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用具有隐性金色壳特征的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成恢51430,与内6A、川康606A等多个不育系,先后混合种植于制种田,结合化学除草、种子色选等技术,实现真正全程可机械化的轻简高效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新技术.本文对这一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在保证正常制种产量的基础上,该制种方式大幅度简化了常规杂交水稻制种生产程序,显...  相似文献   
32.
广适性杂交水稻的性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 45个F1的多点双列杂交试验资料 ,分析了产量等主要性状的稳定性表现 ,并对F1各性状间稳定性表现的联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①不同组合同一性状稳定性表现不一致 ,同一组合的各个性状稳定性表现也不同 ;②性状表现值与性状稳定性无明显关系 ;高产组合的穗长、千粒重应较稳定 ,而穗粒数、穗重及结实率应随环境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单纯从稳定性看 ,则植株较矮、小穗而千粒重和结实率较高品种 ,产量最稳定 ;③F1大部分性状间稳定性表现呈正相关 ,但多数不显著。穗平着粒、千粒重、着粒密度、穗重 4性状有较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3.
34.
芳草湖总场与石河子大学通过 3年的合作 ,开发出了棉花微机决策平衡施肥软件系统 ,研制出适应棉花不同土壤质地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滴灌液体肥料组合配方 ,为棉花膜下滴灌施肥进行组装配套提供了完善的技术基础。1 农场土壤养分评价1 .1 土壤养分状况从 1 985至 2 0 0 2年的  相似文献   
35.
卫剑  刘文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510-12512
由于农产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对农产品的价格有重大影响,如何建立两个市场的协同监管体系,以确保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有序,防止价格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智能体(IntelligentAgent)及相应的机制,分别在强制约束模式下和混合模式下,建立了基于智能体的农产品市场智能协同监管体系的两种模型,并进行比较,选择在较优的混合模式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36.
37.
用不同熟期不育系、保持系、自育恢复系和F1组合共13个材料,进行干谷穴盘单粒点播湿润育苗移栽(简称:穴盘点播,下同)和传统秧厢撒播湿润育苗移栽(简称:秧厢撒播,下同)对比试验,比较了2种方式下的出苗情况、秧苗素质、分蘖动态、生育期和成熟期考种性状。结果表明:(1)穴盘点播在出苗的速度和整齐度方面远远落后于秧厢撒播,成苗率也显著低于秧厢撒播。移栽时在秧苗高度、叶龄、分蘖数等秧苗素质方面,穴盘点播也均低于秧厢撒播。穴盘点播移栽后各阶段分蘖及最高苗,也略差于秧厢撒播。(2)穴盘点播的播抽期略早于秧厢撒播,全生育期两者基本一致。穴盘点播的株高、穗长略高于秧厢撒播,但差异不显著。(3)穴盘点播的成穗率、株有效穗分别极显著、显著高于秧厢撒播。穴盘点播在穗总粒数/总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穗粒结构方面,与秧厢撒播无显著差异。(4)穴盘点播简化了育苗程序、节省秧田、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在杂草防除、保证移栽单苗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8.
禽肾康治疗鸡痛风病效果观察王先君,李启荣,王云盛(济南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济南潘村养鸡场)赵思洋,李现朝,刘相平,刘文江,段培盛(阳谷县兽医站)(莘县兽医站)(邹县刘道口禽病诊断所)鸡痛风病是由体内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它以体内产生大量...  相似文献   
39.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合成广谱抗菌药,尤其是近年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使用剂量低、抗菌谱广、疗效好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随着临床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细菌耐药性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发展迅速。国际社会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本文介绍了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发展现状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对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即基因突变、细菌的主动排药系统及细菌的获得耐药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