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3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雄性育性对光周期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光周期敏感雄性不育最早是日本学者Sasakuma J和Ohtsuka I(1979)等[1]研究小麦核质互作不育时,在D2类细胞质普通小麦核代换系中发现的.他们认为较长的日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造成了D2类细胞质的核代换系育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有关生理生化机制。对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在拔节至散粉期给予日平均温度17.5℃和22.0℃处理,并测定其不同发育阶段脯氨酸及其活性氧代谢的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3314的脯氨酸含量在日平均温度22.0℃处理条件(可育条件)下明显高于17.5℃处理(不育条件),且日平均温度22.0℃条件下的脯氨酸含量变化与其同型保持系TSP3314基本一致;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在可育条件下,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314的育性转换过程中伴随着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与该温敏不育系的育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一个与小麦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相关的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的基础, 构建了该类型不育系A3017的不育和可育幼穗正、反杂交的两个SSH-cDNA文库。经文库比较, 在不育文库中筛选出一个与MADS-box基因同源的EST序列(GenBank登录号: 36925702)。以该EST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和拼接结果为依据, 设计引物对该基因在可育和不育幼穗中的表达进行了RT-PCR分析, 结果表明, 该基因在不育幼穗中表达量较高, 可育幼穗中表达量很低。对不育幼穗中扩增出的cDNA片段进行克隆测序, 获得了666 bp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该片段编码160个氨基酸, 具有MADS-box转录因子的典型结构域K-box, 被定名为TaMS-MADSbox, 与一个小麦MADS box转录因子基因WAG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4%。进一步以3种不同类型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幼穗cDNA为材料, 利用半定量RT-PCR对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也存在类似差异, 该基因在不育系幼穗中表达量较高, 而保持系幼穗中表达量较低。以上分析表明, 该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与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化相关, 表达量高时表现雄性不育, 表达量低时表现雄性可育。  相似文献   
24.
NaCl胁迫对黑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采用2种不同的方法(种子吸胀后先进行盐处理:种子萌发后,至根长达0.5~1cm时再进行盐处理)对黑麦分别处理24h和48h(共4种处理),观察其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及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处理都是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逐渐下降,且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经NaCl胁迫后的根尖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染色体畸变率不断上升,且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4种处理间相比较,萌发后根长0.5~1cm再进行盐处理48h受到的影响最大。即有丝分裂指数最低,染色体畸变率最高。  相似文献   
25.
沙生冰草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进一步保护、收集和利用沙生冰草种质资源提供依据,采用26个多态性小麦SSR引物对采集自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18个沙生冰草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结果表明,26个SSR引物多态性带纹数目变化为2~27条,平均每个引物在沙生冰草居群中扩增出了9.384条多态性带纹;不同引物间总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944(引物Xgwm544),最低为0.375(引物Xgwm25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745;SSR检测到地区内遗传多样性占总体的82.2%,地区间为17.8%;在Nei遗传距离0.67处,18个沙生冰草居群被分为3个类群;UPGMA聚类和PCA分析表明,采集地生态环境相似的沙生冰草居群遗传距离较近.沙生冰草遗传多样性与居群的遗传和生态环境相关,在沙生冰草的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中,对其主要生态环境居群保护和利用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不同生态环境中特异类型居群的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26.
通过在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 ,观察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表现和育性转换特性。A31在 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表明 ,其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日长是影响A31育性的主导因素 ,在日长相近条件下 ,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效应 ;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在 14 5h左右  相似文献   
27.
用微卫星标记辅助鉴定几种小麦缺体—四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已准确定位到小麦染色体上的部分SSR标记辅助鉴定3个中国春缺体-四体材料:N2AT2B、N2BT2D、N2DT2A。以中国春小麦为对照,首先选用缺失染色体上的SSR引物。PCR扩增结果表明3个材料均缺失该对染色体;进一步用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发现除缺失染色体外的其余染色体均有扩增.说明该材料至少有其余20对染色体中的每一条;最后用缺体-四体材料对24个新开发未知位点的EST-SSRs标记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其中10个EST-SSRs位点被分别定位在小麦2A、2B、2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8.
Fspelta 1BS染色体导入1B/1R类型K型小麦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育成非1B/1R类型K型小麦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通过对两种类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抗条锈病的比较,对T.spelta 1BS染色体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tspelta 1BS染色体导入使非1B/1R类型K型小麦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高明显增加,穗长、小穗数、单穗粒数、自交结实率均无明显差异,抗条锈病能力有增强的趋势,但对白粉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影响,在主要产量性状方面均无不利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29.
T.spelta 1BS染色体导入K型小麦不育系(K3314A),育成非1B/1R类型K型小麦不育系KT-SP3314A,研究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T.spelta 1BS染色体导入使非1B/1R类型K型小麦不育系更易恢复;不育系本身不产生单倍体,其杂交种F1产生极少或不产生单倍体,农艺性状除了株高具有明显的优势外,其他均无不利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索多效唑及赤霉素在杂交小麦制种生产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麦温敏不育系"A河10"及其恢复系"389"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不用激素处理为对照,研究多效唑(75,90,105,120,135,150 g/hm2)和赤霉素(0,120 g/hm2,喷药液量375 kg/hm2)2种激素配合使用对不育系生长发育、花器性状、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用75~150 g/hm2多效唑拌种,能够使成穗数、株头外露率、雌蕊长度和颖壳张开角度分别增加24.88%~66.51%,0.88%~4.57%,2.64%~6.16%,6.93%~14.35%,从而提高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与未喷施赤霉素相比,喷施赤霉素后,雌蕊长度显著增加,柱头外露率、颖壳张开角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均极显著降低。其中以135 g/hm2多效唑拌种、不喷施赤霉素为最佳处理,其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35.63%和2 142.0 kg/hm2。【结论】在杂交小麦制种中,可以通过多效唑拌种来优化群体组成及不育系异交特性,增加制种产量,使杂交小麦制种技术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