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7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林业   366篇
农学   211篇
基础科学   184篇
  202篇
综合类   1636篇
农作物   203篇
水产渔业   208篇
畜牧兽医   1029篇
园艺   220篇
植物保护   6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明确近年来引起甘肃大棚甜瓜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分别采用组织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生长速率法,对甜瓜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将引起甜瓜叶斑病病原菌病原菌鉴定为多隔链格孢(Alternaira peponicola( Rabenhorst ) simmous)和瓜链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Ell.et Ev.)Elliott.);这两种链格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光照、适宜培养基分别为完全光照、甜瓜煎汁培养基和完全黑暗、PDA;室内药剂筛选发现不同药剂对不同病原菌抑菌率不同,其中10%苯醚甲环唑、40%氟硅唑、50%福美双、70%代森锰锌对多隔链格孢菌抑菌率均在84%以上,分别为96.66%、94.46%、90.82%、84.37%,其EC50分别为17.89μg/mL、3.41μg/mL、44.27μg/mL、42.34μg/mL;50%醚菌酯、43%戊唑醇、40%腈菌唑对瓜链格孢抑菌作用较好,抑菌率均在85%以上,分别为98.20%、90.82%、85.43%,其EC50分别为3.45μg/mL、21.35μg/mL、5.21μg/mL。【结论】研究结果为甜瓜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2.
为了明确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控制基础,以γ射线诱变结合花药培养创制的大粒、高蛋白小麦新种质H307及生产上主栽品种郑麦9023创建的含有31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为实验材料,利用QTL-ICIMapping V3.3软件构建了包含133对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周长、粗蛋白和淀粉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在两年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47个加性QTL和10个QTL富集区,其中6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1D、2B、3D、6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54%~13.14%的表型变异;31个粒形QTL,位于1B、1D、2B、3B、3D、5A、5D、6B、6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90%~15.86%的表型变异;10个粗蛋白和淀粉含量QTL,分别位于1A、1B、4B和6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64%~12.19%的表型变异。2B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贡献率较大且能稳定表达的重要染色体区段,该区段包含控制小麦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和周长的10个QTL。1BL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控制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微效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3.64%,与连锁分子标记gwm818的遗传距离为0.22cM,该位点是一个不同于前人研究结果的新位点。  相似文献   
63.
鉴定了抗瘟粉用型甘薯新品种泉薯76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机理,旨在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泉薯76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平均鲜薯产量在33.683~40.817t/hm2,为对照种金山57鲜薯产量的93%~130%;平均薯干产量在9.320~11.429t/hm2,为对照种的97.5%~139.1%;平均淀粉产量在5.594~7.143t/hm2.比对照增产1.7%~42.2%。特性研究表明,泉薯76全生长期平均叶面系数为3.739,比对照种金山57高26.8%;平均净同化率为2.724g/(m2·d),比对照高15.2%;叶面系数和净同化率均较高是其高产的最显著的生理特性。此外,泉薯76抗薯瘟病和蔓割病;薯块干物率约28.0%,比金山57高1.1~1.7个百分点;出粉率为16.6%~17.2%,比金山57高1.0~2.8个百分点;鲜薯蒸熟食用,质地细腻,味道香甜,综合食味评分优于金山57;薯块具有良好的耐贮性能和萌芽性能。因此,泉薯76可作为优质食用型和淀粉加工型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64.
兽医产科学是研究动物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和繁殖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结构的不断变化,兽医产科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相应的调整。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今后兽医产科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5.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气象卫星的观测资料,从环流背景、系统形成机理、雷达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和云图特征等方面,对湖北省2014年8月30—31日的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雷雨天气,雷雨天气过程发生时间及区域与雷达强回波形成时间和位置相吻合。当区域回波强度大部分在40 d BZ以上,最大达到45d BZ;回波顶高大部分在9 km以上,最大达到17 km;K指数≥36和垂直液态水含量大部分在6 kg/m2以上,最大达到20 kg/m2时,对强对流天气的雷电预报有明确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6.
以青海牦牛蹄筋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胃蛋白酶法提取牛蹄筋胶原蛋白,并采用Design-Expert对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胃蛋白酶的加入量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最优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366W,超声时间7.4min,加酶量1∶133,在该条件下牛蹄筋胶原蛋白的提取率为31.04%,而传统胃蛋白酶法提取得率为20.35%,提取率提高了10.69%,说明该方法优于传统的提取方法,对胶原蛋白提取工艺的大规模生产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明确黑土区坡耕地切沟分级特征,明晰地形条件与耕作垄向对切沟发育的影响,揭示自然条件与人类耕作扰动下切沟侵蚀发育机理,为切沟侵蚀精准防控与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关键科学支撑。【方法 】文章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结合野外详查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切沟长度、坡度、垄向角、垄作坡长、垄作坡度等指标,结合地貌学水系分级原理划分切沟等级,并分析人为垄作因素与自然因素对切沟发育的影响。【结果 】(1)研究区发育的234条切沟可分为4个等级,其中1级切沟数量最多,沟长随着切沟等级提升而呈增加趋势;(2)斜垄耕作占比最多、横垄(80~100°)次之,1级沟主要分布在横垄耕作(38%),0~300 m垄长(81%)和0~2°垄作坡度范围内(48%);(3)切沟数量随着海拔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海拔210~220 m切沟最多,随着海拔的增加,垄作坡长和垄向角呈增大趋势,而垄作坡度呈现减小趋势;(4)切沟数量在坡度2~4°最多,随着切沟坡度的增加,垄向坡长和垄向角度减小,垄作坡度增大。【结论 】分析黑土区切沟分级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8.
利用2006-2010年福建省福州和厦门的环境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城市空气质量等级出现正、负突变的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厦门SO2浓度高于福州;这2个城市PM10和NO2的浓度分布基本相同,但厦门出现PM10轻度污染的次数比福州少;福州和厦门在1-4月份出现轻度污染的几率比其它月份大,且福州高于厦门;福州PM10浓度出现等级突变的事件比厦门多,更易发生轻度污染事件;影响福州和厦门出现PM10浓度等级突变的主要天气系统为变性冷高压、低涡切变、暖区辐合和高空槽;日雨量越大,福州和厦门出现PM10浓度等级负突变的机会越多;福州和厦门PM10浓度在等级突变上受风向的影响比较明显,风速强弱决定着浓度等级突变的属性.  相似文献   
69.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方  黄晓钰  余海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06-7408
从多酚氧化酶的结构及其催化反应机制出发,综述了抑制酶促褐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0.
为了研究投喂冰鲜下杂鱼与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养殖水质的影响,在室内水泥池进行了一个月的饲养试验。对水体中的COD、PO4^-P、TP、TN、NH3^--N、NH,-N、NO2^--N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投喂两种饲料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养殖一个月后冰鲜组比饲料组要高许多;杂鱼组COD、PO4^--P、TP、TN、NH3^--N、NH3-N、NO2^--N分别为25.3mg/L、2.4mg/L、2.28mg/L、3.44mg/L、3.44mg/L、2.91mg/L、0.52mg/L、0.075mg/L,而配合饲料组分别为10.2mg/L、0.58mg/L、0.855mg/L、2.17mg/L、0.29mg/L、0.048mg/L、0.03mg/L。特别是PO4^--P、TP,冰鲜组分别为饲料组的4.2倍和2.7倍。这说明投喂人工饲料可以减轻有机污染程度。特别是在控制PO4^--P、TP的增加方面效果显著。试验结果对于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