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9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林业   435篇
农学   317篇
基础科学   446篇
  183篇
综合类   2340篇
农作物   270篇
水产渔业   244篇
畜牧兽医   1624篇
园艺   434篇
植物保护   225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小麦新陈快速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小麦的新陈快速鉴别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愈创木酚法在小麦收获后的前两个月用于现场收购当年产的新麦,有较高的准确度;酸度指示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判断小麦的新鲜程度,适用于异地调运新麦。  相似文献   
182.
猪热应激的防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 -25℃ ,环境温度升高时 ,猪就表现为活动量减少 ,饮水增加 ,生长变慢 ,甚至出现减重的现象。高温降低机体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调节物质代谢的激素分泌量 ,从而引起机体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活动降低 ,继而降低猪的增重速度。高温还降低肉猪的免疫功能。在大部分高温潮湿的南方夏季对养猪业构成巨大冲击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如何防制猪热应激的措施进行了综述。1加强育种工作选育抗应激品种是减少应激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只有对气候应激具有良好的遗传适应性 ,才有助于畜禽在不适气候条件下保持良好的…  相似文献   
183.
大泷六线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大泷六线鱼生长较快,体重生长拐点在3.6龄,性成熟较早,2龄开始成熟,3龄绝大部分成熟。该鱼怀卵量很少,大多烽在3000~5000粒,通常不超过10000粒,由于该鱼繁殖力低,资源量小,无大的自然群体,在开发使用时应注意合理适度,一旦资源被破坏即很难恢复,综合大泷六线鱼生长快,性成熟早和繁殖力低等特点,认为较合理的捕捞规格应定于3龄以上,体长最小在200mm,纯体重最小在190g,保护小于此规格的  相似文献   
184.
影响螺旋藻生长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中影响螺旋藻生长的因素很多,了解和认识各方面的原因对指导生产很有必要,现根据我们十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多年的实际生产经验结合许多单位碰到的问题分几个主要方面与大家探讨。一、气候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1.温度适宜的温度是螺旋藻正常生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螺旋藻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5-32T,白天32T左右的温度螺旋藻生长最快,夜间25℃的温度使藻体能进行正常的生理呼吸和代谢,并不会消耗过多的能量,保持一定的物质积累。在温度较高的一段时间,藻体生长良好,藻液浓度(OD成高,藻粉产量提高。相反温度低,藻液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5.
我国水产部门自70年代初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以来,至今已创下了初具规模的人员、技术和设备的基业,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少计算机目前任务不足,开机率低。无须惶惑,事物的发展过程本不是笔直的,或者说是个不断地由量的积累导致质的变动的循环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186.
本文介绍了万寿菊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根据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探索了万寿菊的育苗技术和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7.
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全国很多地方,包括武汉市及湖北省许多养猪场,暴发猪附红细胞体病。附红细胞体病是由专性血液寄生物——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对猪、牛、犬危害极大。患此病的猪,主要以急性发热、贫血性黄疸、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四肢乏力、结膜苍白或黄染、妊  相似文献   
188.
面对当前太原市林业发展形势,包括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三农问题等,提出了太原市按照森林景观化大生态发展战略的要求,以打造“全省现代林业示范县”为抓手,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升水平”为重点,着力深化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整体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保障和经济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89.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稻区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致病型,建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为白叶枯病菌群体结构田间实时准确监测、抗性品种应用以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鉴别寄主、IR24以及15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等共21个鉴别寄主,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对2018—2021年采自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湖南、辽宁、云南共7个省(自治区)的954个单菌落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探明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种类、分布及毒性分化;基于测试菌株与15个近等基因系及IR24的抗感互作,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开展近等基因系与病菌互作的变量因子分析,构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基于抗病基因与测试菌株的抗感反应,分析抗病基因聚合效应。【结果】954个测试菌株在中国鉴别寄主上鉴定出11个致病型,包括SRRRR(I)、SSRRR(Ⅱ)、SSSRR(Ⅲ)、SSSSR(Ⅳ)、SSRRS(V)、SRSRR(Ⅵ)、SSSSS(Ⅸ)、SSSRS(新型1)、SRSRS(新型2)、SRSSS(新型3)以及SSRSS(新型4),占测试菌株的比率分别为11.53%、4.82%、7.34%、6.18%、7.23%、1.05%、59.96%、1.57%、0.10%、0.10%、0.10%。Ⅸ型菌作为致病性最广的强毒菌系已上升为华南和长江中下游湖南和浙江稻区的优势致病型,西南稻区的云南以Ⅳ型菌为主,东北稻区的辽宁以I型菌为主。15个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954个菌株的抗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的15个近等基因系可分为5种类型,第Ⅰ类为高感基因系,包括IRBB1、IRBB2、IRBB10、IRBB11、IRBB4;第Ⅱ类为中感基因系,包括IRBB3、IRBB203、IRBB14;第Ⅲ类为中抗基因系,包括IRBB8、IRBB13;第Ⅳ类为抗病基因系,有IRBB21;第Ⅴ类为高抗基因系,包括IRBB5、IRBB7、CBB23、GDBB23;测试菌株中,出现可侵染抗病基因xa5的有42个、Xa7的有34个、Xa23的有31个。对以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6个品种(系)与954个菌株组成的抗感互作变量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以解释总变量>85.0%为界,提取出8个主成分因子,组建了以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0个品种(系)组成白叶枯病菌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这些寄主分别为IRBB10(Xa10)、IRBB4(Xa4)、GDBB23(Xa23)、IRBB5(xa5)、IRBB7(Xa7)、IRBB21(Xa21)、IR24(Xa18)、IRBB13(xa13)、IRBB3(Xa3)、金刚30;新鉴别寄主可将954个测试菌株划分为55个致病型,对测试稻区的白叶枯病菌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鉴别力。基因聚合联合抗性分析表明,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对病菌的抗性频率有一定的提升,不同抗病基因对测试菌株的抗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监测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趋向多样化,毒性分化明显,强毒菌系Ⅸ型菌在部分稻区已上升为优势致病型,侵染xa5、Xa7Xa23等广谱抗性基因的菌株有上升趋势;抗病基因聚合可拓宽品种对病原菌系的抗性谱,是培育广谱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建立与应用可为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精准监测以及田间实时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0.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II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农业大国,提高中国农田土壤碳收集能力对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大量前人调研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根据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量变化趋势,估算了农田土壤碳源、汇潜力.由估算得出,假设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约为668 Tg C,即表明假设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要吸收668 Tg C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也说明80年代后期中国农田土壤为碳汇效应.本研究对认识和评价中国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及其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