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林业   5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山桂花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木材材性是林木育种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影响到木材制品的质量和利用,通过对山桂花人工林不同部位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生长轮宽度的变异分析,建立山桂花人工林木材材性变异规律的数学模型,圆盘基本密度与生长年轮的回归方程,纤维长度与生长年轮的回归方程以及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的预测曲线方程。与实测值比较接近,预测曲线与实际变异趋势比较一致,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94%、0.41%,相对标推误差为3.41%、2.12%,采用幼龄材基本密度能够有效地预测成熟材的材性。  相似文献   
52.
应用思茅松人工林解析木所获的基础数据,建立了其林木胸径断面积生长量的Logistic曲线回归方程:y=202.134/(1 45.92 e-0.5101 t),依据此回归方程的几何特征,对思茅松人工林取样林分的林木胸径断面积生长量、断面积连年生长量的变化特点作了分析。进而确立并论述了以林木胸径断面积连年生长量确定思茅松人工林初始抚育间伐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2007~2008年利用从美国引进的KX2、KX3、KX4、K784、K636、K584、K608、K565、K29、K72、K156、K376共12个银合欢新品种在云南的普文、鸡飞和开远三地开展了育苗和造林试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热水浸种5 min可以有效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采用两段式培育的袋苗比直播穴盘育的苗好,同龄出圃苗苗高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但地径差异不大。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经历2008年低温寒害和2009~2010年的特大旱灾后,上述12个银合欢新品种在三地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基本正常,林木生长良好,其中以开远试点表现最好。总的看来,引进的银合欢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云南推广种植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54.
西南桦人工林的林木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7和16年生西南桦人工林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分析结果表明:其林分林木个体间胸径的极差分别达8.30 cm、13.60 cm和15.00 cm;7年生林分林木个体间的材积极差为0.13692 m3。聚类分级结果,4、7和16年生林分林木的组间胸径极差分别达6.17 cm、12.82 cm和12.90 cm;7年生林分林木的组间活立木蓄积量极差达45.86012 m3/hm2。揭示了用实生苗营造的西南桦人工林其林木个体间强烈分化及其早期表现的客观存在,据此提供了对西南桦进行遗传改良和早期优良无性系选育的信息,同时也预示着西南桦无性系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5.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思茅松人工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8种定植模式及7个林龄的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0~ 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密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8种定植模式13a思茅松人工林0~5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皆大于思茅松天然林;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4~10a处于降低阶段,12a以后开始升高.2)土壤可溶性碳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集中于0 ~10 cm土层.3)8种定植模式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在64.48 ~ 84.30 t/hm2之间,其中2m×4m定植模式最大,1m×1m模式最小;土壤可溶性碳密度数值范围为0.30 ~0.42 t/hm2,土壤微生物量碳密度为0.49 ~ 1.29 t/hm2;4~ 14 a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可溶性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升的特点,14a时土壤有机碳密度达92.14 t/hm2,可溶性碳密度达0.42 t/hm2;土壤微生物量碳密度10a时最大,达0.92 t/hm2.研究表明思茅松人工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56.
根据101个气象站点30 a的观测资料,用标准差分级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云南热区的主要气象指标进行量化,研究这些指标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云南热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条件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其规律性表现在:①多雨区除金沙江流域外,均集中于其余5大水系的下游地区,即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迎风面上,而较多降雨的地区则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通道上,呈越往北降雨量越少的变化趋势.②在降雨量水平分异影响下,海拔每升高100 m,各地区降雨量的增加量有很大差异,充分表现了地貌因素在决定降雨量再分配及垂直分异中的重要作用.③湿润度呈现出与降雨量相似的分异规律,且能较好的反映出各地区降雨量的有效性.④在典型的季风气候条件下,旱季降雨的空间分异表明,冬春干旱威胁是热区造林事业和林业生态恢复和建设中最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57.
2009年3~7月在镇沅县古城乡,以滇西南5个州(市)9个县选出的西南桦用材优树为材料,开展不同地理种源的西南桦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西南桦苗期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以景洪和江城种源表现最好,而镇沅种源表现最差;苗期生长性状与产地纬度、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同年均温、≥18C积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8.
在人工林培育中应用非均匀密度的目的是维护林地的木材生产力及可持续经营.通过介绍非均匀密度人工林培育的概念,阐述了非均匀密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耗散结构理论和边行效应。  相似文献   
59.
西双版纳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与分析木材及其他产品的经济效益、林分结构与林分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与理化指标、保土涵水固碳等生态效益 ,对从云南热区选择出的 3个造林树种 :西南桦、山桂花、高阿丁枫及引种的热带速生树种马尖相思所营造的 4种人工纯林和 2种混交林半个轮伐期 (10年左右 )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这 6种人工林虽然主林层种类单一 ,但利用热区的自然条件 ,可以培育成具有复杂多样的下木、灌木、草本层植物的复层人工林 ,生物多样性 10年左右已可恢复到相似立地条件下天然林的状况 ;土壤肥力及理化性质在造林后先降后升 ,现已稳定回复到造林前水平 ;生物量较小 ,但木材经济产量较天然林高得多 ,由于木材价格高或兼有副产品 ,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也较同地类的天然林高得多 ;保土涵水固碳等方面已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人工林小流域内未见地表径流 ;因此认为这 6种人工林已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60.
对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营造的 6种类型的人工林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从投资回收期、投入产出比、财务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 ,结果表明 6种类型人工林都具有实施的可行性 ,是云南热区较具发展前景的人工林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