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8篇
林业   37篇
农学   7篇
  3篇
综合类   67篇
园艺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混交比例的马尾松林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含量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即随着土层加深细根生物量和细根的N、P、K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在表土层中,0~10 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最多,N、P、K含量也是最高。对不同混交比例林分的比较,发现马尾松比例为41%~60%细根的生物量最高。马尾松比例为41%~60%的针阔混交林细根N、P的养分储量也最高。不同混交比例林分中细根的N、P、K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2.
马尾松混交林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20年生左右的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分别以5种混交比例设置样地,对样地林林下植被的结构和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在马尾松混交比例0~60%间增加,60%~100%间降低,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基本不变,且种类较少;(2)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加,灌木层高度呈现波动性变化,草本层高度缓慢降低;(3)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加,灌木层盖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草本层盖度相对稳定,变化不大;(4)在各混交比例中,灌木层生物量占林下生物量的主要部分,草本层占较少部分,并且随着混交比例的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呈现先逐渐增大后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
果枝率的高低和结果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果实产量,因此调查果枝及结果性状对于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实验以山核桃为试材,研究了果枝及结果性状在不同无性系间(内)、不同树冠部位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性系的果枝率、结果枝数均有差异,大部分无性系的果枝率均在50.00%以上,徐坑4号的果枝率最高;22个无性系每枝结1个果和每枝结2个果的占多数,每枝结4个果的果枝仅占果枝的0.55%;大源4号、大源6号的7—8月落果率均低于其它无性系;大源4号、徐坑1号、徐坑88号的坐果率高于其它无性系,高岭3号、大源4号、徐坑2号的每母枝果枝数和每母枝结果数均较高;山核桃结果母枝的直径集中分布区为4.01~6.00 cm,在此分布区的结果枝数量占总数的66.53%,结果枝直径集中分布区为3.01~4.00 cm,在此分布区的结果枝数量占总数的63.82%;结果母枝直径与母枝长度成极显著正相关,结果母枝直径与结果枝直径成极显著正相关,结果母枝果数与每结果枝簇数为极显著正相关,每结果枝果数与每结果枝簇数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4.
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有效防治油茶林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研究间作黑麦草、鼠茅草对油茶林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茶间作黑麦草、鼠茅草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与地表覆盖度,降低土壤容重,并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2)4—7月油茶间作绿肥作物黑麦草、鼠茅草径流量分别减少18.5%~58.9%和17.9%~70.3%。(3)油茶间作鼠茅草系统减少径流养分流失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地表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总氮、总磷、可溶性总磷、总钾、可溶性总钾的总流失量分别减少62.48%,56.17%,59.72%,57.97%,62.97%和61.76%;油茶间作黑麦草系统减少地表养分流失的效果较弱,与对照组相比,地表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总氮、总磷、可溶性总磷、总钾、可溶性总钾的总流失量分别减少30.95%,24.42%,25.03%,28.22%,32.97%和30.42%。各形态氮、磷、钾养分浓度较对照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研究结果显示,油茶林间作绿肥,尤其是间作鼠茅草的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5.
通过在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连续3年的乌桕优良单株选择,决选出合6、金4、金8、黟4和黟5等优良单株。5株单株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结果枝比例、千粒重等数量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小,千粒重≥153 g,全籽含油率≥43.5%,结果枝比例≥80%,均达到优良单株标准。对优树经济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桕单位冠幅产量与果序种子数、叶形指数、千粒重和结果枝比例呈正相关,全籽含油率中皮油比例和梓油比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各单株中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究不同表型榧树(主要是散粉期和花蕾大小不同)花粉活力适宜的检测方式与不同贮藏环境下花粉活力的变化趋势,为榧树花粉活力检测和贮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6个不同表型榧树花粉为试验材料,利用TTC染色法对比不同温度和pH值环境下的花粉活力染色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得出适宜的检测方式组合;使用其中3个不同散粉期的试验材料,探究3种干燥方式干燥后对花粉活力的影响,以及不同干燥方式下不同贮藏温度、贮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1)不同表型的榧树花粉活力的检测方式不同,除晚期大花型外,TTC质量分数0.5%染色效果均较好,温度对早、晚期类型榧树花粉活力染色表现存在差异显著,pH值在微碱性环境下花粉染色效果均明显。2)早、中期类型采取烘箱28℃干燥后0℃或-18℃贮藏7~14 d,其花粉活力能保持在60%以上,超过30 d采取室内阴干干燥-18℃贮藏,能保持35%左右的花粉活力,晚期类型28 d后均低于30%。【结论】检测榧树花粉活力以在0.5%TTC、温度28℃、pH值8.0条件下培养6 h后进行镜检为宜;早、中期散粉榧树花粉在7~14 d内采用28℃干燥24 h后在0℃或-18℃进行短期...  相似文献   
97.
对安徽省主要山核桃分布区2008年雪后的雌花芽萌动比、树体机械损伤、物候期以及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皖南宁国山核桃分布区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北坡雌花萌动比有所下降;树龄为15~55a的成树,雌花芽萌芽比变异系数小;大雪对该地高海拔地区枝桠密的山核桃单株的机械损伤较大,2年、3年和4年生的幼苗没有受到机械损伤.在该地低海拔处,尤其是在阴坡出现山核桃刻蚜和大面积细菌性溃疡病,在大别山金寨天堂寨山核桃分布区内.北坡雌花芽萌动比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升高;大雪在该地仅使一处样点遭受机械损伤,出现在高海拔区域.在该地除少量的蛀干害虫外,没有见到山核桃刻蚜发生·但有大面积的日灼溃疡斑.在两个调查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花芽开始萌动日期均有所延迟.经历大雪后·山核桃的雌花芽萌动期比往年推迟了8~10天.宁国山核桃分布区的雌花芽萌动比高于金寨天堂寨分布区的雌花芽萌动比.  相似文献   
98.
石灰岩地区几种树种抗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保护石灰岩山地植被以及加速石灰岩山地绿化,对青檀、朴树、榉树、琅琊榆、醉翁榆等树种生理特性、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几种榆科树种水分利用效率高、体内水势值偏低,叶样Ca,Mg,Cu,Zn含量高;根系庞大且穿透力强,叶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明显,细胞间隙大.这些特征赋予榆科树种较强的抗旱性能.  相似文献   
99.
17种槭树属植物应用价值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植物观叶价值,树形、干形、观花、观果等其他观赏价值和生态适应性因素,确定12个评价因子,建立槭树属植物资源层次分析(AHP)评价模型,对已筛选出的17种槭树属植物资源的园林应用综合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个评价指标中,指标P_1(叶色)权重值最大,占34.70%;其次是P3(彩叶期),占21.90%;再次是P_2(叶形),占9.20%;然后是P_5(观花),占7.60%,其余指标的权重值相对较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将17种槭树属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包括元宝槭等10种槭树属植物,园林应用价值最高;Ⅱ级包括茶条槭等5种槭树属植物,其园林应用价值较高;Ⅲ级包括2种槭树属植物,其园林应用价值最低。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线-筒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失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guas)及同步降解鱼腥藻毒素(anatoxin-a)的效果和相关机制,选取水华鱼腥藻及鱼腥藻毒素为研究对象,以处理后藻悬液中的藻细胞浓度、藻毒素浓度及活性基团浓度为考察指标,进行不同等离子体输入功率及空气流量下的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输入功率为50 W,空气流量为100 L·h-1时,10 min处理即可失活藻悬液中超过5 log10·mL-1浓度的水华鱼腥藻,与此同时藻悬液中鱼腥藻毒素的浓度同步降低了99 %以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水华鱼腥藻的失活及对鱼腥藻毒素的降解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输入功率和空气流量的增加而大幅提高。此外,等离子体处理后藻悬液中活性基团(H2O2和O3)的浓度显著提升,可能在藻细胞失活和藻毒素同步降解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