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从呼吸困难、肠道粘膜出血、胰腺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7日龄病死雏番鸭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为多形性有囊膜病毒,表面有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突;血清学鉴定表明,能在4℃下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其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抑制。该病毒对10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和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10^-8.5/0.1mL和63.2h,对番鸭胚成纤维细胞的TCID。为10^-6/0.1mL。经静脉和腿部肌肉两种途径分别接种10日龄雏番鸭和非免疫雏鸡,均可引起发病死亡,并从死亡雏番鸭和雏鸡中可回收到原攻击病毒。依据以上结果表明所分离病毒为中等偏强毒力的禽副黏病毒1型。 相似文献
162.
不同源1型副粘病毒分离株部分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血凝谱与血凝效价、对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的测定及对雏禽的致病性等方面比较不同源1型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结果5株不同源1型副粘病毒(2株鸭源1型副粘病毒、1株企鹅源1型副粘病毒、1株猪源1型副粘病毒及1株鸡源新城疫病毒参考强毒)对16种不同动物和O型人的红细胞的血凝谱不同,其血凝效价也存在差异,为2^4~2^11;对SPF鸡胚的ELD50为10^-1~10^-9.5,MDT为51.0~113.4 h,ICPI为0~1.83,对海兰公雏的致病性分别为62.5%、8.3%、54.2%、12.5%、95.8%,而对雏番鸭的致病性分别为60.0%、0、53.3%、0、86.7%. 相似文献
163.
以麻鸭为动物模型,测定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后鸭的T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结果显示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试验组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其中于第3d试验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于第5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于第7、15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第21d回升至接近对照组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鸭后7~21d会抑制鸭T 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功能,造成鸭T 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64.
165.
根据GenBank中水禽源1型副粘病毒(ZJ1)P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运用RT-PCR技术从1株雏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PX2/03)的基因组中扩增出P全基因的cDNA.测序结果表明,P基因全长1441nt,包含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95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P基因比对发现,该基因与近年来分离的鹅源禽1型副粘病毒分离株的亲缘关系很近.以分别含BamHⅠ、XhoⅠ的1对引物对该目的基因进行亚克隆后插入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pETP原核重组载体,将该重组载体转化人BL21(DE3)后,成功诱导表达了分子质量大小约为62ku的P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表达产物具有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66.
首次建立以GAPDH为内参,同时检测鸭RIG-I、MDA5、IFN-α和IFN-γ等4种mRNA相对表达量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T-FQ-PCR)。以目的基因的克隆质粒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熔解曲线、重复性及稳定性分析。该方法 Ct值线性范围为12.0~32.0;目的基因(RIG-I、MDA5、IFN-α、IFN-γ)和内参基因(GAPDH)的扩增效率均在95%~105%,其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都只出现1个特异性单峰,无引物二聚体或其他非特异性产物生成,RIG-I、MDA5、IFN-α、IFN-γ和GAPDH的Tm值依次为(81.9±0.33)、(81.9±0.32)、(93.6±0.23)、(81.8±0.28)、(87.8±0.24)℃,其敏感度均达到100copies·μL-1,重复性和稳定性好,为从mRNA水平上深入研究RIG-I样受体、干扰素与鸭机体免疫功能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7.
应用巢式PCR(nested PCR)技术对收集自浙江温州种番鸭进行鸭圆环病毒核酸扩增,并对测定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用套式引物扩增出目的条带片段大小约为340nt。根据序列测定结果设计1对反向引物用于测定病毒基因组余下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圆环病毒基因组全长为1995nt,其ORF-V1编码292个氨基酸,ORF—C1编码25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本试验株与番鸭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EF451157)和半番鸭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EU344804)的同源性最高,均高达99.2%,与鸭圆环病毒欧洲(德国)分离株和北美(美国)分离株在同一支遗传进化关系上。 相似文献
168.
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感(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染麻鸭的组织嗜性和排毒情况,应用RT-PCR方法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在麻鸭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及和泄殖腔棉拭子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最早在感染第1 d于心脏、脾脏、肺脏、气管、胰腺、直肠可检测到鸭坦布苏病毒核酸的存在;至第7、9 d时,在各组织脏器中均仍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至第21 d时,仅能在脑、胰腺和直肠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在脑和直肠中时间最长(25 dpi),胰腺(21 dpi)和肝脏(21 dpi)次之。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显示,于感染第1 d即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25 d后即检测不到该病毒的存在。以上检测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麻鸭后能迅速入侵麻鸭各组织脏器,主要侵染肝、肺、肾、胰腺和直肠,并可通过粪便等途径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169.
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福建省活禽市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情况及其与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对2015年分离自福州市某活禽市场的一株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Fujian/05/2015(H9N2)进行了全基因组扩增、克隆、测序,并对所获得的全序列与参考株进行了8个基因片段的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的HA基因与鸡源病毒A/chicken/Zhejiang/SIC40/2015(H9N2)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裂解位点处氨基酸序列为-PS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裂解位点序列特征,其226位氨基酸为L,具有与哺乳动物唾液酸α,2~6受体结合的特性;NA基因颈部63、64和65位点氨基酸有缺失,与鸡源病毒A/chicken/Zhejiang/SIC32/2014(H9N2)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M2基因的31位氨基酸为N,表明该病毒已经对金刚烷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分离株的基因组由3个亚系的基因重组产生,其中HA和NA基因来源于BJ/94亚系,PB2和M基因来源于G1亚系,PB1、PA、NP和NS基因来源于F98亚系;该分离株的6个内部基因PB2、PB1、PA、NP、M、NS与H7N9、H10N8、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存在复杂的交叉重组现象。因此需加强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