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7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8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是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转化受体系统。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不同基因型、基本培养基、激素、碳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不同基本培养基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西农1376和小偃22两个基因型小麦的组培特性较好,MS培养基适于作为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在MSD培养基中加入1.0mg/LABA或0.2mg/L6-BA能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并以ABA的效果更为显著。将MSD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从30g/L降为15g/L,同时加入15g/L山梨醇,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选择适宜的基因型和合理的培养基构成是改良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综述了放射性同位素在诱变育种、食物保鲜、雄性不育、中子活化分析及同位素示踪的等农业研究方面的应用,较详细的阐述了与同位素有关的分子标记-RLFP和AFLP标记并对其讨论,最后报道了两种新的同位素的商业应用及同位素的发展情况,这些对在农业中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83.
K型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6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的遗传及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粒重遗传力较高,以加性效应为主,灌浆特性遗传力中等;粒重和灌浆特性都存在较明显的母体效应;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它灌浆性参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粒重和灌浆特性的配合力,亲本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4.
以两个转W16基因小麦株系及相应的受体对照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控水的条件下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转基因小麦抽穗期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对转基因株系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和对照及受体有着较大的差异,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参试品种的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转基因小麦的下降幅度较小;丙二醛含量、胞间CO2浓度、质膜相对透性呈上升趋势.受体对照品种的上升幅度大于转基因小麦;转基因小麦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方差分析表明,转基因小麦株系G19-X51、G19-X61具有较好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85.
小麦粒重杂种优势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6.
黄淮麦区推广品种小偃22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偃22小麦是目前陕西省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在黄淮麦区其他地区也大面积推广种植。本文通过对小偃22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来源﹑生理状态和干燥时间,根癌农杆菌的接种浓度和侵染方式,AS的添加浓度,胚性愈伤组织和根癌农杆菌的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间,潮霉素的筛选浓度和筛选方式等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小偃22小麦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显示,以来源于幼穗的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较为适宜,愈伤组织生理状态为从幼穗直接诱导30d后继代1次并培养15d的胚性愈伤组织,农杆菌侵染前对胚性愈伤组织干燥处理30 min较为适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8OD,采用抽真空侵染5min+非真空侵染10min的浸染方式,共培养温度为22℃,共培养时间为72h,AS的适宜添加浓度为150μmol/L;筛选方式选用在抗性愈伤组织筛选阶段经75mg/L潮霉素筛选后,在分化阶段不再进行筛选或采用25mg/L低浓度潮霉素筛选。通过重复转化验证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遗传转化体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7.
小麦TaSPL17基因在小麦株型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发掘TaSPL17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独脚金内酯人工合成类似物GR24、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6-BA分别处理三叶期的小麦,通过qRT-PCR技术检测小麦苗期根部和茎基部TaSPL17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外源施加GR24、IAA和6-BA能显著下调小麦幼苗根部和茎基部TaSPL17基因的表达,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施加的激素浓度越高,对TaSPL17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株型相关基因TaSPL17的表达量可以被独脚金内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调节,该基因可能通过参与这三种激素的信号途径发挥其在株型调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以柳枝稷‘西稷1号’、‘西稷2号’和‘西稷3号’3个基因型的幼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依次从基因型、幼穗长度、激素、初次切割时期穗芽长度、大量培养阶段穗芽长度、碳源、pH值、穗芽块的切割方式和生根培养基等对柳枝稷人工穗芽再生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建立了柳枝稷人工穗芽高效再生体系,即基因型选用西稷1号,幼穗长度为1.5 cm,激素采用3.0 mg/L 6-BA+0.1 mg/L 2,4-D, 初次切割时期和大量培养阶段穗芽长度均为1.5 cm,碳源采用麦芽糖,pH值5.8,穗芽块采用纵切方式,并以1/2 MS培养基作为生根培养基,增殖效率可高达4 167.00%。  相似文献   
89.
为延长生物能源作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的叶片功能期,以柳枝稷‘西稷1号’品系的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叶片衰老延缓基因PSAG12-IPT.结果表明:经过农杆菌转化,共培养,抗性愈伤组织筛选、再生和生根培养,在农杆菌介导处理的8500块愈伤组织中共获得了320株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分析,转化植株中共有19株植株扩增出标记基因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的目标片段,初步表明PSAG12-IPT基因已整合到柳枝稷基因组中,转化率为0.223%.对柳枝稷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进行测定,表明PSAG12-IPT基因在部分转基因植株中已经表达.  相似文献   
90.
K型小麦雄性不育体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两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7859A和K80(6)A分别与6个恢复系杂交,F1自交并与母本不育系回交得到12个F2和回交一代群体.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可划分成完全可育、中度可育、低度可育和完全不育4级,比例分别为10:3:2:1和1:1:1:1.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体系的育性恢复受两对非等效基因控制,恢复作用较强的基因定为Rfk1,较弱者定为Rfk2.它们的显性作用都不完全,具有累加效应,基因型为Rfk1rfk1Rfk2rfk2时即表现完全可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