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1篇
  4篇
综合类   6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该试验通过4个密度处理,探讨了提高北方保护地秋冬茬黄瓜产量的适宜栽培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植株所受的光照度及地温逐渐升高;茎粗逐渐增加,节数,叶面积指数(LAI)和株高逐渐减小,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各层次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加;产量也逐渐增加。经过秋冬季节,历时4个月的栽培,其中株距为35cm,大行距为70cm,小行距为60cm,密度为每hm24.43万株,产量提高(为3075Kg/667m2);该密度条件下,植株的环境指标、生长发育指标、光合指标、品质指标和产量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2.
刺果瓜是一种入侵杂草,具有侵略的蔓延习性,可侵染多种作物,包括玉米、大豆等,入侵后可导致严重减产并增加管理成本。利用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预测现代和未来气候背景下,刺果瓜在辽宁省的潜在分布格局,运用遥感数据提取刺果瓜在辽宁省高适生区的玉米分布情况并计算农业经济损失,为相关部门更精准的监测和治理刺果瓜在辽宁省的扩散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气候背景下,刺果瓜在辽宁省的高适生区面积为6.07×10~4km~2,占辽宁省总土地面积的39%,中适生区面积为3.97×10~4km~2,占辽宁省总土地面积的28%,低适生区面积为4.26×10~4km~2,占辽宁省总土地面积的26%。气候变化背景下,刺果瓜在辽宁省的入侵范围将显著增加,几乎扩展为全区域适生,最适宜区域的重心在未来呈现向高纬度和西北方向转移的变化趋势。影响刺果瓜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太阳辐射(1,2,8月)、海拔、土壤酸碱度、土壤基本饱和度、温度年较差,高程和土壤因子对模型的贡献率明显小于气候因子,降雨和温度是影响刺果瓜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刺果瓜在高适生区入侵10%玉米田面积基础上,可能对辽宁省造成的经济损...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旨在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番茄设施生产中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供试番茄品种为浙粉715,有机肥为水稻秸秆与猪粪堆肥而成,以凹凸棒土-稻壳炭复合材料、稻壳炭、污泥炭为来源,加有机肥混合制成炭基有机肥。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基肥(CK)、常规施肥(CF)、矿物型炭基有机肥(CT1)、稻壳炭基有机肥(CT2)、污泥炭基有机肥(CT3),研究3种炭基有机肥氮替代60%化肥氮对番茄生长、养分含量、品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基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酶活性,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与CF处理相比,CT1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的pH、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T2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CF处理相比,CT2处理更有利于叶绿素的积累,且番茄产量增加14.9%,氮吸收量也显著提高,CT2、CT3处理番茄的VC含量显著提高16.5%和19.5%,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14.7%和12.1%,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36.9%和34.9%,CT1、CT2处理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14.8%和25.9%。研究表明,CT2稻壳炭基有机肥更适宜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番茄叶绿素含量,提高氮吸收量,提升番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4.
105.
为了研究几种商用益生菌产品对鸡舍氨气浓度的影响,试验选用混合型饲料添加剂喷乐舒、益科乐活力菌、加强型活力发酵床复合菌3种益生菌产品作为试验材料,随机分为试验组1(添加混合型饲料添加剂喷乐舒)、试验组2(添加益科乐活力菌)、试验组3(添加加强型活力发酵床复合菌),试验为期70天,每10天检测氨气浓度和添加菌种各1次,检测同一位点处15 cm、30 cm、150 cm高度的氨气浓度。结果显示:(1)同一时间不同高度检测的氨气浓度变化趋势相同,第20和30天时,试验组3的氨气浓度显著低于试验组1、2(P<0.05),第40和50天时,试验组1、3的氨气浓度显著性低于试验组2,且试验组1最低,第60和70天时,各组之间氨气浓度无显著性差异;(2)同一位点不同高度的氨气浓度比较:150 cm>30 cm>15 cm;(3)益生菌在5 cm和10 cm厚度垫料使用对鸡舍的氨气去除效果一致。试验结果表明,3种益生菌产品去除氨气的效果为:加强型活力发酵床复合菌>混合型饲料添加剂喷乐舒>益科乐活力菌。  相似文献   
106.
为探究生物炭可溶性组分与土壤矿物的交互作用,进而从矿物角度揭示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制备不同炭化温度的生物炭(RS300、RS500和RS700),选用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3种土壤矿物,开展土壤矿物与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吸附结合实验。结果表明:随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碳浓度的升高,土壤矿物对其吸附量逐渐增加,3种土壤矿物的吸附量顺序总体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这与土壤矿物的自身结构直接相关。高岭石、蒙脱石对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结合机制以范德华力为主,其贡献比例分别为3.4%~87.0%和32.0%~82.0%;而伊利石与RS300可溶性组分的吸附结合作用以Ca2+架桥为主(贡献比例为60.4%~70.6%),与RS500和RS700可溶性组分的结合以范德华力为主(贡献比例分别为18.7%~65.0%和53.0%~67.6%)。经综合对比分析,RS500通过与蒙脱石的交互结合,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可溶性组分的溶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生物炭的固碳减排优势。  相似文献   
107.
为摸清浙江省梨生产状况,本研究选择省内梨优势主产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梨园开展土壤质量采样调查,对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旨在为该地区实现梨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调查梨园土壤表层0~<20 cm pH平均值为5.24,20~40 cm土壤pH平均值为5.31,土壤总体呈酸性。有机质、总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总体适宜,但不同地区采样点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中有机质、总氮、有效磷的含量均呈现武义采样点较高,慈溪采样点较低的结果;速效钾的含量呈现嘉兴采样点较高,上虞采样点较低的结果。此外,所有调查的梨园土壤重金属Cu、Zn、Pb、Cr含量总体上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而东阳采样点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土壤重金属修复。  相似文献   
108.
控制外来入侵生物往往耗费巨大且收效甚微,防止入侵是第一选择,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黄顶菊目前在天津、河北、山东、北京等地均有分布,是辽宁地区重要的潜在外来入侵植物,文中利用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黄顶菊在辽宁省的潜在适生区域,对早期监测、有效阻截黄顶菊入侵辽宁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辽中和辽西地区为黄顶菊适生区域,特别是盘锦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葫芦岛南部和东南部条状地区,气候因子对黄顶菊的生存贡献率要高于土壤和高程因子,黄顶菊不太适合在高温高湿的地方生长且有嗜盐习性,海拔对黄顶菊的生存呈负影响,海拔越高黄顶菊存在的可能性越低。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生物炭与木醋液对盐土尿素氮的硝化过程、N2O排放和NH3挥发的影响,以甘肃中度盐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尿素对照(CK)、单施尿素(N)、尿素+生物炭(N+B)、尿素+木醋液(N+WV)和尿素+生物炭+木醋液(N+B+WV)5个处理,开展室内好气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各处理在培养0~14 d的表观硝化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N+B+WV处理较其他处理铵态氮含量最高、表观硝化率最低,培养后期表观硝化率明显提高;培养结束N+B+WV处理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丰度较N处理显著提高,增幅为76.5%,氨氧化古菌(AOA)amoA基因丰度较CK显著降低,降幅为51.5%。(2)与CK相比,N处理N2O和NH3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与N处理相比,N+WV、N+B和N+B+WV处理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0.0%、减少9.5%和减少18.2%,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基因丰度分别降低9.3%、26.1%和37.7%,NH3累积挥发量分别减少30.5%、28.9%和49.0%。(3)综合计算各处理N2O和NH3排放的温室效应潜能发现,与N处理相比,N+B+WV处理降低温室效应潜能20.0%,减排效果最显著。综上,在中度盐土区采用生物炭与木醋液配施可以有效减少盐土中N2O和NH3排放,有利于减少土壤氮素损失并降低温室效应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