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11篇 |
4篇 | |
综合类 | 65篇 |
畜牧兽医 | 2篇 |
园艺 | 17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少花蒺藜草和刺萼龙葵的分布点,结合气候、高程等22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评估制约少花蒺藜草和刺萼龙葵存在概率的主要环境变量,在此基础上模拟并划分两者在辽宁省的潜在入侵空间分布,分级划分管控区域,判断扩散风险并制定早期监测预警策略。结果表明,ROC曲线分析法得出少花蒺藜草和刺萼龙葵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分别为0.922和0.938,表明预测结果可靠。基于本研究获取的分布数据的模型结果显示,两者适生区格局基本相同,且具有相同的主导环境响应因子,分别为年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温度年较差、年降雨量、最干月降水量、降雨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海拔。在GIS中将少花蒺藜草和刺萼龙葵的适生区域进行叠加处理,以县(市、区)为管控单元进行分级管理,将管理区域划分为管控区、高风险入侵区、监测区,建议在营口市、盘锦市、沈阳市、铁岭市分布区扩散边缘划定监测阻截带,进行重点监测,从而抑制少花蒺藜草和刺萼龙葵在辽宁省继续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52.
以稻壳炭与氮磷钾肥及枯草芽孢杆菌孢子粉复合,采用掺混法、吸附法、混合造粒法3种工艺,设置10%、20%和30%三种稻壳炭添加水平,小试制备了9个炭基微生物肥料样品,并对其进行电镜扫描及元素含量、pH值、总养分、有效活菌数、缓释效果等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造粒法制备的炭基微生物肥料负载氮磷钾肥和微生物孢子粉最多,其次是吸附法,掺混法最少。9个炭基微生物肥料样品中各元素含量比较丰富,工艺相同时,随着稻壳炭添加量的增加,C、N含量增加而H含量减少。9个炭基微生物肥料的pH值均呈酸性或接近中性,总养分含量均达到了复合肥国家标准的要求。枯草芽孢杆菌孢子粉与稻壳炭及氮磷钾肥复合60 d后,有效活菌数为3.4×105~7.0×105 g-1,同种工艺制备的炭基微生物肥料的有效活菌数随稻壳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炭基微生物肥料的7 d氮素累积水溶出实验表明,9个肥料样品均有一定的缓释功能,同种工艺制备的炭基微生物肥料的氮素累积释放率随稻壳炭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稻壳炭添加量相同时,缓释效果混合造粒法>吸附法>掺混法。综上,添加30%的稻壳炭、采用混合造粒工艺制备的炭基微生物肥料具有最优的性质,可进一步验证其效果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3.
蛭石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短期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性是生物炭发挥固碳功能的基础,探究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和蛭石改性条件下制得一系列生物炭,探索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室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蛭石改性和未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红壤、水稻土中的短期降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水稻秸秆生物炭的碳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经蛭石改性后降低了20.3%~32.6%。当炭化温度从300℃升高至700℃时,生物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400℃时为最大值,700℃时为最小值。蛭石改性降低了所有生物炭的DOC含量。生物炭的H/C随炭化温度升高而降低,且经蛭石改性后有所降低。与300℃生物炭相比,700℃未改性和蛭石改性生物炭的热损失量分别降低了56.1%和56.8%。蛭石改性使生物炭的热损失量降低14.8%~45.6%。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含碳官能团主要由芳香碳、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组成,其中芳香碳含量最高;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增加,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含量下降;蛭石改性增加了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与红壤相比,水稻土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与淹水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结果表明,蛭石改性在降低生物炭中碳含量的同时增加了生物炭的稳定性。相比于红壤,生物炭在水稻土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相比于淹水条件,干旱条件下生物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综合来看,蛭石改性为显著影响生物炭在土壤中发生碳素降解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土壤类型,水分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4.
不同生物炭对氮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氮的吸附性能,寻求最佳的氮素吸附材料,本文选择稻壳炭、山核桃壳炭和竹炭作为吸附剂,开展不同pH环境、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及生物炭添加量条件下的吸附实验,研究生物炭对硝酸铵溶液中氮的最佳吸附条件,并对结果进行等温吸附拟合与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3种生物炭对硝酸铵溶液中的氮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且pH环境、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及生物炭添加量均影响生物炭对氮的吸附量。生物炭添加量为0.05 g时,在pH环境为9、吸附时间为3 h、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条件下,平衡吸附量达到最大,稻壳炭、山核桃壳炭和竹炭在此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79、13.00 mg·g~(-1)和17.60 mg·g~(-1),表明稻壳炭对氮的吸附效果最佳;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拟合3种生物炭对氮的等温吸附过程,表明生物炭对氮的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3种生物炭吸附氮的动力学过程,表明生物炭对氮的吸附为化学吸附。综上说明,稻壳炭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可吸附较多氮素,有望作为一种良好的吸附剂应用于土壤和水体氮素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55.
为探究生物炭可溶性组分与土壤矿物的交互作用,进而从矿物角度揭示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制备不同炭化温度的生物炭(RS300、RS500和RS700),选用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3种土壤矿物,开展土壤矿物与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吸附结合实验。结果表明:随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碳浓度的升高,土壤矿物对其吸附量逐渐增加,3种土壤矿物的吸附量顺序总体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这与土壤矿物的自身结构直接相关。高岭石、蒙脱石对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结合机制以范德华力为主,其贡献比例分别为3.4%~87.0%和32.0%~82.0%;而伊利石与RS300可溶性组分的吸附结合作用以Ca2+架桥为主(贡献比例为60.4%~70.6%),与RS500和RS700可溶性组分的结合以范德华力为主(贡献比例分别为18.7%~65.0%和53.0%~67.6%)。经综合对比分析,RS500通过与蒙脱石的交互结合,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可溶性组分的溶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生物炭的固碳减排优势。 相似文献
57.
番茄在低温寡照等恶劣环境条件下栽培,常因子房和花粉发育不良及授粉受精不正常而产生落花落果,从而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因此,在番茄冬春提早和秋延晚栽培中多采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沾花来保花果,促进果实发育。从50年代起,在番茄生产中常采用2,4-D(2,4-二氯苯氧乙酸)防止落花。但是,由于沾花容易产生药害和畸形果,而且果实发育不均衡,后期产量低;采用涂抹法蘸花也比较 相似文献
58.
59.
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炭因具有制备原料来源广泛、比表面积大、孔隙发达、富含碳素、表面官能团丰富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土壤改良、污染物去除、固碳减排等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将生物炭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改性,会强化生物炭功能,有利于生物炭的高效利用。本文综述了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的制备,理化性质分析及其在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应用,并将改性前后生物炭进行比较,客观分析了目前生物炭应用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功能强化及拓展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液体培养基及变速条件对白色系白玉菇液体菌种质量的影响,以筛选最佳的液体培养基配方和最适宜的变速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豆粉0.3%,玉米粉0.2%,KH2PO40.05%,K2HPO40.05%,白砂糖3%,MgSO41%,VB110mg.L-1。接种后3d之内静止培养,之后置于摇床中,以转速150r.min-1培养菌丝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