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鸡血藤对金鱼增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鸡血藤(Caulis Spatholobi)对金鱼体色的影响。将体色、体重相当的试验鱼随机分成4组,其鸡血藤含量分别为0、1%、3%和5%,4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鸡血藤增色效果明显,差异极显著(P<0.01),添加3%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2.
在室内水族箱中用加营养液(Ⅰ组)、喂卤虫(Ⅱ组)、喂浮游动物(Ⅲ组)和流水养殖(Ⅳ组)等4种方法培育草鱼苗,并与池塘组(Ⅴ组)作对比.结果显示,Ⅳ组在体重和增重率上与V组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次之,但显著高予Ⅰ组和Ⅱ组(P<0.05);成活率上,Ⅴ组(62.5%)最高,Ⅲ组(59.8%)次之,Ⅱ组(18.9%)最低;在体型及体成分分析里,水族箱各组在肥满度与含脂量上与池塘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说明在水族箱中培育草鱼苗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23.
为了探究长江中下游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的种质遗传现状,该研究收集了石首(SS)、长沙(CS)、瑞昌(RC)、扬州(YZ)和张家港(ZJG)的长江种群(YR,219尾),对其D-loop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NCBI下载整理的珠江种群(PR,213尾)和北美种群(NA,33尾)开展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YR、PR和NA的D-loop序列中分别检测到35、96和11个变异位点,并分别界定37、62和3个单倍型。在长江中下游的5个鳙群体中,单倍型多样性(Hd)介于0.798~0.897,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0.00338~0.00653。长江中下游5个鳙群体间,RC与ZJG (FST=0.012)和CS与YZ (FST=0.018)的遗传分化不显著(P>0.05),其余群体间均存在显著遗传分化(FST介于0.031~0.125,P<0.05);群体间检测到不同程度的基因流(Nm介于3.509~39.993)。基于单倍型网络分析,长江中下游的鳙D-loop序列单倍型存在多个分支,并在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共享;YR和PR的中心单倍型存在广泛共享,PR的特有单倍型均为外围单倍型,并推测NA的形成存在不同的遗传来源。基于中性检验结果,推测PR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表明,长江和珠江的鳙种群维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4.
阿根廷滑柔鱼2个产卵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冬生群体与秋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性,并检验冬生群体在时间上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7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3.1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43,各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90~0.931)。3个群体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o=0.796~0.904)。两两群体间的Fst值以及AMOVA分析表明,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Fst=0.008 3,P>0.05);阿根廷滑柔鱼冬生与秋生2个群体间及冬生群体在时间上的遗传差异不显著。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树显示,冬生群体2个群体聚在一起。阿根廷滑柔鱼为大型洄游性种类,不同产卵群体有可能在生殖洄游过程中发生混合并进行基因交流,从而表现出遗传同质性。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当前国内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情况, 采用14个微卫星(简单重复序列, SSR)标记和线粒体D-loop序列, 对国内3个养殖群体(“优鲈1号”YL1、“优鲈3号”YL3和中国台湾群体CTW)、1个引进群体(北方亚种US)和1个杂交群体(“优鲈3号”♀×北方亚种♂, HYB)共计5个群体175尾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 14个SSR位点中有5个位点(LMB24、LMB28、LMB38、LMB39LMB42)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0.5)]。其中, 北方亚种群体多态性水平最高(PIC=0.514), 其他4个群体多态性普遍较低(0.278<PIC< 0.359)。在D-loop序列中共检测到23个变异位点, 27个单倍型。其中北方亚种群体单倍型数量较多(12个), 而在其他4个群体中存在明显的优势单倍型, 单倍型H01在群体内占比为76.7%~85.7%, 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218~0.882。基于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显示, 北方亚种群体和“优鲈3号”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K2P遗传距离最远(0.300和0.012), 明显大于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6~0.297和0.000~ 0.012); 分子方差分析显示, 5个大口黑鲈群体的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群体间遗传结构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 北方亚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相对独立, 其他4个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结构混杂。研究结果表明, 引进的北方亚种群体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并与国内养殖群体间存在极显著遗传分化, 基于北方亚种群体开展群体选育或与其他群体开展杂交育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草鱼一龄前不同月龄主要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分析草鱼一龄前不同月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对草鱼2月龄,4月龄,6月龄,12月龄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连续测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计算各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草鱼各月龄形态性状均与体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2月龄体高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体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4月龄体长对体重直接影响最大,体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6月龄体高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体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12月龄体长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体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决定程度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表明体长、体高和体宽均可引入回归方程,各月龄建立以体重为因变量,体长、体高和体宽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草鱼不同生长阶段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有所不同,2月龄和6月龄对体重影响最大的性状为体高,4月龄和12月龄对体重影响最大的性状为体长,4月龄和12月龄的调整决定系数R2大于0.85,表明4月龄和12月龄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是体长,为草鱼不同生长阶段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7.
<正>1龄草鱼鱼种培育是草鱼成鱼养殖的关键阶段,各地的培育方式各异,但以池塘单养为主。2006年到2009年期间,笔者在江苏省吴江水产养殖公司省级四大家鱼良种工程中心,尝试了在成鱼池中设置网箱培育1龄草鱼鱼种的试验,经过160天的培育,草鱼鱼种成活率达80%~90%,鱼种全长为14~22厘米,体重在40~122克。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养殖户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28.
将草鱼、鳙进行二二人工繁殖,获得了草鱼、鳙、草鱼(雌)×鳙(雄)等3个F1组合.运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这3个组合1龄阶段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在可数性状中,背鳍棘数、臀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在这3个F1组合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草鱼与草鱼(雌)×鳙(雄)在背鳍数、臀鳍数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与鳙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草鱼、鳙、草鱼(雌)×鳙(雄)在胸鳍数、腹鳍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上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对这3个子代组合的可量性状与框架数据进行体型参数的比较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草鱼(雌)×鳙(雄)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草鱼.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杂交草鱼一龄阶段的生长和体型特点。[方法]建立长江自交YR(长江群体♀×长江群体♂)、珠江自交ZR(珠江群体♀×珠江群体♂)、杂交F1(长江群体♀×珠江群体♂)3个组合。为了避免前期生长差异对后期试验的影响,亲鱼催产至鱼苗下塘均同步进行,控制夏花培育过程养殖密度、养殖环境等条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到5013龄即对3个组合进行剪鳍标记同箱混养,克服不同网箱的影响。对3个组合鱼的生长和形态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体重(w)用电子天平测量,全长(TL)、体长(SL)、头长(HL)、体高(BH)和体宽(BW)用游标卡尺测量。绝对增重率AGR(g/d)=(w2-w1)/(t2-t1);超亲杂种优势HB%(%)=(F1-BP)×100/BP。其中,AGR为50~170日龄的绝对增重率;W2-W1为饲养50~170d的体增重;t2-t1为两阶段的间隔天数;E为杂交一代某性状的平均值;BP为优良亲本某性状的平均值。体型分析利用体长/全长、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4个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体重、体长及绝对增重率均为F1〉ZR〉YR;体重、体长,在50日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70日龄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绝对增重率,F1分别比ZR、YR高20.00%、50.00%,F1与ZR差异不显著(P〉0.05),与YR差异显著(P〈0.05);F1在体重上表现明显的超亲杂种优势(20.09%)。3个组合间,体长/全长差异不显著(P〉0.05),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差异显著(P〈0.05),F1表现头短、体高、体宽等特点。[结论]F1在生长性能和体型特征上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鉴于mt DNA的母性遗传特征,本研究基于2011年繁殖用的20尾母本的D-loop序列信息,与通过亲子鉴定获得的853尾40日龄子代的体长、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草鱼6种D-loop单倍型对生长性状表型差异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单倍型为Hap16的子代的体长最大,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长(P0.05);单倍型为Hap18和Hap16的子代的体质量较大,依次大于其他单倍型子代的体质量,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质量(P0.05)。此外,草鱼D-loop序列各变异位点基因型对生长性状的影响水平不同;其中,Site01、Site06和Site07等3个位点对体长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P0.05),Site06和Site07等2个位点对体质量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草鱼D-loop序列变异对子代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推测在草鱼生长性状改良的选育进程中,可以利用mt DNA多态性信息进行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