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2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04篇
林业   972篇
农学   381篇
基础科学   476篇
  398篇
综合类   2854篇
农作物   393篇
水产渔业   408篇
畜牧兽医   1908篇
园艺   521篇
植物保护   179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201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67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84篇
  1983年   88篇
  1982年   86篇
  1981年   72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31篇
  1965年   12篇
  1959年   14篇
  1957年   15篇
  195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为给长脂拟鲿(Pseudobagrus adiposalis)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采自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漓江、长江水系沅江上游支流阳河的长脂拟鲿各30尾为材料,研究该种鱼类种群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长脂拟鲿Cyt b基因序列长1 096bp。其中,阳河种群、漓江种群分别有6个和40个变异位点,分属6个和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分别为0.639和0.251,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P)分别为0.002 0和0.024 3,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000 80和0.006 31。阳河种群Cyt b基因序列有4个同义突变和2个非同义突变,漓江种群有37个同义突变和3个非同义突变。漓江与阳河种群Cyt b基因序列共定义了10种单倍型,Hd为0.727,P为0.030 0,Pi为0.026 03。2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817,基因交流值(Nm)为0.06。2个种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未达到种群水平。  相似文献   
202.
“北豆5号”足由农旱北安科研所与北安华疆种业合作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15天,需要活动积温2230℃。紫化尖叶,灰毛,分枝类型。荚皮深褐色,3~4粒籽荚多。百粒重18-20克,籽粒圆黄有光泽。秆强,韧性好,株型收敛.株高80-100厘米。结荚高度18~22厘米.适合机械化收获。蛋白质含量37.4%,脂肪含量22.05%。中抗灰斑病,抗旱耐涝,早熟,高产稳产,适应性强。适宜东到三江平原,北到黑河。南到牡丹江、吉林,西到内蒙等地种植。比较适合三垄栽培,667平方米(1亩)寅保苗1.6万~2.0万株。[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3.
不同日粮对仔鹅消化道食糜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周龄扬州鹅仔鹅18只,研究不同日粮食糜在仔鹅消化道中的流速。将试验鹅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用6种不同日粮进行饲喂,各组日粮的表观代谢能、粗蛋白质、粗纤维水平及其他营养水平基本相同,以Cr2O3作为指示剂,测定各组日粮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结果表明,鹅采食后排空时间集中在6 h内,其中2~4 h约有60%食糜排出;不同日粮食糜在仔鹅消化道中的流速有所不同,1、2组日粮食糜流速最快,3、4组次之,5、6组最慢。  相似文献   
204.
几个水稻品种碳素代谢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饲料稻品种选育,在不同生育期对5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充实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其碳素代谢特性各不相同,杂交组合威优56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较强,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在孕穗期积累丰富,到成熟期残留较少,后期籽粒充实速度下降缓慢,是一个碳素代谢十分旺盛的组合。常规稻辐丰早92-124在灌浆后期仍维持较高的光合强度和较强的籽粒充实速度,且成熟期茎鞘内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残留最少,也是一个后期碳素代谢较为理想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205.
玉米地膜育苗定向栽培技术能增产1 575 kg/hm2,增收2 076元/hm2,解决了玉米一播全苗的问题.通过试验和示范,形成了集成技术体系,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6.
人工接种堆肥和自然堆肥微生物区系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大勇  黄为一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19-7220,7223
[目的]为了明确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与变化,为堆肥工艺的优化和人工接种腐熟菌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技术研究了人工接种堆肥、自然堆肥微生物群落演变过程。[结果]传统培养方法显示两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均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变化,堆肥整个过程中细菌数量占优势;人工接种NMF菌群增加了堆肥中微生物总体数量,丰富了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促进了堆肥菌群演替,堆肥腐熟时间缩短;接种NMF菌群能够提高堆肥纤维素分解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减少堆肥反硝化作用,有利于纤维素、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的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同时能够减少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结论]研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演变对于了解堆肥进程、优化堆肥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7.
藤椒喜阳光、耐干旱、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边隙地、荒地、果园四周等处栽植,是一种集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兼用树种。  相似文献   
208.
抚育强度对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确定合理的抚育强度有利于提高林分的健康性和稳定性,林下植被生长状况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研究抚育强度与林下植物生长的关系对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林分生态条件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侧柏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于2004年按照阳坡薄土、阳坡厚土和阴坡厚土3种立地条件设置了31块样地,并进行了弱度(20%)、中度(35%)和强度(50%)抚育,同时设置对照样地(0%);于2005年和2009年调查了抚育后1 a和5 a的林下植物生长情况来分析各抚育强度对林下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随抚育强度增强而降低;不同强度抚育后林下植物种数均增加,以中强度抚育后林分增幅最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随抚育强度增大而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对抚育措施更为敏感;灌木草本生物量随抚育强度增大而增加;综合分析可知,抚育造成的林分郁闭度降低及林下光照增加是林下植物生长势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9.
茶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作出相应的规划和安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茶叶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而相对而言,茶企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一旦实施就需要维持较长的时间,也因此,茶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后期阶段容易出现与企业发展战略相悖的情况。这些相悖的情况如何有效地规避是茶企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提高茶叶企业综合实力的作用,本文先初步分析了茶企发展战略中的内外部环境,然后简要介绍了茶企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最后深入探讨了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茶企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10.
两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对白背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白背飞虱种群调查和水稻产量、室内白背飞虱蜜露量、产卵量及卵发育率测定,在浙江富阳和重庆秀山两地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育系协青早A和珍汕97A表现出对白背飞虱比感虫对照品种TN1更感虫的"超感虫性",稻株上的若虫量分别高达371.1和292.5只/丛.在杂交稻汕优63和协优9308上的若虫数量与TN1上的相当,杂交稻的感虫性主要来源于其不育系亲本.在无杀虫剂防治的情况下,感虫杂交稻组合的千粒重和产量损失率高达22%和78%左右,不育系材料被完全毁灭,表现为虫量越大,千粒重下降幅度越大,产量损失率越高.蜜露量测定表明,恢复系明恢63和9803具有一定的耐虫性.白背飞虱在杂交稻及其亲本上的产卵量和卵发育率没有显著差异.还对杂交稻抗虫性的改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