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食物含水量及饲养密度对家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含水量的豆渣饲养家蝇,其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幼虫期、化蛹率、幼虫体重等均有明显差异,在供试食物含水量为50%~90%时,以食物含水量70%~80%最有利家蝇的生存和体重增长。在不同的饲养密度下,幼虫体重、幼虫期、化蛹率等均有明显差异,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幼虫体重体长减小、幼虫期延长、化蛹率降低,体重与饲养密度之间的关系符合Logistic方程W=K/e^a-rp(W为幼虫重、P为饲养密度,K为环境容量)。以豆渣和麦麸为家蝇幼虫培养基质时,最佳养殖密度范围分别为18~35头/g和20~30头/g。 相似文献
3.
陕棉4080是以冀合232为母本,中164为父本杂交,在枯、黄萎病圃种植选择抗病性;水、旱地交替种植选择抗旱性与丰产潜力;在不同环境胁迫压力下,连续选择而成。该品种丰产、优质、抗枯、黄萎病,中抗棉铃虫、耐旱、耐盐碱,1998-1999年陕西省区试结果比对照中19增产霜前皮棉39.0%。2000~2001年国家黄河流域区试结果,比对照中12增产霜前皮棉23.0%,居首位。证明在多种环境胁迫压力下育成的棉花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较强抗逆性和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推测棉花资源群体材料的基因组血统与分子亲缘关系,并通过关联分析检测群体中影响表型的位点,为优质纤维品种的选育及其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均匀分布于26条染色体上的132个SSR标记,对经挑选的92份栽培棉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利用STRUCTURE 2.3.1软件的混合模型聚类法分析该群体的遗传结构,采用NTSYS-pc(Version 1.8)软件进行UPGMA聚类,随后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程序,对5个纤维品质性状2年×3重复的观测值进行标记与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当指定7个亚群(K=7)时似然值达到最大,该群体分为亚洲棉组(Cluster 5)、海岛棉组(Cluster 7)、陆地棉1~3组(Cluster 2、Cluster 4和Cluster 6)、混合血统组(Cluster 1和Cluster 3)。组群间的Kullback-Leibler和UPGMA聚类图显示了7个组群的遗传组成和材料间的分子亲缘关系。关联分析表明,该群体中累计有21个位点与目标性状相关,一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目标性状相关联,可能是目标性状相关乃至"一因多效"的遗传基础。【结论】明确由92份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的群体结构以及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并获得了21个与棉花纤维品质相关的SSR位点,将为这些育种材料的利用、标记辅助选择及下一步候选基因的关联作图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按照生态农业理论和抗旱节水技术要求,对棉花抗旱品种、不同密度、不同基肥N、P的施用量进行田间综合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3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以每公顷种植7.5万株比4.5万株、6万株平均增产671.85kg、483.30kg,增产57.49%和41.36%。品种陕402(早熟)、陕576(中早熟)分别比中棉所19(中熟)增产16.62%和16.17%,具有较强抗旱性。磷酸二铵比尿素增产作用明显,每公顷施150、225kg分别增产11.35%和10.53%。 相似文献
7.
8.
9.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完善农业推广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了国家财政部“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项目。通过8a在不同试验站的推广实践,总结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农技推广的新模式:即以大学教授牵头,以试验站为载体,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出了3种不同子模式:1+2+2校地技术人员示范村模式,10+10能人示范户模式,6+6+6示范村模式;并提出了9种具体形式:示范形式,培训形式,指导形式,讨论式形,交流形式,访问形式,引导形式,参与形式和会议形式;阐述了不同试验示范站模式的共性,分述了3个试验示范站的运行模式及其效果,同时分析了大学推广模式的优势在实践中的体现,也指出了大学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