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乔雄梧 《农药学学报》2020,22(5):727-733
文章从中国制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和进行农药残留膳食暴露评估常用的术语及模型出发,就相关研究及数据选择中易出现的问题,如定义不准确、数据选择偏差、模型模糊、结论依据不足等进行了分析评述,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观点,以期加深理解,达成共识,正确应用风险评估原则,完善风险评估研究方法,从而提高风险评估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管理的支撑水平。  相似文献   
12.
山西红枣质量安全风险因子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红枣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原则,对山西红枣质量安全风险因子(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2015年对采自山西运城、临汾、晋中、吕梁等地的100个红枣样品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菊酯等9种农药,平均检出率为10%,残留超标率均为0;重金属污染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铅、镉、砷、铬和镍检出率分别为10%、25%、0、100%和75%,其中,铬超标率为5%,其余4种超标率均为0。2017—2018年,对采自山西大同、太原、晋中、临汾、长治、吕梁等地的100个红枣样品的表面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3种致病菌都有检出,检出率分别为3%、19%和5%,超标率为1%~5%,其他杂菌检出率为81%;2017—2018年对从农贸市场和土特产商店采集的枣夹核桃20个产品的表面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0%、60%和55%,超标率分别为70%、20%、55%,其他杂菌检出率为100%。  相似文献   
13.
25%高氯·辛微乳剂防治棉铃虫、菜青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 5%高氯·辛微乳剂对棉铃虫和菜青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 10 0 0~ 150 0倍液防治棉铃虫 ,药后 5d防效和保蕾效果分别达 79%和 74 %以上 ;用 10 0 0~ 2 0 0 0倍液防治菜青虫 ,药后 7d防效达 94 %以上。与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效相当 ,优于常规农药辛硫磷。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我国红枣中苯并[a]芘的污染水平和膳食暴露风险,对市场抽样调查的100个干制红枣样品进行检测,采用非参数Bootstrap方法对干制红枣中苯并[a]芘的浓度进行估算,结合中国2个代表性人群(成人和儿童)红枣膳食摄入量,计算通过红枣消费造成的苯并[a]芘膳食平均暴露量和高端暴露量,参考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苯并[a]芘致癌性起始点(Point of departure,100 μg/kg bw.d),计算暴露限值(Margin of exposure,MOE),得出膳食风险结论。同时,进行实验室模拟新鲜红枣干燥试验,明确红枣干制过程中苯并[a]芘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干制红枣检测样品中苯并[a]芘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为2.00 μg/kg、97.5分位值为7.30 μg/kg;通过红枣消费造成的苯并[a]芘膳食平均暴露量为0.000 013 μg/kg bw.d(成人)和0.000 054 μg/kg bw.d(儿童),高端暴露量(97.5分位值)为0.000 152 μg/kg bw.d(成人)和0.000 535 μg/kg bw.d(儿童);暴露限值为1 851 852~7 692 307(按苯并[a]芘质量分数和膳食消费量的平均值估算)和186 916~657 895(按苯并[a]芘质量分数和膳食消费量的97.5分位值估算),远超出JECFA推荐的MOE>10 000的安全边界。同时,考虑到红枣的低膳食消费率(0.03%~0.25%),红枣中苯并[a]芘污染属于低膳食暴露风险。通过实验室模拟新鲜红枣干燥试验证明煤火烘干干燥是造成红枣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为依据,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度法等检测方法,对山西省中部、南部水果主产区的苹果、梨、桃和枣共70个样品进行了铅、镉、砷、铬和镍5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铅、镉、砷、铬和镍在苹果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100%,23.3%,100%和60%,在梨中的检出率分别为20%,0,0,100%和50%,在桃中的检出率分别为20%,100%,30%,100%和90%,在枣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25%,0,100%和75%;其中,4种水果铅和镉的超标率均为0,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由少到多依次为镉砷铅镍铬。套袋特别是套塑料袋能减少梨重金属的含量;4种水果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梨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最低,桃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最高;靠近公路的苹果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较远离公路的样品中重金属含量高,其中对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以红富士苹果树为试验材料,在幼果套袋前喷施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通过测定其果实、叶片、枝条、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跟踪研究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在苹果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套袋可分别减少苹果中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80%以上和28.6%~47.4%的残留量;喷药2,3,4次对苹果中代森联、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果实中农药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2种农药残留随着苹果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果皮中的残留量分别是果肉中的80.7~477.6倍和2.5~10.6倍;苹果树喷药10 d时,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叶片中的残留显著高于土壤与果实。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产出的成熟苹果中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可以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7.
广谱拮抗菌B96-II的分子鉴定及GFP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CR方法扩增的广谱拮抗菌B96-II的16S rDNA经序列测定和BLAST同源序列比较,结合传统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确定了B96-II分类地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氯霉素抗性基因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NW33N-gfp-B96-II-N)通过原生质体法转化B96-II,获得表达GFP的4株标记菌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室内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GFP标记对B96-II的广谱抑菌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芽孢杆菌BC98-Ⅰ抗真菌物质的初步分离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C98-Ⅰ是一株分离自沤肥浸渍液的蜡状芽孢杆菌,对蔬菜、瓜类、花卉枯萎病具良好的防治效果。它分泌产生的抗真菌物质的粗提物对黄瓜、西瓜、青椒枯萎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当浓度为10mg/mL时,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0.33、20.22和22.77mm。该粗提物对高温高压、紫外光和蛋白酶均不敏感。同时,它在中性偏碱(pH8~9)的条件下活性最高;在极性溶剂如水、甲醇、乙醇中溶解度大,抑菌活性高。粗提液经Sephadex G100层析后,得到了两个洗脱峰,活性物质存在于第一峰中。抑菌机制试验表明:它可造成孢子萌发率降低、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分支加剧并产生大量泡囊。  相似文献   
19.
1997~1998年,用浸叶接虫法测定了山西省南部棉区永济县棉铃虫对常用5种农药的抗药性,同时进行了多种农药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永济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已产生了高等水平的抗药性,对久效磷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药性,但对灭多威仍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水胺硫磷、甲基对硫磷、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丙·辛乳油和甲对·氯乳油等农药防治永济县二代棉铃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家畜沤肥浸渍液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及作用机理探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家畜沤肥浸渍液对黄瓜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猪粪、马粪和牛粪沤肥浸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9%~92.5%、18.6%~72.1%和38.5%~72.8%。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沤肥浸渍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小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马粪、牛粪、猪粪沤肥浸渍原液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9.4%、98.6%和90.3%,抑制率随稀释度增加而减小;(2)沤肥浸渍液中的部分微生物对黄瓜枯萎菌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