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4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22篇
  14篇
综合类   211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产毒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其种类多、毒性强、污染范围广的特点,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存在威胁。因此建立精准、高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分析技术因其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和对操作人员要求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检测。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伏马菌素B1等典型真菌毒素快速免疫检测技术,分析了各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概述了其检测技术产品化,展望了今后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2.
花生连作障碍与根系分泌物自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花生主产区的连作面积较大,连作障碍已成为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化感作用研究已成为揭示连作障碍机制的热点。本研究系统综述了连作对花生生育、产量、品质、营养吸收、生理特性和病害的影响;介绍了植物化感自毒作用与根系分泌物的概念,以及根系分泌物对花生生育的影响;总结了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措施包括合理轮作、土壤灭菌、添加有益微生物或营养元素以及采用综合措施等。并对花生连作障碍相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指导中国花生生产,实现花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3.
不同施肥方式对葡萄生长期间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葡萄果实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果实含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先年秋季施用基肥和当年春季施用催芽肥的基础上,再在果实生长期施用一定数量的速效P、K肥和有机肥作果肥,能明显促进果实含糖量的提高;但如果在果实生长期施用速效氮肥,反而会降低果实的含糖量。所以,在葡萄的果实生长期要特别注重增施磷、钾肥和优质腐熟有机肥,尽量不施速效氮肥,以提高果实的含糖量及其口感品质。  相似文献   
84.
以毕节雨养烟区主产县纳雍县、赫章县和威宁县的1980~2010年的气候因素为基础,分析了该区气候因素,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对该区的气候适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估算了气候适生性指数(CFI)。结果表明:毕节雨养烟区大田期的平均气温较适宜、日照时数多、≥10℃积温高、降雨量充沛,这些气候因素有利于优质烟叶的形成;除伸根期气温偏低和中后期降雨量偏高外,其它气候因素及其它时期的降雨量均与国外优质烟区基本相当;纳雍县、赫章县和威宁县的气候适生性指数平均分别为0.793、0.860和0.656。  相似文献   
85.
为评价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引发的膳食风险。2016年-2018年开展了3年12地规范残留试验,构建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一般人群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马铃薯样品使用2%乙酸乙腈提取,C18净化,外标法定量,UPLC-MS/MS检测。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85%,相对标准偏差为3%~8%。12地最终残留试验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2次,最后1次施药后14、21 d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量分别≤0.018 mg/kg和≤0.01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蚜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633 9 mg/kg,风险商(RQ)为86.4%。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86.
采用QuEChERS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建立了玉米及其土壤中同时检测烟嘧磺隆、莠去津和氯氟吡氧乙酸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含体积分数为2%的甲酸)提取,基质固相分散净化后,用UPLC-MS/MS外标法检测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优点;在0.01~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3种除草剂的仪器响应值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90 6;玉米和土壤样品中3种除草剂的添加水平在0.02~0.5 mg/kg时,平均回收率均为78.9%~117.7%,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1.6%,日间 RSD 均小于13.9%。 3种除草剂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小于7.1μg/kg。  相似文献   
87.
世界上现有植物最少25万,可能多达50万种。据报道约有2400种植物、40万种次生代谢物对有害生物具有抑杀活性。其中30科中近100种植物含有杀草活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生物碱、类黄酮、酚、氨基酸和多糖。异株克生与生物竞争不同,异株克生是基于次生代谢物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88.
油菜对吡虫啉的吸收运转与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根部和叶面施药试验方法,研究了油菜对吡虫啉的吸收、运转与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油菜根系和叶片对吡虫啉均有较强的内吸作用。根部施药后,吡虫啉被油菜根吸收向上传导至叶部,且主要集中在油菜的根部和叶部;叶面施药后,吡虫啉被油菜叶部吸收向下传导至油菜的根部,吡虫啉主要富集在叶部,其分布排序为叶>上部茎>下部茎>根部,即离叶部越远,吡虫啉的浓度越低。此外,吡虫啉从油菜叶部向根部的转移量远低于从根部向叶部的转移。  相似文献   
89.
强化优质品种布局 提高花生种植效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区,近年来,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hm^2左右,产量达到300万t以上,均占全国花生的1/5以上。在河南省,花生是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其花生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的县(市)就有24个,正阳县花生种植面积达到6.67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90.
为评价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在黄瓜上的安全性,建立了同时检测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前处理采用以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石墨化碳(GCB)和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05~5 mg·kg-1的加标范围内,氟吡菌胺和2,6-二氯苯甲酰胺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98%和90%~100%,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1.6%~7.9%和3.2%~9.4%,定量检出限(LOQ)为0.05 mg·kg-1。最终残留试验表明:在氟吡菌胺推荐剂量(735 g·hm-2)下,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1、3 d和5 d时采收,氟吡菌胺及2,6-二氯苯甲酰胺在黄瓜上的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1,低于我国规定的氟吡菌胺在黄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该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方便、快速,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可用于氟吡菌胺及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在黄瓜中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