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6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2篇 |
农学 | 26篇 |
基础科学 | 22篇 |
16篇 | |
综合类 | 232篇 |
农作物 | 12篇 |
水产渔业 | 19篇 |
畜牧兽医 | 226篇 |
园艺 | 74篇 |
植物保护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以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德化黑鸡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结果表明:引物P2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并表现为AA、AB和BB等3种基因型;经序列分析发现,BB型存在2个突变位点:分别在1094处(G-A)和1095处(T-C),其中在1095处的突变还导致氨基酸的改变(Cys-Arg)。由基因型分布情况表明,德化黑鸡C系(乌色)和D系(非乌色)均以AA型为主;BB型(含SNP)仅存在于C系中,而在D系中未发现,推测BB型可能是乌色性状特有或与乌色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24.
药物代谢动力学猪链球菌病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制适于猪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传染病模型,取长白×杜洛克杂种猪16头(体重32.0±0.7kg),每猪皮下接种纯净猪链球菌(C74-41型)12.5亿个活菌,复制出典型的亚急性型猪链球菌病。动物经感染后1d体温持续升高1.5~2.0℃。血浆总蛋白含量开始持续降低(P<0.01),血清肌酐浓度则开始升高(P<0.05)。感染后2.5d,磺溴酞的消除半衰期和给药后15min的滞留率均下降(P<0. 相似文献
25.
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T1(常规复合肥)、T2(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3(控失肥替代30%氮肥)、T4(生物有机肥和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田面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氮磷流失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处理T1的田面水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0.30,0.45 mg/L,与T1相比,T2、T3、T4的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2.2%,6.5%,5.3%,田面水总磷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26.7%,15.6%,13.3%。T1的径流总氮、总磷累积流失量分别达17.68,1.60 kg/hm~2,处理T2、T3、T4的径流总氮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35.0%,30.8%,25.5%,径流总磷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16.3%,21.9%,22.5%。处理T1的籽粒产量为8.95 t/hm~2,处理T2、T4的产量较T1分别增加了7.8%,6.5%,差异显著,处理T3的产量较T1降低了2.2%,差异不显著。与施用常规复合肥(T1)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2)、生物有机肥与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T4)这2种施肥模式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稻田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27.
29.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蛋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免疫程序,试验选择了3 600只“苏邮1号”蛋鸭商品代母鸭,随机分成4组,并按照免疫程序的不同分成3个试验组(1、2和3组)和1个对照组,分析了这4组鸭群产蛋前(130日龄)、产蛋高峰期(280日龄)及产蛋后期(420日龄)的抗体水平和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表明,试验1组和2组鸭群在产蛋期均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且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抗体阳性率在420日龄均也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3个试验组的抗体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免疫效果、经济成本和疫苗注射对鸭群产生的应激,推荐“苏邮1号”蛋鸭采用第2组的免疫程序,即在7周龄和13~14周龄免疫两次,每次0.5 mL/只.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