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2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2篇 |
农学 | 65篇 |
基础科学 | 201篇 |
81篇 | |
综合类 | 877篇 |
农作物 | 103篇 |
水产渔业 | 100篇 |
畜牧兽医 | 369篇 |
园艺 | 163篇 |
植物保护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119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白环蘑属真菌1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记述了中国白环蘑属真菌的1个新记录种:娇柔白环蘑Leucoagaricus tener (P.D.Orton) Bon,标本采自中国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盖表面具暗灰褐色的鳞片,担孢子椭圆形,菌褶缘囊状体近柱状、窄棒状或纺缍状,盖表栅状排列,菌丝末端细胞无明显分化、圆柱状。 相似文献
72.
74.
75.
为揭示南麂岛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及其演替状况,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共4次对南麂岛的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并对软体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变化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13目34科52属,其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为506.5个/m2和801.54 g/m2;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是4个季节共有的且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软体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冬季(1.73)春季(1.69)夏季(1.58)秋季(1.40);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其物种数及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研究表明,南麂岛岩礁潮间带的软体动物发育较好,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邻近的其他岛屿,但与此前调查结果相比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6.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对生态、水位控制、环境控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伴随着水位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剧烈,鄱阳湖湿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湿地景观规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考虑到鄱阳湖湖相季节性变化巨大以及2003年前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水文情势发生重大变化,选取2003年前后平均水平年对应枯水期和丰水期遥感影像,采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鄱阳湖年平均水位由2002年之前的13.42 m(星子站吴淞高程)降至12.35 m,平均水位较前一阶段偏低0.45~2.25 m,枯水现象使得鄱阳湖水域面积明显缩小,湿地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平均水位下降,适合植被生长的洲滩面积大幅增加,丰水期湿生植被面积增加了147.66 km2,枯水期增加了1192.43 km2,变化最大区域位于赣江支口与饶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的洲滩,消失的水面大多转换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泥滩等湿地类型。湿地类型的演变方式为水体和挺水植物演变为裸露泥滩,泥滩演变为湿生植被,湿生植被演变为其它湿地类型。2003年后除水体外湿地景观边界密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鄱阳湖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复杂。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到“五河”来水减少、三峡工程蓄水和湿地地貌改变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77.
<正> 鳀鱼乃鳀属(Engraulis)鱼类的通称,是世界上单一渔业品种产量最高的鱼种。分布在浙江近海的鳀鱼主要是日本鳀(Engraulis ji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俗称“烂船丁”,幼体叫“海蜒”,系集群性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过去,由于其利用价值相对较低而一直未成为开发利用渔业,除了某些地 相似文献
78.
针对含尾水调压室的抽水蓄能电站,以特征线法和瞬变流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考虑尾水调压室长连接管水体惯性作用及管壁弹性的基础上,在T形三通管节点处分别建立了基于恒定局部水头损失系数、Gardel公式、试验资料的3种计算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应用T形三通管节点处的3种计算模型对水电站的过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Gardel公式和试验资料,计算了过渡过程中不同时刻点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研究了不同计算模型对尾水进口压力水头和涌浪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恒定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计算模型其阻抗作用最小,对应的尾水进口最小压力和最高涌浪最大;基于试验资料的计算模型其阻抗作用最大,对应的尾水进口最小压力和最高涌浪最小;基于Gardel公式的计算模型次之. 相似文献
79.
80.
实验对指数生长期、指数生长末期、静止期和衰亡期的三角褐指藻脂肪酸进行研究,发现在指数生长末期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含量最高。实时定量PCR分析三角褐指藻Δ5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变化水平差异显著,其中指数生长期表达量最高。为了探讨温度对微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作者在不同温度下对三角褐指藻进行了培养,并测定其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到达指数生长末期所需时间缩短;不同温度下三角褐指藻的主要脂肪酸为C14∶0、C16∶0、C16∶lΔ9、Cl8∶lΔ9、C18∶2Δ9,12、C20∶5n3(EPA),总脂肪酸随着温度的升高依次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5℃时EPA占总脂肪酸的百分含量达到最高值25.7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