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江西省冷害发生规律研究及水稻种植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江西省"倒春寒"及"寒露风"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确定江西省适宜的水稻种植制度。分析结果显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江西省"倒春寒"灾害气候发生风险总体呈降低趋势;在年平均气温和秋季平均气温升高的背景下,"寒露风"灾害气候发生的风险并没有降低,且有提前出现的趋势。因此,在水稻种植制度上,除了选用耐寒性好的品种外,还应合理扩大"中熟-中熟"的搭配种植模式,同时应尽量避免双季杂交晚稻的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42.
利用显性核不育水稻育种的方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对利用Ms-P型水稻育种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了运用该水稻进行轮回选择(包括逐级轮回选择系统、阶梯式轮回选择系统)和将广亲和性基因S_5~n导入到具有较好配合力的材料中去的回交育种体系。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受单一显性不育基因(Ms-P)控制,显性不育性稳定,在轮回选择中,它是较为理想的工具材料,建议将Ms-P基因导入到一系列胞质及核质遗传背景中,构成Ms-P型水稻种质资源库。广泛地将它应用于水稻育种,对育成超高产品种,将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3.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杂种优势利用的三系法和两系法的优缺点以及一系法的前景展望,分析了当前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拓展和探索做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44.
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是确保花生持续供应的根本途径.介绍了全球和我国花生的单产水平状况、高产纪录及产量潜力,并从高产花生的形态建成和生理生化特性、获得高产的自然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花生高产研究的进展,分析了造成我国南、北方花生单产差异的原因,阐述了我国南方花生进一步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45.
籼粳稻米食味品质差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籼、粳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由于其进化过程中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致使其形态结构、稻米的理化性质、食味品质等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为探索其影响籼粳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了20份早籼稻、12份晚籼杂交稻、12份粳稻共44份品种,测定了5个粒型指标、8个RVA特征指标、5个理化指标、6个品尝指标共24个参数,对籼、粳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通径系数、回归方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品尝的7个指标与早籼、晚籼杂交稻、粳稻三组品种品尝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且基本达到极显著水平;外观结构对早籼稻食味品质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硬度对晚籼杂交稻和粳稻食味品质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回归方程显示影响早籼稻、晚籼杂交稻、粳稻食味值的主要理化指标有所不同,在食味品质改良过程中,籼稻和粳稻的选择指标有所偏向。  相似文献   
46.
江西省1998~2007年早稻区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江西省1998~2007年10年的早稻区域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西省早稻区试的平均产量及日产量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影响产量的经济性状中除有效穗呈逐年减少外,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增加较明显的是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这2个性状。所有参试品种(组合)的农艺性状中,生育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株高及穗长性状具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7.
晚籼杂交稻主要性状分析与高产育种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西省常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杂交组合,对这些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西省晚籼杂交稻产量的主要性状依照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4个因子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是个矛盾体。并认为适宜江西省晚籼杂交组合应以早、中熟类型,多穗型组合为主,在保证结实正常的情况下同时兼顾每穗粒数、千粒重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8.
49.
利用一套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籼稻品种IR24为染色体片段供体的覆盖全基因组的CSSL群体,研究了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和02428/IR24杂种小穗低育性的遗传基础。结果发现,Asominori/IR24组合的育性主要受第5染色体上的2个育性位点S-24(t)和S-31(t)及第6染色体上的 S-5位点控制,其中S-31(t)为本研究发现的新育性位点,粳稻品种02428带有该位点的亲和性基因。02428/IR24组合的低育性主要受S-24(t)花粉育性位点的影响。育性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粳稻遗传背景中,S-24(t)位点处在Si/Sj杂合基因型时可使杂种小穗育性下降70%左右,而S-31(t)和 S-5为杂种半不育位点。在籼粳全基因组杂合遗传背景中,当S-5i/S-5j基因型置换成S-5i/S-5i基因型后,亚种间杂种小穗育性可平均提高22.5%,接近正常育性水平。在S-5i/S-5j遗传背景中,S-24(t)和S-31(t)的Si/Si纯合基因型不能改善亚种间杂种的小穗育性。说明S-5位点是影响亚种间小穗育性的关键位点,在亚种间杂交稻育种中,必须首先克服S-5位点造成的育性障碍。提出了等位基因置换法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低育性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50.
创新科技服务“三农”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立足江西省情,依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与人才优势,通过整合科技力量和组建专家服务团,全面介绍了创新科技服务"三农"的方式和途径,重点叙述了如何面向农业、着眼未来与努力构筑科技服务"三农"合作平台的一些做法,提出了建立健全机制和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