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篇 |
农学 | 3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2篇 | |
综合类 | 42篇 |
农作物 | 3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48篇 |
园艺 | 6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21.
通过分析陇东旱塬区无刺花椒产业的发展现状,综合评价山台地、气候、经济发展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初步提出其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有效带动花椒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2.
阐述了陇东地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认识不足、管理粗放、品种杂乱、技术力量薄弱、越冬防寒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核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3.
24.
为了探索出繁育聊红槐苗木的理想方法,通过利用嵌芽接、"T"型芽接和劈接等嫁接方法进行多组重复试验,研究不同嫁接方法培育的苗木萌芽率、成活率和地径、树高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4月中上旬3种嫁接方法的嫁接成活率最高,分别为92.2%、87.8%、68.9%,随着树体萌动、木质化开始,芽体成活率逐渐降低。在嫁接萌芽率和成活率上,嵌芽接与"T"型芽接无显著性差异,与劈接有极显著性差异;在地径和树高生长上,嵌芽接与劈接均有极显著性差异,与"T"型芽接均有显著性差异。嵌芽接培育的苗木成活率为92.2%,地径为1.36cm,苗高为161.8cm,"T"型芽接聊红槐嫁接成活率为87.8%,地径为1.31cm,树高为153.2cm。因此,聊红槐在庆阳地区最适宜嫁接时间是4月中上旬,最佳嫁接方法是嵌芽接,其次是"T"型芽接,该绿化树种可在庆阳地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26.
庆阳市新栽早实核桃越冬易受冻害,2011-2013年选择定植1-2年的山地核桃幼园,开展核桃幼树越冬防寒单项与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单项防寒措施以套袋填土和压倒埋干效果最好,枝干绑草效果次之;组合防寒措施以树干刷植物防冻剂+绑草和树干刷聚乙烯醇+绑草的防寒效果最好,枝干涂白+绑草效果较差。在庆阳山地核桃幼园越冬管理中,宜采取枝干套袋填土、压倒埋干等防寒措施,可有效保证新栽核桃幼树安全越冬;同时采取树干涂刷植物防冻剂+绑草和涂刷聚乙烯醇+绑草等防寒措施,也对新栽核桃幼树安全越冬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立国之本。为了综合、立体地监管我国耕地,结合我国国情,从系统论和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结合前沿技术手段,对目前较为成熟的耕地数量、质量监管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对生态监管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分别构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监管指标,并以此为基础综合构建三位一体综合指标体系。通过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物联网、互联网采集数据系统实时获取耕地相关的多源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整合,构建服务于耕地监管的云数据库。研究耕地监管指标快速计算技术,搭建基于多源海量数据、分布式面向服务的耕地三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本文构建的耕地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可为我国耕地的监管、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8.
土地整治区田块空间形态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监测和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以耕地图斑数据为约束,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识别田块,并构建田块级和区域级田块空间形态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田块面积、规整度、紧致性和连片性等4个指标为田块层级评价指标,选取田块密度、平均田块面积、最大田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周长面积分维数等5个指标为区域层级评价指标,并分别对两个层级指标进行去量纲处理,构建综合指标。分别以广西丘陵区和海南平原区的土地整治区作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广西研究区整治前田块层级耕地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分布在50~70,整治后提升到70~90,海南研究区整治前在70~90,整治后提升到90~100;广西研究区整治前区域层级田块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值为41,整治后提升到83;海南研究区整治前为63,整治后提升到92。表征经过土地整治,两个研究区的田块形态均得到了较大提升。研究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可以为我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9.
为优化皂荚皂苷酸解制备皂苷元的工艺,以皂荚皂苷粗品为原料,考察酸浓度、酸解时间、酸解温度、料液比和酸种类对皂荚皂苷酸解转化成皂荚皂苷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酸解工艺为盐酸浓度4 mol/L、酸解时间4 h、酸解温度80℃、料液比1:30(m:v),采用优化后的酸解条件能够得到含量在65%左右的皂荚皂苷元产品。再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和重结晶法对酸水解后的皂苷元进行纯化,确定最佳的萃取剂为三氯乙烯,料液比为1:20(m:v),萃取时间在90 min内变化不大,萃取1次,采用60%乙醇重结晶,得到的总皂苷元纯度可达76.31%。 相似文献
30.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变化特征和迁移规律,选取太湖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Cd、Pb、Cu、Cr 4种重金属的总量及赋存形态,分析重金属在垂向上的分布状况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金属Cd、Pb、Cu、Cr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在1950年和1980年出现拐点,其中1980年污染最为严重;湖区分布特征表现为西北部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湾的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湖心次之;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Cd、Pb、Cu、Cr的残渣态分别占59.74%、81.67%、77.81%、97.56%,除残渣态外,Cd和Cu的可交换态含量较高,分别占15.81%、13.62%,而Pb的铁锰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较高,平均为11.36%。通过计算淋失比可知,重金属在上层沉积物中的迁移率较高,而下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较稳定,迁移性较弱;分析重金属的形态迁移可知,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交换态较多,由细颗粒物质等吸附直接沉淀在表层沉积物中,随着泥沙的运动逐渐向下迁移;随着沉积物中铁锰化物的积累、AV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积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交换态向铁锰化物结合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转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