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64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97篇
  41篇
综合类   310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19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县域《农村经济基础资料数据库》为核心,针对中国目前还没有研究开发出全国所有县域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系统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以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作为比较优势计量指标,设计实现中国县域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系统。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特点,并采用Java语言开发实现,使其在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了网上以及在任意安装了Java虚拟机的计算机上运行,为日后系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清醒导尿及麻醉后导尿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100例择期手术行气管插管全麻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清醒导尿组与麻醉后导尿组,每组50例。观察躁动和导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发生情况。结果男性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于女性(19.6%vs 4.5%,P〈0.05);清醒导尿组躁动和CRB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麻醉后导尿组者(4.0%vs 22.2%,2.0%vs 16.0%,P〈0.05)。结论清醒导尿能降低围手术期躁动和CRB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3.
海南省花卉病害调查和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海南省海口、琼山、通什、儋州等市(县)花卉基地41个品种花卉进行了病害普查,共查出100种病害。其中,真菌性病害83种,细菌性病害7种,病毒病9种,寄生性藻类病害1种;其中,柱孢属、单孢枝霉属引致的非洲菊叶斑病,黑曲霉引致的富贵竹茎腐病,青枯假单细胞细胞引致的万寿菊青枯病和观仙花青枯病,寄生性头孢藻属引致的红掌藻斑病等6种病害 ,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在查出的病害中,以疫霉菌引致的非洲菊根腐病和红掌的根腐病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4.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构建系统聚类树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5组26种(变种)的基本形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苎麻、大叶苎麻、序叶苎麻、细野麻这4个野生种形态的丰富变化主要集中在叶色、叶脉色、托叶色、叶缘锯齿这几种表型。2)苎麻属各野生种表型之间叶形与叶基特性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余的形态表型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3)苎麻组组内演化关系为微绿苎麻→青叶苎麻→苎麻、贴毛苎麻。苎麻和贴毛苎麻都起源于青叶苎麻。4)苎麻属野生种种间的系统聚类树显示,处在最低位置的苎麻属组群是帚序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位于中间位置,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则是位于最高位置的苎麻属组群,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的亲缘关系更加紧密。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近35年红壤稻区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以进贤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红壤稻区典型县域农业生产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以及当前土壤肥力水平,为红壤稻田土壤培肥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野外采样分析得到江西省进贤县1982年、2008年和2017年3个时期稻田耕层土壤属性的数据,统一选取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首先对3个时期各项肥力指标进行常规统计和差异性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找出不同时期肥力差异的关键因子并确定权重,通过隶属度函数得到各项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值,将各项肥力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值加乘得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最后结合土壤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GIS空间分布图探究该区域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982—2017年进贤县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土壤pH呈下降趋势。1982、2008和2017年3个时期进贤县土壤pH的平均值分别为5.9、5.1、4.8,年均下降0.03个单位;35年来土壤pH整体由西部向东南和西北下降速率逐渐减低,2017年99%的稻田土壤处于酸性水平(4.5—5.5)。35年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由28.1 g·kg  相似文献   
106.
要:为探究保山坝区玉米生长季耕作层地温及对应气温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使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及信噪比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滇西地区保山坝区1978—2021年5-9月玉米生长季耕作层地温及对应气温的变化趋势和43年来的气候突变情况。研究发现1978—2021年保山坝区玉米生长季耕作层地温和气温均呈上升趋势,5-20cm地温和气温升温极显著(P<0.01),平均每10年分别升高0.367℃、0.364℃、0.353℃、0.376℃和0.372℃,5-20cm地温气候倾向率和气温倾向率相差不大。通过对1978-2021年保山坝区玉米生长季耕作层地温与气温变化趋势均为由“冷”至“暖”,70年代-90年代呈波动下降趋势,90年代后期至今显著上升,其中,5-20cm地温和气温信噪比分别为0.927、0.956、1.229、1.087、1.079,即5-10cm地温未发生突变现象,而15cm地温、气温均在2019年发生气候突变,20cm地温在2014年发生突变。研究表明保山坝区耕作层地温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并都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地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逐渐减小。保山坝区玉米生长季期间耕作层地温的上升,有利于玉米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7.
采用水培试验,用10μM Cd~(2+)对20个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品种进行处理,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其镉耐性和富集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d~(2+)处理下所有参试高羊茅品种在株高、根长、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等指标上均显著降低(P0.05),品种间变化值的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20份材料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变幅在为0.185~0.758,其中‘Commander’的镉耐性最强。20个品种间Cd~(2+)吸收和累积量也有很大差异,地上部Cd~(2+)浓度范围为106.66~150.97mg·kg~(-1),Cd~(2+)累积量最高值为6.87μg·株-1,最低值仅2.75μg·株-1,其中品种‘Commander’和‘Red Start’在Cd~(2+)吸收和累积上表现较好。通过综合评价最终将20个高羊茅品种分为4类,分别是高耐高吸收型:‘Arid 3’,‘Extreme’,‘Commander’,‘Escalade’,‘Ecological King’,‘Ky-32’,‘Red Start’,‘Green Label’;高耐低吸收型:‘Gold Crown’,‘Justice’,‘Honky Tonk’,‘Aries’;低耐高吸收型:‘RubyⅡ’,‘Coronado TDH’;低耐低吸收型:‘K31’,‘Crossfire Ⅲ’,‘Essential’,‘Super Watchdog’,‘Gram villa’,‘Dynamic Ⅱ’。  相似文献   
108.
中国稻田土壤有效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磷平衡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农业农村部始于1988年的全国稻田土壤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将稻作区划分为东北、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五个区域,分析近30 a各稻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回收率及农学效率和磷素的表观平衡,揭示各区域间稻田土壤磷素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特征,为稻田土壤磷素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全国主要稻作...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农田小麦和玉米产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探究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农村部近30年(825个点位,1988-2019年)全国农田监测数据,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施肥、气候和土壤属性对产量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探究各指标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调控路径。结果表明,近30年,小麦、玉米单作和二者轮作下平均产量分别为5.05、9.05、6.01和7.08 t/hm2,相应的变异系数为36.6%、26.2%、32.1%和28.0%,相应作物产量随时间的增加速率分别为100、159、46和98 kg/(hm2·a)(P<0.05)。同其他作物轮作下的小麦产量、变异系数和变化速率分别为5.29 t/hm2、28.6%和67 kg/(hm2·a)(P<0.001)。高产玉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单作)和华北地区(与小麦轮作);高产小麦主要分布在同玉米轮作下的长江下游和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最低。除了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的小麦产量随监测时间延长呈负增长,其他各区域及全国尺度上的产量均呈正增长。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氮肥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调控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土壤pH的调控作用均未达到极显著水平。针对不同区域而言,随机森林结果显示:除了气候和氮肥的重要性以外,有机质在大部分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对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而钾肥对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土壤属性、肥料投入和气候三者对产量调控的总效应分别为47.6%、29.4%和23.0%,气候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属性和施肥进而调控作物产量。近30年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整体上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是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降低趋势,需引起重视。土壤性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高于施肥和气候,除了氮肥是调控各区域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以外,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在种植玉米时还应当重视钾肥合理的投入,而西南地区应当将提升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作为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0.
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焚烧严重,造成环境污染,其合理消纳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该文利用微型流化床与过程质谱联用仪研究在床温分别为550、600、650、700及750 ℃添加Na2CO3和NaCl的玉米秸秆热解气相产物(CO、CO2、CH4、H2)的析出特性,并采用等温模型拟合法计算了单组分气体产物生成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4种热解气体产物的释放强度均有所增大,其中CO的变化程度最大。同时,添加钠盐后,各种气体释放起始时间差逐渐减小,说明钠盐促进了热解反应的进行。其中,添加Na2CO3后热解产生的CO、CO2和CH4的速率明显变快,表明其对含炭气相组分的生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添加NaCl后H2的生成速率明显加快,说明NaCl对H2生成具有选择性催化作用。此外,秸秆热解中不同气相产物生成反应活化能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该文通过热解制备可燃气的方式以期为玉米秸秆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