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3篇
  3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41.
籼稻稻米品质性状遗传特点新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丝苗型籼稻优质品种七丝占与抗稻瘟病品种外选35为亲本杂交,从F_2代开始采用单粒传法构建了含543个株系的重组近交系(RILs)群体,并分析了群体中各株系包括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共7个稻米品质性状的基因分布频率和性状相关性.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我们推测RILs群体中7个性状都符合2个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并存在4类遗传频率分布:(Ⅰ)两亲本间有极端差异的2个等位基因分离,其中一个亲本含2个增效等位基因,另1个亲本为2个减效等位基因的杂交类型,直链淀粉含量性状属于该分布类型;(Ⅱ)2个亲本各有1个增效等位基因,表现为2个中等值材料的杂交类犁,包括的性状类型为透明度和垩白大小;(Ⅲ)两个较低值亲本杂交类型,实际上2个亲本共同有1个减效等位基因,另有1个等位基因的差异,相应性状为垩白度和垩白粒率:(Ⅳ)2个较高值亲本杂交,2个亲本各有1个增效等位基因,另有1个等位基因的差异,包含性状为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各性状间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这4个性状存在2个等位基因的高度连锁(75%);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大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垩白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氮肥减量后移和改变栽插规格,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两年晚季,设置不施氮肥(T1)、习惯施肥(对照,T2)、3个中度氮肥后移(T3~T5)和3个重度氮肥后移并减量(T6~T8)8个处理,T3~T8包含施氮量、种植密度和栽插规格的变化。【结果】与T2处理相比,T3~T5处理平均产量两年分别增产29.7%和15.9%,T6~T8处理分别增产26.4%和18.6%。T3~T5和T6~T8处理氮素吸收和生长速率在穗分化前比T2更少或缓慢,此后则大幅增加或加快。两年均值,T3~T5和T6~T8处理抽穗期平均叶面积指数比T2处理分别提高8.5%和11.8%,抽穗期叶片含氮量分别提高16.8%和23.5%;每公顷穗数分别增加14.5%和15.2%,穗大小持平或增加12.5%,库容分别扩大13.6%和29.3%,结实率提高9.0%或持平,千粒重持平或下降9.0%,生物学产量分别增加14.8%和15.5%,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2%和6.4%;氮素吸收总量分别增加27.6%和40.7%,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85.9%和124.2%,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99.1%和102.5...  相似文献   
43.
小批量稻谷种子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完整水稻种子为样品,利用近红外透射谷物分析仪对186份批量稻谷进行扫描并测定了蛋白质含量的参比数据。采用多种数学计量学处理方法和不同的回归统计方法进行定标曲线的开发和比较,优化得到了小批量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测定的近红外定标方程。其定标标准偏差(SEC)、交叉检验标准误差(SECV)、定标相关系数(RSQ)和交叉验证相关系数(I-VR)分别为0.255 8、0.279 5、0.972 8、0.967 5。研究采用整粒小量样品(5 g)来分析,效果较好,可直接用于育种早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44.
 以124份水稻种子为样本,利用FOSS-Tecator公司的Infratec1255型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对样本进行光谱扫描,并利用化学法测定了直链淀粉含量。借助于近红外定标软件(WinISI),采用多种计量数学处理方法和不同的回归统计方法进行定标曲线的开发和比较,得到了小样本量水稻种子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的近红外分析定标数学模型。其定标标准偏差(SEC)、交叉检验标准误差(SECV)和定标决定系数(RSQ)分别为1.489、1.761和0.885。  相似文献   
45.
Ⅱ—32A育性光温反应及敏感生育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广东湛江和福建提纯的II-32A育性对温度和光长的反应以及育性的温度敏感生育期,结果表明26度以上温度可引起II-232A育性的部分恢复,温度越高,育性恢复越大,福建提纯的II-32A育性恢复还受短光光促进,并存在光温互作效应,II-32A育性的温度敏感生育期出现得特别早,为第1苞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与减数分裂期之间,最敏感生育期为二次枝醒原基和颖花原基分化期至雌雄蕊原基形成期之间,因此,II-32S不适宜于在广东及华南地区晚季或 季繁殖与制种。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显性标记,可辅助香稻选育。该方法根据大部分香稻的 BADH2 第 7 外显子的8 碱基差异,分别设计香稻特异引物 Frg-Y,和非香稻特异引物的 Frg-N,再设计一条公用引物 Frg-share。利用Frg-Y 和 Frg-share 即可筛选含有香味基因的材料;利用 Frg-N 和 Frg-share 可辅助鉴定香味基因是否纯合。扩增结果可以在琼脂胶上显示,并且由于带型简单,可以多次点样,非常适于育种过程中的大量样品筛选。  相似文献   
47.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和穗分化光温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 ̄1993年,用分期(早、中季2期)播种与控制光长(12或15小时)的办法,研究了20个全国新近育成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和穗分化对温度与光长的反应。并对不育系穗分化的感光性与育性的光敏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8.
通过短期和长期试验相结合,研究减施磷肥对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的影响。短期试验设置常规基施磷肥(P1)、磷肥减半基施(P2)和磷肥减半且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P3)3个处理,以常规稻粤晶丝苗2号和杂交稻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进行早晚两季试验;长期定位试验包含不施磷(M0)和常规施磷(M1)2个处理,采用9年18季试验数据。短期试验结果表明,磷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磷素积累量与利用等性状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1、P2和P3处理间土壤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并且田面水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在全生育期内无显著差异。P1、P2和P3处理的磷素盈亏率分别为8.7%、-35.3%和-31.8%,P1处理可达到土壤磷素表观平衡。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M0处理的产量随种植季节数增加而下降,3年6季内M0与M1处理产量相当。根据目前稻田土壤磷含量情况,在生产上3年内磷肥减半施用,既不影响水稻产量,又可降低稻田磷素损失风险,是兼顾产量和环保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9.
分析了华南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量,从低碳品种筛选、节水减排灌溉、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介绍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情况。综述了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重点。华南双季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节水节肥、减排控污、增产增收,实现了低碳与高产的协调,应用前景好。目前,该技术主要存在可用品种少、种植模式单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今后,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亟需加强品种筛选、模式集成、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