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9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24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21.
该文应用改进的AHP方法对低丘林农复合经营模式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楠竹+杉+豆类”模式综合效益最佳,其次为“楠竹+豆类”、“茶叶+松+豆类”、“板栗+枸桔”等;林农间作是提高低丘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根据模式排序结果和湖北省长江中下游各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对各区域最佳、次佳、一般林农复合经营模式进行了初步规划。  相似文献   
122.
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与水稻幼苗的联合固氮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氮肥是水稻生产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但是,已往的报道表明,在水稻田中的生物固氮作用较之旱地土壤中效率高。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不施氮肥,连续种植水稻,也仍可保持一定水平的产量。所以,深入研究水稻细菌系统的联合固氮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3.
对生态型氧化沟在不同季节各采样点的污水质量浓度变化以及植物吸收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化学需氯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NH+4 -N、总磷(Total phosphorous,TP)等指标在各采样点的动态变化受进水质量浓度及季节变化的影响,除COD以外,其他指标在各采样点的质量浓度基本上表现出冬天>春天>秋天>夏天的规律.COD、NH+4 -N、TN、TP等的质量浓度,除在B采样点处随着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的质量浓度升高而有大幅度降低以外,在其他采样点的变化较小;从植物吸收带走的氮、磷来看,美人蕉(Canna indica)对氮、磷的去除量最大,分别为14.50 g/m3和2.14 g/m3,蕹菜(Ipomoea aquatica)对氮的去除量最少,仅为5.457 g/m3.根据质量平衡原理,0.08% ~0.23% 的氮和0.03% ~0.18% 的磷从植物的收割中被去除,单从植物吸收带走的氮磷量来看,其直接去除能力比较有限,但其间接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4.
采用带二次冷凝融霜功能的冷库,研究不同冷库预冷工艺下的荔枝降温特性,建立荔枝预冷过程传热模型。结果表明:相对其他融霜方式的冷库,带二次冷凝融霜功能的冷库库温波动明显减小;不同品种的荔枝在同一条件下,降温速率从大到小分别为桂味、怀枝、糯米糍;预冷库温越低降温越快,但应避免荔枝平均温度降至5℃以下,以防冷害;其他预冷条件相同时,风速越大荔枝降温越快;冷库预冷荔枝的不均匀性在0℃预冷库温条件下较2℃大。通过标定荔枝对流换热系数,预测了单体荔枝的预冷降温过程,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5.
为探究亚热带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草地、马尾松林和木荷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植被和土壤有机碳的δ13C,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恢复草地植被以C4植物为主,退化草地转变为马尾松林和木荷林后,植被类型以C3植物为主。2种林分从凋落物δ13C到表层土壤有机碳δ13C增加幅度超出了正常的增加范围,显示两个林地有机碳来源为原有草地和当前恢复林分的混合物,表层土壤来源于恢复林分的有机碳低于来源于原有草地的有机碳;2个林分土壤有机碳δ13C均随着深度增加而不断增大。木荷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低于马尾松林,木荷林中土壤有机碳存留时间高于马尾松林。综上所述,尽管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来源于新碳的比例高于木荷林,但木荷林中土壤有机碳分解更慢,因此对马尾松林和木荷林土壤的固碳过程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为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南方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林土壤有机碳研究。  相似文献   
126.
检测了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六种主要中上层鱼类 (蓝圆、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竹鱼、羽鳃鲐 )鱼肌的生化组成 ,蛋白质含量为 16 .94%~ 18.77% ,脂肪含量为 2 0 .12 %~ 2 5 .15 %。随鱼体体长的增加 ,脂肪含量增长。鱼肌脂肪含量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相关的季节变动。鱼肌中均含 17种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 45 .2 5 %~ 49.39% ,极性氨基酸占 42 .82 %~ 45 .16 % ,非极性氨基酸占 39.2 4%~ 41.5 9% ,鲜味氨基酸占 42 .5 6 %~ 46 .0 2 %。  相似文献   
127.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团聚体磷素储存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杏红  王艳玲  姚怡  殷丹 《土壤学报》2020,57(3):730-738
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是基于磷饱和度(DPS)概念提出与发展的指标,可以有效地评估及监测土壤磷素的存储状态及释放潜能。以红壤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地(1988—)为依托,以无机肥区的NK、NPK、NP、PK、NPKCa、NPKCaS及有机无机配施的1/2NPK(CK)、1/2NPK+花生秸秆还田(PS)、1/2NPK+稻秆(RS)、1/2NPK+鲜萝卜菜(FR)、1/2NPK+猪厩肥(PM)共11小区的土壤为对象,采用湿筛法获得各粒级团聚体样本,分析红壤旱地及各粒级团聚体SPSC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供磷水平对SPSC的影响,评估红壤旱地磷素的流失风险,预测红壤旱地可继续容纳外源磷的"安全寿命"。结果表明:在无机肥区,长期未施磷肥的NK处理土壤SPSC高达265 mg·kg~(-1),分别为NPK、NP、PK、NPKCa与NPKCaS处理的1.9倍、1.6倍、1.9倍、2.0倍和2.4倍;各粒级团聚体对土壤SPSC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25 mm、0.053~0.25 mm、 2 mm、1~2 mm;按现有施磷量,红壤旱地仍可以继续安全施用磷肥30年。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区,与CK处理相比,配施猪厩肥(PM)处理的SPSC呈现出负值且高达-333mg·kg~(-1),应立即停止施肥或调整施肥量;而配施花生秸秆(PS)、稻秆(RS)及鲜萝卜菜(FR)处理的SPSC仍为正值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粒级团聚体对土壤SPSC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25 mm、 2 mm、0.053~0.25 mm、1~2 mm;按现有施磷量,可继续安全施磷41年、30年、14年,CK处理则可安全施磷51年。由SPSC与TP、Bray-P的相关关系可以发现,当SPSC 10 mg·kg~(-1)时,红壤旱地磷是绝对"安全"的;当–10 mg·kg~(-1)≤SPSC≤10 mg·kg~(-1)时,红壤旱地磷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极易或已经开始向周围环境或水体释放,需随时监测或停止施磷;当SPSC –10 mg·kg~(-1)时,红壤旱地磷已经向周围环境或水体释放,应立刻停止施磷,并调整施肥方案,降低土壤磷素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28.
研究了生态型氧化沟中美人蕉、茭白、通菜、水浮莲4种常见植物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态型氧化沟对低浓度生活污水中的COD、SS有比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分别达到51.02%、58.92%,但对TP、NH4+-N、TN的去除效果较差.不同植物在氧化沟系统中的作用有较大差异,美人蕉对氮、磷的去除量最大(分别为152.3、22.6 g/m2),水浮莲次之,茭白和通菜较小.从植物去除的氮、磷量占总去除量的比例来看,美人蕉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0.24%和0.18%;茭白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0.11%和0.03%;通菜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0.09%和0.06%;水浮莲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总去除量的0.12%和0.09%.另外,植物对系统中剩余污泥的清除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9.
[目的]研究以过磷酸钙为填料的吸附塔对间歇通风条件下挥发氨气的吸附效果。[方法]以过磷酸钙填料的吸附塔为试验装置,吸收塔主体以一定高径比的PVC圆管构建,首先以氨水为氨气挥发源,研究了相同过磷酸钙装填量时,吸附塔高径比对氨气吸附效果的影响,进而选定高径比为9.9的吸附塔,对经过碳氮比调整的猪粪和鸡粪堆体,选择通风静堆条件进行了废气吸附试验。[结果]在一定的挥发速度下,吸附塔中的过磷酸钙颗粒可有效地吸附气流中的氨气,吸附效果随吸附塔高径比增加而增大,高径比在1.1以上时,吸附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使用高径比9.9吸附塔,占堆体重量8%左右的过磷酸钙装填量基本上能完全吸附猪粪、鸡粪堆肥过程中释放出的氨气。[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过磷酸钙吸附塔在堆肥废气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0.
论东海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丘书院 《海洋渔业》1997,19(2):49-51
<正> 一、历史的回顾应用初级生产力数值及各营养级间的转化效率(或称生态效率)估算潜在鱼类生产量和渔获量是近二、三十年来各国海洋生物学家和渔业生物学家所共同关注并经常使用的方法。已发表的论文甚多,如Lasker,R.(1970)论加州拟沙丁鱼对浮游动物能量的利用;Cushing,D.H.(1971)综述世界各大海区上升流与鱼产量;Steele,J.H.(1974)分析北海渔获量与各营养阶层生产力的关系;Smith,P.E.(1982)研究南加里福尼亚湾的初级产量和鳀鱼群体;Sheldon,R.W.等(1977)论缅因湾浮游植物生产率与鱼产量的关系;Mills,E.L.等(1979)报道加拿大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