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林业   32篇
  14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磷素吸附作用,提高磷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的利用率,又防止解吸过度引起土壤磷素淋溶造成资源浪费,以杉木树叶和树干为原料,分别在300℃和600℃下制备4种生物炭:300℃杉叶炭(BL300)、600℃杉叶炭(BL600)、300℃木屑炭(BW300)和600℃木屑炭(BW600),分别向土壤中加入0%、2%、4%、8%比例的生物炭,完成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原料和温度对生物炭的成分和性质有决定性的作用,杉叶生物炭pH值、灰分含量、有效磷等的含量显著高于木屑生物炭,且高温炭大于低温炭,其中BL600生物炭pH值、灰分含量及有效磷含量最高;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生物炭添加后红壤磷素的吸附过程,在低磷浓度时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磷素吸附作用的影响不大,高磷浓度时则促进吸附作用;其中杉叶炭促进土壤磷素吸附的作用大于木屑炭,高温炭大于低温炭,2%和4%的生物炭添加量促进土壤磷素吸附,但8%的添加量会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作用;生物炭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磷素的解吸率,其中木屑炭降低的作用大于杉叶炭;因此建议在磷浓度较高的杉木林人工土壤中添加中低量的BL600,在磷浓度较低的杉木林人工土壤中添加大量的BL600,土壤富磷时能够增强吸附作用,减小土壤磷素淋溶风险,土壤缺磷时增加解吸率来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52.
37种针阔树种抗火性能及其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陈存及  何宗明 《林业科学》1995,31(2):135-143
对福建37个针阔树种鲜叶含水率、粗脂肪、粗灰分、SiO2、挥发油含量和燃烧热、燃点、燃烧速度等10个因子进行测试,并应用A.I.D.方法将37个树种依因子的不同取值范围划分为6个抗火性能等级。其中棕榈、火力楠等4个树种为一级,抗火性能最强;毛栲、木荷等9个树种为二级,抗火性较强;格氏栲、丝栗栲等15个树种为三级;抗火性能最差的六级是马尾松、侧柏等3个树种。研究结果揭示了南方主要针阔树种抗火性规律,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及杉木纯林群落凋落物的能量年归还量及能流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混交林凋落物的能流量达 12 .6 4 8× 10 6J·m-2 ,比纯林的高 4 .2 % ;在各目的树种凋落物组成中 ,落叶能流量均占大部分 ;混交林和纯林群落太阳能进入凋落物的转化效率分别为 0 5 6 %和0 5 4 % .混交林和纯林中杉木凋落物能流一年中分别在 3,8和 12月出现 3个高峰 ,其中落叶、落枝、落花和落果能流的月变化与之相似 ,这与杉木的小枝整体凋落方式有关 ;混交林中观光木凋落物能流在1,5和 8月出现高峰 ,其中落叶和落枝能流月变化与之相似 ,但落花能流仅出现在 3~ 5月 ,而落果仅发生在 1月和 3月 .各群落凋落物能流月变化模式与其中杉木凋落物能流变化模式基本一致 .混交林和纯林凋落物能流的季节变化为春季 >冬季 >夏季 >秋季 ,但混交林凋落物能流量季节间变动小于纯林的 .  相似文献   
54.
探讨了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34年生的木荚红豆人工林凋落物的养分特征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凋落物各组分中N、P、K、Ca、Mg含量差异显著,其月动态也不同.1999年,木荚红豆人工林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N、P、K、Ca、Mg分别为61.568、1.766、23.219、33.929、6.604 kg*hm-2,落叶是养分归还的主要组分,木荚红豆N和K年归还量明显比针叶林的大,这对维持林地的长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凋落物的N、P、K、Ca、Mg总归还量间的月动态相似,均在3月和8月出现高峰,以3月最高,以1月最低;各组分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总归还量略有不同,养分总归还量的季节变化模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相似文献   
55.
以巴戟天优良材料茎段外植体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消毒方式、外植体不同取材季节和外植体不同木质化程度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戟天优良材料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0.1%升汞8m in+2%次氯酸钠10m in,最佳的取材季节为7月份,半木质化外植体作为组培材料可取得较佳的组培效果。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福建省连城县不同植物类型下紫色土抗蚀性研究的结果表明:植物覆盖度较高且覆盖时间较长的紫色土(毛竹林,荒山草坡,马尾松林),疏松多孔,结构性和抗蚀性较好,具有较强的抗蚀性能;而光板地采用人工措施进行治理,如种植桃树或营造水土保持林后,土壤抗蚀性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采用主分量方法对影响紫色土抗蚀性指标分析表明,土壤水稻性团聚体含量,颗粒团聚程度及渗透性能够较好地表征紫色土抗蚀性,紫色土侵蚀地应采取合适生物措施,以增强土壤抗蚀性,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57.
以福建省福清灵石国有林场的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 R. Br.)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坡位(上坡、中坡、下坡)和不同坡度(12°<α≤18°、18°<α≤24°、24°<α≤31°)的土壤样品,测定其pH、全碳质量分数(w(TC))、全氮质量分数(w(TN))、碳氮比(w(C)∶w(N))、全钾质量分数(w(TK))、全磷质量分数(w(TP))、水解氮质量分数(w(AN))、速效钾质量分数(w(AK))、有效磷质量分数(w(AP)),分析坡位、坡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地各项指标变异系数(Cv)由大到小依次为Cv(有效磷质量分数)、Cv(速效钾质量分数)、Cv(水解氮质量分数)、Cv(全氮质量分数)、Cv(全磷质量分数)=Cv(全碳质量分数)、Cv(碳氮比(w(C)∶w(N)))、Cv(全钾质量分数)、C  相似文献   
58.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养分库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格氏栲天然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分别为1 32、0 4 6和0 2 3t·hm- 2 。3种林分粗木质残体现存量的季节变化模式均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C贮量为0 78t·hm- 2 ,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4 1 1倍和7 0 9倍;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C库与2种人工林间差异显著(P <0 0 5)。格氏栲天然林、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粗木质残体养分贮量分别为1 4 1 6、2 90和0 95kg·hm- 2 ;格氏栲天然林粗木质残体中各种养分贮量均最高。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粗木质残体现存量、C和养分贮量均最大。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细根的养分现存量动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混交林细根N、P养分现存量分别是纯林的 1.3和 1.2倍 ;年归还量分别是纯林的 1.2 3倍和 1.14倍 ,且分别占混交林凋落物N、P养分年归还量的 38.3%和 6 7.4 % ;年分解量分别是纯林的 1.2 6和 1.2 3倍 ,而年累积量分别是纯林的 1.2 3和 1.14倍 ,可见混交林细根具有比纯林更高的养分累积和周转能力。混交林和纯林群落中林下植被细根在群落细根N、P养分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杉木和观光木 <0 .5mm径级细根则是其细根养分循环功能的主体。混交林和纯林杉木活细根N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型 ,P则呈双峰型 ;死细根N、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均呈倒“S”型。混交林中观光木细根的N、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与杉木的较相似 ,但其活细根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呈单峰型。混交林与纯林中林下植被活细根N、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均呈双峰型 ,而死细根的动态变化则呈单谷型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细根及表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明确滨海沙地林分养分限制因子,从而为滨海沙地人工林进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肯氏相思、厚荚相思、卷荚相思、尾巨桉和木麻黄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细根及表层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1)细根C含量为449.89~461.56 mg/g,N含量为10.64~16.69 mg/g,P含量为0.29~0.58 mg/g。不同树种间细根N、P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且与C∶N、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表层土壤中C、N、P含量分别为3.15~4.86、0.30~0.45和0.12~0.17 mg/g,极显著低于细根养分含量(P0.01),而细根养分与表层土壤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研究区表现出严重的土壤P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