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旨在建立利用嘌呤衍生物排出量估测微生物氮产量的模型。本研究选择10只平均体重为(47.4±4.4)kg健康的杜寒杂交成年公羊。10种全混颗粒饲粮,单一精料替换比例30%,每个处理10只羊,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按时间和饲粮划分为10期进行;每种饲粮饲喂20d,其中预试期15d,正试期5d;整体试验持续200d。试验测定了饲喂10种不同精料饲粮肉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及尿嘌呤衍生物(PD)排出量。结果表明:1)饲粮营养成分的消化率与营养成分含量存在相关性,精料类型不同饲粮消化率有差异,饲粮可消化蛋白质(DCP)的最佳预测因子是粗蛋白质(CP);10种饲粮的摄入氮、尿氮、粪氮等均因精料类型不同呈极显著差异(P0.01)。2)10种饲粮的尿囊素、尿酸、黄嘌呤(包括次黄嘌呤)占PD排出量的比例均因饲粮类型的不同呈极显著差异(P0.01),占PD排出量的比例范围分别是85.60%~92.47%、2.54%~7.18%、3.20%~7.41%;10种饲粮的嘌呤氮指数(PNI)因饲粮类型的不同呈极显著差异(P0.01),变化范围是0.03~0.10,然而PD排出量与摄入氮和微生物氮(MN)存在强的线性相关。摄入氮与氮表观消化率、尿氮和氮沉积具有强相关关系,建立的沉积氮(Y)估测方程式:Y=0.244 9×摄入氮-1.319 9(R2=0.825);PD排出量与摄入氮以及MN均存在线性强相关关系,建立的估测方程式分别是PD=0.119 7×摄入氮+10.161(R2=0.925)、MN=0.746 1×PD+1.785 4(R2=0.898)。  相似文献   
72.
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不同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DF/NFC)水平对周岁后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发酵特征及甲烷产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甲烷排放预测模型,旨在获得我国生产模型下的甲烷排放规律和甲烷转化因子,为提高奶牛能量利用效率、建立国家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探索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将45头体况良好,平均为15月龄的荷斯坦后备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牛:低日粮NDF/NFC组(NDF/NFC=0.60)、中日粮NDF/NFC组(NDF/NFC=0.75)和高日粮NDF/NFC组(NDF/NFC=0.90),试验期为70 d,包括14 d的预饲期和56 d的正试期。结果表明:1)提高日粮NDF/NFC水平显著降低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有机物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P<0.05);2)提高日粮NDF/NFC水平显著增加了瘤胃内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乙酸的相对含量和乙酸/丙酸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丙酸的相对含量(P<0.05);3)随着日粮NDF/NFC水平的提高,瘤胃甲烷和甲烷能产量、甲烷/代谢体重、甲烷/干物质采食量、甲烷/有机物采食量、甲烷/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甲烷转化因子也随着日粮NDF/NFC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4)基于体重、采食量、营养物质含量和NDF/NFC分别建立了甲烷预测模型,其中基于干物质采食量和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建立的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R2=0.77)。因此,提高日粮中NDF/NFC水平可显著降低周岁后荷斯坦奶牛的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瘤胃内丙酸的相对含量,可显著提高瘤胃甲烷产量和甲烷转化因子。  相似文献   
73.
阐述犊牛的采食行为、吸吮行为及异常行为,探讨了犊牛饲养方式与犊牛行为的关系,重点论述了代乳品的饲喂方式对犊牛生长性能及粪便指数、对犊牛采食行为以及其它相关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75.
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产生是饲料能量的浪费,同时还增强了温室效应。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对保护环境和提高能量利用率均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瘤胃甲烷生成机制、排放量测定方法和营养调控进行概述,就如何减少甲烷排放进行了讨论,旨在为通过日粮营养调控措施来降低甲烷排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周怿  刁其玉 《中国奶牛》2008,(11):46-51
甲烷气体(CH4)是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过程中的一种排放物,也是《东京议定书》中提出的主要限制排放的温室气体之一,甲烷气体的预测及其准确性是一个被极大关注的问题。本文选择性地汇总了世界上一些被认可的甲烷气体预测模型或方程式,并对影响甲烷气体排放的一些日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综述,以满足对甲烷气体排放估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77.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限制或过量添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对育肥阶段杜寒杂交肉羊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和肉品质的影响,旨在评估NRC (2007)提出的脂溶性维生素推荐量是否适用于我国肉羊养殖。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120只90日龄断奶后体重为(26.00±0.11) kg的杜寒杂交肉用绵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按需要量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复合制剂;试验组分别在PC组基础上扣除30%的维生素A(PC-VA组)、维生素D(PC-VD组)和维生素E(PC-VE组);另设过量添加组,其3种脂溶性维生素添加量均为对照组的7.5倍(PC-7.5组)。试验期100 d。结果表明:1) PV-7.5组的眼肌面积有高于PC组的趋势(P=0.06),各组肉羊的宰前活重(LWBS)、胴体重和屠宰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肉羊内脏器官重量及其占LWBS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羊各胃室重量及其占复胃总重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 PC-7.5组的肉色亮度值显著低于除P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 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10∶0含量有低于PC组的趋势(P=0.07),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20∶0含量有低于PC-7.5组的趋势(P=0.09);PC组的背最长肌半胱氨酸(Cy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PC组的背最长肌丝氨酸(Ser)含量显著低于PC-VA组和PC-7.5组(P<0.05)。结果提示,扣除30%或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对杜寒杂交肉羊的屠宰性能和肌肉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影响了肌肉氨基酸含量,从而对肉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8.
本试验旨在基于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建立北京市全株玉米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方法建立其营养价值预测模型。试验采集北京市18个牧场89份全株玉米原料样品,测定其营养成分,利用CNCPS 6.5计算各样品碳水化合物(CHO)和蛋白质组成。定标集和验证集根据4∶1的配比关系,分别选用71份和18份全株玉米原料样品作为定标集和验证集评价NIRS模型。结果显示:1) NIRS分析技术对全株玉米原料常规营养成分、CNCPS中蛋白质组成和CHO组成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精确度较高。2)干物质(DM)、粗灰分(Ash)、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淀粉(Starch)、中性洗涤不溶蛋白质(NDIP)、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ADIP)、可溶性蛋白质(SP)、CHO、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可溶性纤维(CB2)、可消化纤维(CB3)、不消化纤维(CC)、可溶性真蛋白质(PA2)、难溶性真蛋白质(PB1)、纤维结合蛋白质(PB2)和非降解蛋白质(PC)的定标决定系数(1-VR)均>0.80,验证决定系数(RSQv)均≥0.84,这些模型均可用于日常快速检测分析。DM、Ash、EE、NDF、ADF、ADL、Starch、NDIP、CHO、NFC、CB2、CB3、PC和PB1的NIRS模型参数均采用二阶导数处理,CP、SP、ADIP、CC、PA2和PB2的NIRS模型参数均采用标准正态变量+二阶导数处理。综上所述,本研究提供了全株玉米原料的基础化学分析数据,并通过NIRS分析技术建立了主要营养成分的快速预测模型,有利于养殖场青贮前对全株玉米原料质量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79.
代乳品中的蛋白质来源是哺乳期犊牛培育过程中决定培育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至今,哺乳期犊牛代乳品中的蛋白质来源经历了乳蛋白、酪蛋白、乳清蛋白、非乳源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等几个阶段。由于乳源蛋白价格上涨,使得代乳品成本升高,寻求能够提供与乳源蛋白相同饲喂效果但价格低廉的非乳源蛋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概述不同蛋白质源营养特性及蛋白质组分功能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其在哺乳期犊牛代乳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不同蛋白质来源代乳品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胃肠道发育、免疫与健康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后续非乳源蛋白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犊牛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后期的生产性能。纤维在瘤胃中发酵成挥发性脂肪酸为犊牛提供能量,同时维持瘤胃环境、调控犊牛的采食和反刍行为,刺激瘤胃的发育。日粮中的纤维对犊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消化利用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来日粮纤维水平和来源对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瘤胃发育、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纤维在犊牛的饲粮中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