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7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10篇
  34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4月14日,2005年国内旅游交易会在广西桂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六博会”组委会在此次旅交会上积极宣传促销,引起参会嘉宾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交易会是在我国旅游业实现全面振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形势下举办的。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刘捷、成都市副市长何华章以及成都市旅游局副局长和育东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六博会”在四川省“天下四川”展区显著位置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展台,刘捷、何华章等领导在开幕前亲临展台,了解筹办情况。“六博会”在本次…  相似文献   
32.
摘 要:在川东南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只要选用着粒数在173粒以内的组合,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提高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1hm2增收节支12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33.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地理位置、土化特性、施氮量对植株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地点间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每生产1 000 kg稻谷的氮、磷、钾需要量(RAGPPG)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肥处理对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RAGPPG中的氮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对RAGPPG中的磷、钾影响不显著。氮、磷、钾收获指数间和RAGPPG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AGPPG和收获指数均与稻谷产量水平没有相关性。经逐步回归分析,RAGPPG和氮、磷、钾收获指数均分别与试验点所处地理位置、施肥水平及土化特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5972~0.8404和0.7637~0.8804。可作为制定各地水稻高产高效相应的氮、磷、钾施肥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不同品种辣木中铁、锰、铜和锌等微量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对西双版纳不同树龄的‘多油辣木’、‘狭瓣辣木’和‘PKM1 辣木’,在不同采收时期不同采收部位中的4 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种类品种、树龄和采收季节,在辣木的嫩梢和老梢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不同品种辣木中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现:铁>锰>锌>铜的趋势;叶中铁含量低于茎,锰和锌含量高于茎;辣木嫩梢铁、锰和铜含量低于老梢,锌含量高于老梢。铁和锌含量为:‘多油辣木’和‘PKM1 辣木’>‘狭瓣辣木’,锰含量为:‘狭瓣辣木’>‘多油辣木’和‘PKM1 辣木’,随辣木树龄的增加铁含量呈增加趋势,锰和锌含量呈下降趋势。铁和锌含量夏季低于冬季,锰含量夏季高于冬季。铜含量随品种、树龄和季节变化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35.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 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6.
滇池沉积物铵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永川  张德刚  汤利 《土壤学报》2010,47(6):1180-1187
沉积物在湖泊氮、磷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GPS定位技术,于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等5个代表性样点沉积物铵态氮含量进行为期1 a的动态监测,全面分析了滇池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沉积物铵态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铵态氮平均含量为74.57 mg kg-1,全湖沉积物铵态氮平均含量年变化范围是45.55~170.1mg kg-1。沉积物铵态氮因季节变化其变化幅度很大,各区域沉积物铵态氮含量总体趋势夏季高、冬季低,但不同位点变化高峰和趋势不同。不同层次沉积物铵态氮含量变化随季节而变化,夏季为表层(0~5 cm)中层(5~10 cm)底层(10~20 cm),冬季为中层表层和底层。表层、中层、底层沉积物铵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71~172.9mg kg-1、29.55~192.2mg kg-1、19.93~123.8mg kg-1。各区域沉积物铵态氮平均含量以罗家村最高,斗南最低。沉积物铵态氮与水体铵态氮、水体pH呈显著正相关,与沉积物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暗示了沉积物铵态氮是水体氮的源和库,并影响着沉积物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37.
38.
为探究高产稻田中防止倒伏发生的早期诊断技术,2015-2016年,以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高产新品种蓉18优1015为试验材料,设计3因素完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密肥群体下喷施多效唑对稻谷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稻谷产量提高,植株抗倒力下降,以施氮量150 kg·hm-2和移栽密度18.75万穴·hm-2的产量较高。不同密肥群体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和植株抗倒伏性有显著影响,施用多效唑后植株抗倒力增强,但产量因穗粒数下降而减少。不同密肥处理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影响各异。于水稻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使植株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折断弯矩则明显提高,穗粒数平均减少5.24~7.87粒。多效唑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施氮量下因穗粒数减少而减产;中施氮量下产量差异不显著;高施氮量下植株未倒伏、籽粒灌浆结实正常,因结实率和千粒重高而增产。综上所述,肥力水平和施氮量高的稻田于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和控制后期倒伏。本研究为指导大面积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开展重庆茶叶农药残留风险研究,为茶叶消费、茶叶质量安全监控提供科学依据。对重庆巴南、永川、万州等茶叶主产区县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控调查及茶叶农药残留检测,采用危害商进行茶叶农药残留安全性风险评估。结果初步显示,55个绿茶样品中未发现超标样品,农药残留量超过检出限的有35个样品,检出率为63.6%;对重庆茶叶农药残留危害商按0.95分位值进行评估,风险极低。农药残留检出率最高的三种农药依次是唑虫酰胺、噻嗪酮、啶虫脒,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0.
以26个杂交中籼迟熟组合为材料,通过齐穗期剪叶及本田密肥、疏株处理,研究了杂交中稻齐穗期下部叶片对结实率的影响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齐穗期倒4以下叶片提高结实率的作用程度在杂交组合间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倒4以下叶片提高结实率的作用与组合间着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杂交组合群体的着粒数≥185粒/穗时,倒4以下叶片对结实率才有显著作用.原因在于组合间着粒数与单位颖花的绿叶占有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着粒数越多的大穗型组合,其"库"" 源"矛盾越大,则越需要充分利用倒4以下叶片的光合物质,才能保证籽粒的正常灌浆结实;反之,着粒数较少的中小穗型组合,其光合源相对较充分,顶部3片叶的光合产物基本能满足籽粒的正常灌浆结实,对下部叶片光合物质量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此外,倒4以下叶片提高结实率的作用还与本田移栽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植株基部光照强度的改善有利于倒4以下叶片提高结实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