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2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比较不同郁闭度和段木大小对茯苓产量的影响,研究茯苓栽培过程中适宜的郁闭度和段木大小。本文选择低、中和高郁闭度不同的林分环境种植茯苓,每种郁闭度下的段木分为短、中、长处理,每种长度下的段木分为小径级和中径级处理,统计收获茯苓菌核产量后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1)相同段木条件下,中郁闭度提高总茯苓鲜重和单个茯苓鲜重,高郁闭度降低单个茯苓鲜重;当郁闭度一定时,总茯苓鲜重随径级和段木长增加而升高,其中增加段木径级能提高结苓个数;(2)郁闭度对茯苓产量的影响受段木大小显著影响,低郁闭度下,增加段木长度不影响茯苓产量,在长段木处理下增加径级会提高总茯苓鲜重;中郁闭度下,短、中段木促进总茯苓鲜重对中径级的积极响应,小径级促进长段木对总茯苓鲜重和单个茯苓鲜重的积极响应;高郁闭度下,中、长段木促进茯苓个数和总茯苓鲜重对中经级表现出积极响应,小、中径级促进中段木对总茯苓鲜重和单个茯苓鲜重积极响应。段木大小的最佳搭配方案为:低郁闭度+长段木+中径级段木,中郁闭度+短/中段木+中径级或中郁闭度+长段木+小径级,高郁闭度+中/长段木+中径级能提高茯苓菌核产量。独山县马尾松林种植的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较...  相似文献   
32.
平菇栽培成本低、生长速度快、栽培规模大,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然而,每生产1 kg食用菌大约产生5 kg菌渣,如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产生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通过介绍平菇品种、平菇栽培原料和平菇栽培方式,分析影响平菇生长及产量的因素,对菌渣利用途径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对平菇栽培现状及菌渣利用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3.
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鹏  丁访军  陈骏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513-1518,1527
在参考前人大量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按不同林分类型和林分起源对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总结概述.结果显示,西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生物量(178.08 t/hm2)大于针叶阔叶混交林( 164.63 t/hm2)和针叶林(145.18 t/hm2)的;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生物量(210.58 t/hm2)大于人工林(110.65 t/hm2)的.西南地区的森林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2.75 t/(hm2·a)大于针叶林的12.13 t/(hm2·a)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9.61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3.38t/(hm2·a)大于人工林的10.56 t/(hm2·a).同时对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34.
碳平衡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毛竹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资源,在缓解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毛竹林生物学及群落学特征出发,回顾了我国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对当前我国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毛叶木姜子(Litsea mollis)苗木质量分级标准,为毛叶木姜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对黔产1年生毛叶木姜子裸根苗进行生长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苗木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快速聚类方法对苗木进行分级。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毛叶木姜子苗木质量评价与分级以地径和苗高为量化指标、冠幅为直观判断指标。建立的苗木质量分级标准为Ⅰ级苗:地径≥1.18 cm,苗高≥77.60 cm,冠幅完整、均匀;Ⅱ级苗:地径≥0.89 cm,苗高≥60.30 cm,冠幅完整;Ⅲ级苗:地径<0.89 cm,苗高<60.30 cm,冠幅损伤。Ⅰ、Ⅱ级苗为合格苗,Ⅲ级苗为不合格苗。以该分级标准进行苗木分级,紫云A、西秀和紫云B育苗点的合格苗占比分别为80.61%、67.96%和65.19%,西秀育苗点的Ⅰ级苗占比最高,与生长指标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6.
以旅游开发时间和年游客量为旅游干扰强度设置标准,选择干扰强度大的荔波小七孔风景名胜区和干扰强度小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无干扰的原始森林3种群落,调查植被的种类、数量,分析计算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在较强旅游干扰下,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降低,草本植物层的丰富度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降低;一般旅游干扰下,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降低而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加,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降低,草本植物层的多样性各指数均增加.  相似文献   
37.
岩溶峡谷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 ~ 20 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3.00 ~ 34.07 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 ~ 20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 ~1.37倍,0~ 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碳库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碳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相似文献   
38.
黔中喀斯特地区5种林型冬季土壤呼吸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黔中喀斯特地区的柏木林、灌木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5种林型为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叶室对其冬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大小因林型和月份而存在差异,以灌木林2月份的土壤呼吸日变幅最大1.65~2.37μmol/(m2·s),以柏木林12月的土壤呼吸日变幅最小0.41~0.53μmol/(m2·s),大部分林地不同月份最大土壤呼吸速率是最小土壤呼吸速率的1.2~1.5倍;5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基本表现为1月<12月<2月,最大土壤呼吸速率是最小土壤呼吸速率的1.46~2.85倍,且同一林型不同月份间和不同林型同一月份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几种林型的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均与5,10和15 cm处土温都呈较高的指数正相关;各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关系较复杂;凋落物层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均表现为1月<2月<12月,占土壤总呼吸速率的比重为6%~36%.  相似文献   
39.
毛竹树干液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9月—2010年7月,利用热平衡包裹式茎流计对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的毛竹进行液流连续观测,并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观测气象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晴天和阴天毛竹日均液流速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秋、冬季液流速率连日变化波动较小,而春、夏季受降雨的影响,液流速率波动较大;不同季节晴天毛竹液流速率呈单峰曲线,而春、夏两季有时出现双峰曲线,但午休现象不明显;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毛竹夜间可能由于根压的原因而存在微弱的液流;不同季节毛竹由于水分吸收方式的差异,影响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也不一致,非生长季与空气温度的相关性最强,生长季均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性最强;毛竹液流速率表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生长末期、非生长期、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日均液流速率分别为(97.88±5.73)g·h-1,(52.27±3.66)g·h-1,(167.81±20.15)g·h-1和(414.04±48.62)g·h-1;以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气温等气象因子作自变量,液流速率作因变量,经逐步回归建立不同季节毛竹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40.
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LI-Cor-6400-09(土壤呼吸叶室)连接LI-6400便携式CO2/H2O分析系统,通过改变凋落物输入,研究了2种群落类型添加和去除凋落物对其土壤呼吸速率以及5 cm深度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凋落物输入对2种群落类型5 cm深度土壤温度产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表现为:添加凋落物对照去除凋落物。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添加凋落物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98和3.31 mol/(m2s),分别比对照的年均增加了32.21%和26.20%;去除凋落物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07和2.14 mol/(m2s),比对照的年均分别降低了17.41%和22.36%;可见,凋落物是影响森林CO2通量的一个重要因子。不同凋落物处理下2种群落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其5 cm深度土壤温度均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01),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5%以上(R2在0.877 0~0.957 7之间)。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添加、去除凋落物和对照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分别为2.97、3.89、3.82和2.74、3.29、2.87,均表现为去除凋落物对照添加凋落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