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6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5篇 |
农学 | 34篇 |
基础科学 | 31篇 |
88篇 | |
综合类 | 230篇 |
农作物 | 25篇 |
水产渔业 | 7篇 |
畜牧兽医 | 89篇 |
园艺 | 39篇 |
植物保护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01.
生物质炭中的污染物含量及其田间施用的环境风险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质炭在碳固定、污染修复和酸性土壤改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对生物质炭中所含污染物的研究甚少,其在田间应用中的环境风险并不清楚。该文选择松针和麦秆为原料,采用不同制备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获得的生物质炭中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含量,并初步评估了其田间应用的环境风险。研究表明,不同有机废弃物来源制备的生物质炭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0.301~128mg/kg)和多环芳烃(1.48~5.48mg/kg);松针制备的生物质炭中的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麦秆制备的生物质炭,而多环芳烃含量则相反,且高温制备有助于降低生物质炭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在低施用量的田间条件下,生物质炭的施用不易对土壤造成多环芳烃的环境风险,但在高施用量条件下,生物质炭中含有的多环芳烃容易使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达到中度或重度污染的程度;生物质炭中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量比较有限,环境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602.
阴山北麓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充分了解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及对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的影响,以武川县公益林11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室内浸水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有效拦蓄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类型总蓄积量为0.74~5.09 t/hm2,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樟子松林最小。天然林的蓄积量大于人工林,半分解层蓄积量均大于未分解层。(2)各林分类型的持水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呈现随时间的变化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 h内持水量变化较大,8 h后持水量变化相对平稳,24 h后各林地枯落物达到最大持水量,落叶松(8.5 t/hm2)最大,樟子松林(0.99 t/hm2)最小。(3)各林地枯落物吸水速率趋势相同,天然林吸水速率较大,其次油松人工林,灌木林吸水速率最差。(4)在各林分类型中,落叶松林蓄积量最大,最大持水量最高,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也最好(9.051 t/hm2);油松、山杏混交林(2.847 t/hm2)次之。综合比较,落叶松等天然林的持水能力最好,油松人工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次之,柠条、山杏灌木林持水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603.
许多污染场地都呈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叠加的趋势,给修复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以红壤为供试土壤,以铜和芘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了添加表面活性剂羟丙基-β-环糊精(HPCD)和氧化剂H2O2对电动修复该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其目的是实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去除。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处理中,芘和铜都有向阴极迁移的趋势;当提高土柱的pH时降低了芘的氧化和降解,同时也阻碍了土壤中铜的迁移和去除;阳极加10%HPCD,阴极控制酸性条件pH3.5有助于土壤中污染物的解吸和迁移,芘和铜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1.3%和80.5%;由于H2O2的不稳定性,添加6%H2O2并未明显提高芘和铜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604.
坡度影响下的砒砂岩区裸露坡面水分入渗特征及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坡度(5°,10°,20°,30°)条件下,不同质地砒砂岩土壤(灰白色、混合色、紫红色)的水分入渗特征及最优入渗模型。通过室内模拟土柱法对土壤的水分入渗特征和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坡面土壤容重在1.513~1.737 g/cm3,30°坡面下的灰白色砒砂岩土壤入渗能力较强,5°坡面下的紫红色砒砂岩土壤入渗能力较弱。(2) 在砒砂岩土壤一维垂直 入渗过程中,初始入渗率为2.000~8.600 cm/min,入渗时间3.500~5.000 min后达到稳定入渗率(0.160~1.800 cm/min)。入渗率、湿润锋运移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递减关系。坡度的大小、砒砂岩的质地均影响砒砂岩土壤入渗能力,坡度越小、颜色越深, 入渗率、累计入渗率越低,湿润锋运移越慢;且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初始湿润锋运移速率、稳定湿润锋运移速率的值均随着坡面坡度的减小、砒砂岩土壤颜色的加深呈现减小趋势。(3)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对于砒砂岩区土壤水分入渗结果拟合较好,决定系数均在0.900以上。Kostiakov模型 决定系数的平均值0.948拟合效果最优;Philip模型决定系数的平均值0.937拟合效果其次;Horton模型决定系数的平均值0.688拟合效果较差。通过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偏差百分比(PBIAS)、纳什效率系数(NSE)验证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性小、两者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605.
606.
北京市红门川流域径流对防护林结构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红门川流域原有1:1万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1990,1995,2000和2005年共4期遥感影像,在GIS支持下,得到4期土地利用图,采用ArcView景观分析软件.得到防护林的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同时利用红门川流域1990-2006年逐日径流量的资料,研究了防护林空间格局变化与径流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红门川流域防护林总面积和各森林类型面积方面均没有明显变化,防护林主要以乔木林为主,占防护林总面积的80%以上.在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的基础上,红门川流域的径流量由1990年的3.00×107 m3减少到2005年后的1.00×107 m3以下,主要是防护林发挥了削洪减洪的功能.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准确得到防护林结构变化对径流产生重要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07.
文章研究基于R2V和ArcGIS9.3软件,以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1∶10000地形图为基础材料,通过R2V软件提取等高线,在ArcGIS软件里生成DEM及坡度、坡向图,经分析得出:这种方法制作DEM和坡度坡向图,设备简单,投入成本低,速度快,数据容易更新,但应注意制作过程中的精度和数据完整性;从DEM看出,城子乡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地势逐渐升高;由坡度分析得知:城子乡15°以下土地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15°~25°土地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比较集中,城子乡25°以下土地面积3354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4%;由坡向分析得知:城子乡无坡向、东南、正南和西南坡向土地面积18787.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48%,其分布范围广,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因此,适宜于开发为农业用地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08.
清晰地认识区域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特征,能够为土壤质量动态监测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重要保障。选择赤峰市敖汉旗作为研究区,在实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敖汉旗在1985-2014年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 1985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91和7.49 g·kg-1,且在空间上均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198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研究尺度内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过30 a的变化,农、林、草3种土地有机碳含量平均分别增长5.92%、10.22%与8.47%,土壤有机碳的空间自相关距离缩短。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沙地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09.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代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体外培养的生长特点和体外诱导成骨能力。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含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的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利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及PCR方法检测成骨细胞。结果表明骨髓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增殖能力强,生长迅速。第5、10、15、20代BMSCs及ADSCs经诱导培养后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并且出现"矿化"、碱性磷酸酶活性强,随着细胞代次的递增,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呈递减趋势;诱导后的两类细胞传代后细胞仍能继续分化,并形成正常的"矿化"结节,且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弱于初次诱导。结果提示,BMSCs及ADSCs易于分离培养及体外扩增,诱导条件下成骨能力强且成骨细胞传代培养仍具有成骨能力,适合作为再生医学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10.
本研究旨在筛选牛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发育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选取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8细胞期和囊胚期胚胎为试验材料,进行mRNA差异表达研究。初步克隆出4个牛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差异表达的基因,同源性分析显示,它们分别与高移动样蛋白盒结构域4基因(HMGXB4)、热休克蛋白40亚家族C成员8基因(Dnajc8)、突触膜胞吐调节2基因(RI MS2)和核糖体蛋白L31基因(RPL31)高度同源。RT-PCR检测验证,HMGXB4、Dnajc8、RI MS2和RPL31在牛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mRNA表达量存在时间性差异,可能与其参与不同的生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