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连年稻秸还田易对小麦产生化感作用,为探索能减缓化感负效应并适宜小麦生长的秸秆还田方式和秸秆还田量,试验以宁麦13为材料,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4. 5、9、18 t/hm~2)、不同还田方式(混施和表施处理)及覆盖稻秸后模拟降水(秸秆淋洗)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小麦出苗率,但差异不显著(P> 0. 05)。表施秸秆淋洗处理,小麦分蘖受到显著抑制(P <0. 05);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且混施处理比表施处理对小麦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强;较表施处理,中高量混施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POD活性(P <0. 05);淋洗显著降低了小麦脯氨酸含量(P <0. 05)。综上,表施适宜的秸秆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2.
稻麦轮作系统中,麦秸还田产生的有害物质可对下茬作物产生不利影响,有效减缓其负效应对植株生长尤为重要,合理的苗床环境是减缓麦秸还田负效应的关键。通过盆栽模拟试验,采用不同调理剂(生物炭、粉煤灰等)和不同耕作措施(秸秆深埋、多次旋耕等),筛选适宜减缓麦秸还田负效应的理化措施。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和过氧化钙能提高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酶活性,无水层处理增加了植株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对苗床进行多次旋耕处理优于添加生物炭和有氧肥料等调控技术,减缓了麦秸还田后对水稻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但未恢复到对照水平。麦秸还田深埋处理可显著提高株高、叶面积,促进根系形态发育,利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33.
为了明确β-actin基因在金纹细蛾定量实验中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根据近缘物种同源基因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金纹细蛾β-actin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Q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金纹细蛾不同发育时期及成虫5种组织间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金纹细蛾β-actin基因片段为594bp(GenBank登录号:KF880733),编码174个氨基酸残基,具有actin蛋白家族典型特征,富含4种类型特定功能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相似性均大于96%。金纹细蛾β-actin基因在其生长发育阶段稳定表达,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研究金纹细蛾不同发育时期的内参;在成虫头、胸、足和翅4种组织间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4.
对双孢蘑菇菇渣采用自然存放、调节水分堆制及添加牛粪后堆制,分析不同堆制菇渣理化性状、养分含量及对白菜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堆制的双孢蘑菇菇渣总养分含量已达国家有机肥标准的要求,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各处理总养分含量依次为:T3 >T2 >T1.双孢蘑菇菇渣本身是一种肥效较高的有机肥,经堆肥处理尤其添加牛粪堆肥后,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未经堆制前双孢蘑菇菇渣对小白菜的发芽指数已达80%,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各处理发芽指数均得到提高.双孢蘑菇菇渣不经堆制或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均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可直接还田施用.  相似文献   
35.
乳山海域是海蜇主要分布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大幅度衰退。,自2007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计划项目开始在乳山海域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海蜇资源有所回升,年产量恢复到0.18万~0.45万t。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乳山海域开展海蜇增殖放流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套海蜇增殖放流技术要点,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36.
农艺措施对麦秸腐解初期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麦秸还田初期的田间状况,设计15 d的3因素麦秸浸泡试验,评估农艺措施(破碎、接种腐熟剂和施用尿素)对稻麦轮作田麦秸腐解初期生化特征的影响,进而为合理采用农艺措施,减轻秸秆还田负面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大秸秆破碎程度有利于15 d浸泡麦秸残留率的下降;增大秸秆破碎程度、接种腐熟剂和施用尿素均可显著提高浸提液pH值;施用尿素可显著增强浸提液纤维素酶活性;增大秸秆破碎程度和施用尿素能极显著提高浸提液总酚酸含量,极显著降低水稻发芽指数,浸提液总酚酸含量和水稻发芽指数间呈显著负相关(r=-0.766,P0.01);增大秸秆破碎程度、接种腐熟剂和施用尿素均有助于提高浸提液铵态氮与总磷含量,而浸提液硝态氮含量主要受施用尿素的影响。因此,在麦秸淹水还田时,需要对通常采用的麦秸破碎并在早期多施用氮肥的传统农艺措施加以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37.
秸秆施用下接种蚯蚓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连续6年稻麦轮作系统中,研究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基础呼吸)及群落功能多样性(BIOLOG单一碳源利用指纹方法)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对照(CK)、秸秆表施(M)、秸秆混施(I)、秸秆表施且接种蚯蚓(ME)、秸秆混施且接种蚯蚓(IE)。不同秸秆施用下接种蚯蚓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活性和群落碳源利用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两种秸秆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均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秸秆表施并接种蚯蚓导致微生物活性、碳源利用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降低,而在秸秆混施下则均升高;BIOLOG碳源利用分析结果表明在秸秆施用下接种蚯蚓后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8.
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下土壤有机碳变化表征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建光  李辉信  胡锋 《土壤学报》2007,44(5):878-884
在长期连续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等,对施用秸秆与接种蚯蚓(Metaphire guillelmi)后土壤有机碳变化表征指标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有机碳变化表征指标对农田施用秸秆与蚯蚓活动的响应不同,用所选取12种指标可较完整地表达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与组成变化,但较多的信息及信息的不一致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各指标可依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碳(HWEC)、潜在可矿化碳(PMC)、基础呼吸(BR)、酸提取态碳(AE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总有机碳(TOC);另一类为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潜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指标,如微生物熵(Mq)、代谢熵(qCO2)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运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可用于评价秸秆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且不必全部测定,只需选测一种或两种指标,而其他指标可通过回归方程获得。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指标可用于评价蚯蚓活动对土壤有机碳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9.
为给秸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kg·hm-2)下成熟期小麦植株干物质、氮、磷和钾的积累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施氮225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小麦冠层干物质和养分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了冠层各层次干物质、氮、磷和钾素的积累量。随冠层层次的降低,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先降后增,氮、磷积累量降低,钾积累量升高。茎鞘干物质和钾素积累量则随冠层层次的降低而升高,氮、磷积累量先增后降,以倒2、倒3层较高。各叶层、茎鞘层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施氮225kg·hm-2处理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贡献分别为3.7、2.8、9.9kg·hm-2;留茬15cm时,残茬干物质、氮、磷、钾还田量占整株秸秆量的比例分别为40%、50%和40%左右。  相似文献   
40.
施用沼液对水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莉  于建光  常志州  周淑霞 《土壤》2014,46(1):94-99
为明确沼液在水生蔬菜上的施用效果,通过设置0、25%、50%和75%不同比例沼液氮素替代化肥氮素田间试验,研究沼液与化肥配施对水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而为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沼液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分别为25%、50%和75%时,水芹产量分别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6.1%、66.7%和44.4%,其中沼液替代比例为50%处理的产量最高,达82 541 kg/hm2。与单施化肥相比,沼液替代化肥各处理水芹茎和叶中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Vc、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可溶性糖均低于单施化肥处理。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沼液替代化肥各处理水芹茎部的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6.3%、31.9%和18.6%。沼液替代化肥施用于水芹,可有效促进水芹生长,提高水芹产量,并能适当改善水芹品质,降低硝酸盐含量;沼液替代化肥的比例以50%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