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借助近红外光谱技术,以江西省永丰官山林场楠木种子园的64份闽楠叶片为材料,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闽楠叶片样品的氮元素含量作参考值,同时采集闽楠叶粉末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运用化学计量学软件NIRCal,选定建模方法、建模波段和预处理方法,建立最优测定模型。另随机抽取10份未知样品对模型进行检验,结合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用主成分回归方法(PCR)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其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12,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1.098,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v为0.897,交互验证集均方根RMSEV为1.192。外部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偏差范围在0.070~0.705之间,且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116,大于0.05,无显著差异。该方法可用于闽楠营养水平和优质选种的大批量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植物功能性状调控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但也因受其影响而具有生态系统间和年际间差异。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4年的刈割与氮添加试验,分析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刈割与氮添加的响应及年际因素和试验处理对其的影响强度。研究对象包括羊草(Leymus chinensis )、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 3种优势植物的植株高度、叶面积、叶片碳氮含量等10种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了植物的植株高度,且刈割、氮添加及二者结合的处理均提高了植物叶片的氮含量并降低了碳氮比。然而,刈割和氮添加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可塑性影响很小。同时,研究发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对处理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年际间变异性,这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年际差异的潜在影响。这表明,增强的降水量年际波动会增加预测植物功能性状和植物功能响应的难度,而考虑土地利用方式背景有助于实现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市场上刺参制品价格较高,但质量却良莠不齐的现象,保证刺参制品的质量安全尤为重要。以刺参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养殖加工的全流程,确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点,进行HACCP计划一览表分析;对各环节进行了编码设计,并基于GS1编码框架对产品最终追溯码进行统一编码;采用B/S模式结构体系、使用C#语言编程,设计并实现了刺参制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在加工最后环节生成统一追溯码和二维码,并连接控件实现标签打印功能。系统可以通过编码对产品各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实现精准定位;并且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追溯查询平台。消费者能够直接通过浏览器输入追溯码或扫描二维码查询到产品的全流程信息,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益剧增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得亚热带流域环境可持续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的丰富降水、复杂多样土地利用方式和高强度氮磷投入,导致了该地区水文过程、氮磷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氮磷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复杂性。从\"十一五\"至今,我们以亚热带丘陵区典型金井小流域为对象,研究建立流域多尺度环境监测系统,准确定量流域氮磷平衡特征,精确解析流域氮磷迁移规律与输出通量;构建以水文和氮磷过程为主要对象的分布式栅格流域生源要素管理模型(CNMM),制定流域氮磷环境安全控制标准,开发流域环境安全评价和污染源头防控决策支持系统;研发针对农田养分流失、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业废水的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消纳技术,探索农业氮磷减控关键途径,构建流域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与示范。这些结果将巩固和加强亚热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源头防控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实现流域环境的生态管理、质量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大豆过敏原成分的方法。[方法]针对大豆Glym Bd30K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和焦磷酸测序引物,利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扩增各测试材料的特异基因片段并进行焦磷酸测序。[结果]该检测方法对大豆过敏原成分具有非常好的重现性和特异性,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目标序列能够作为鉴定Glym Bd 30K基因很好的序列。[结论]为食品中的大豆过敏原成分快速检测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樟树幼林生长和光合特性对修枝强度的响应,为樟树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5年生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修去1/4、1/3和1/2树高以下的分枝(T1~T3处理)3个强度,以不修枝为对照(CK),比较不同修枝强度对材用樟树生长、伤口愈合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修枝后第1年,樟树的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受到抑制,表现出随修枝强度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修枝后第2年,各处理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量均有所提升,且T2处理单株材积增长量显著高于CK.修枝2 a后,各处理间胸径总增长量差异不显著,但T1~T3处理的树高总增长量显著高于CK;T2处理的树高和单株材积总增长量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调查时期樟树的修枝伤口愈合率均随修枝强度和伤口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升高,伤口完全愈合率则随伤口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升高.T1、T2处理可显著提高樟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瞬时羧化效率(CE).[结论]修去1/3树高以下的分枝(T2处理)为樟树幼林适宜的修枝强度,既不影响樟树正常生长,又能促进优良树体的建成.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