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凋萎病是近年来威胁杨梅产业的最主要病害。本文研究病树与健康树叶片、枝干、根和根际土壤等主要部位磷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病树的磷元素吸收与分配变化规律,比较幼树916.67、1 833.33、2 750.00、3 666.67 g·m-2和成年树458.33、916.67、1 375.00和1 833.33 g·株-1各4个施磷肥水平对杨梅凋萎病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树的叶片、树皮、根皮、根干和枝干的磷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树,增加幅度为46.7%~200.0%,其中病树的根皮增加最多;病树的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健康树低32.1%,4个施用梯度下杨梅苗木和成年树的凋萎病发生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感染凋萎病的杨梅树,树体主要部位的磷元素含量显著增高,而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外界不同施磷水平对杨梅凋萎病的发生无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病树的施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2.
近年来,杨梅衰弱病已成为威胁杨梅产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本研究对设施中种植的荸荠种杨梅进行了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调节剂混施试验,施用量为生物有机肥20 kg·株-1+土壤调理剂0.2 kg·株-1,施用方式为滴水线沟施。常规施肥管理作为对照组(CK)。结果显示,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调节剂混施能够显著改善衰弱病树的树势和果实品质。相较于对照组,该混施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病树的梢长、叶长、叶宽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42.84%、5.23%、5.31%和10.50%;同时,能够显著增加病树果实的单果重、总糖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2.58%、2.80百分点、26.79%和29.27%。此外,该混施方法还能够有效抑制果实总酸的生成,减少了40.69%。因此,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调节剂混施能够促进衰弱杨梅复壮,提高果实品质,缓解杨梅衰弱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明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处理对杨梅衰弱病树势恢复的效果,以期为杨梅衰弱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荸荠种’杨梅为试材,株施1 kg常规复合肥为对照(CK),研究羊粪、蚯蚓粪和鸡粪3种生物有机肥株施5㎏、10㎏和20㎏对杨梅衰弱病树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荸荠种’杨梅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光合速率分别为45.59~51.55和2.65~3.86 mg CO2/100 cm2,3种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处理较CK分别提高2.65%~13.07%和6.04%~45.66%;梢长及梢粗分别为74.52~96.76 mm和3.27~3.84 mm,3种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处理较CK分别提高6.25%~29.84%和3.98%~17.43%;叶长、叶宽和叶厚分别为64.17~79.54 mm、16.88~22.18 mm和2.80~3.35 mm,3种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处理较CK分别提高8.54%~23.95%、13.69%~31.40%和5.00%~19.64%;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5.48~17.52 g和10.98%~11.94%,3种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处理较CK分别提高5.23%~13.18%和0.18%~7.50%(株施鸡粪生物有机肥5 kg除外);3种生物有机肥株施20㎏和10㎏的肥效明显优于5㎏。【结论】生物有机肥可促进‘荸荠种’杨梅衰弱病树势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复合肥,以株施生物有机肥10㎏以上效果较好,建议不同年份轮换施用不同有机质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