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空气湿度、光照对邓恩桉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邓恩按扦插生根全过程分解为前期的愈伤组织形成期(前15d左右)和后期的根的形成期(后30d左右),分别研究空气温度、光照(透光率)对邓恩按扦插的愈伤组织形成期和根的形成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温度、光照(透光率)对邓恩按扦插访期愈伤组织形成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湿度以95%为扦插前期最佳湿度,光照(透光率)以50%-70%为前期最适宜光照,但为了降温和减少叶面水份蒸发,以下限50%为最适。空气温度对邓恩按扦插后期根的形成天显著影响,光照(透光率)对根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其中,70%光照(透光率)最适合根的形成,但为了减少病害的发生:空气相对湿度应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大豆Soja亚属内种子大小的遗传差异及半野生类型分类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ja亚属包括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三种类型,其中半野生型变异丰富,与野生和栽培大豆形态重叠。然而半野生大豆是属于野生种内还是栽培种的变异类型还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421份包括两组野生大豆百粒重类型、三组半野生大豆百粒重类型和小粒秣食豆类型大豆地方品种对Soja亚属内进行了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评价和对半野生大豆的分类地位归属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粒组野生大豆(2.5g以下)和大粒组(2.5~3.0g)有明显的分化。大粒野生大豆和小粒半野生大豆(3.01~5.0g)遗传关系密切,百粒重5.01~10.0g和超过10.0g的半野生大豆组遗传关系密切。大粒野生大豆在遗传上与半野生大豆类型密切。从小粒野生大豆到大粒半野生大豆各类型的遗传分化与它们的百粒重大小有密切关联,即使与小粒秣食豆的百粒重相重叠甚至超过小粒秣食豆的半野生大豆都与小粒栽培大豆有显著的遗传差异。我们所获得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半野生大豆属于野生种内的变异而非栽培种内变异。百粒重大小可以当作评价野生大豆物种内的遗传分化或进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有其遗传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中国大豆(Glycine max)核心种质构建Ⅰ.取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以 2 3 587份中国栽培大豆为试验材料 ,根据农艺性状 ,用 2 0种方法构建了大豆初级核心种质 ,对 3种分层法、3种确定取样数法和 2种个体选择法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栽培大豆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取样方法和取样比例。不同取样方法与总体都进行了品种分类数、各性状符合度、数量性状平均数、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方差和平均品种距离共 5个指标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三层次取样方法 (品种分类法 )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二层次或一层次取样法 ,按比例和平方根确定取样数方法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多样性指数法 ,聚类选择的方法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随机选择方法。在 2 0种方法不同取样比例条件下 ,方法 17的平均品种距离降低幅度大于方法 15。因此 ,利用品种分类法进行分层 ,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目 ,根据聚类结果进行个体选择的方法 15是构建大豆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用最佳方法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 ,比较不同取样比例的品种平均距离 ,确定品种平均距离由缓慢降低到明显降低点 (9.0 % )为适当的取样比例 相似文献
6.
7.
8.
9.
SSR标记对野生大豆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40对SSR引物分析了8个省区天然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种群共检测到63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变异基因数平均值15.83个;种群平均Shannon指数(Ⅰ)0.7835,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070,种群平均观察杂合度(Ho)0.0012,平均种群内遗传多样度(Hs)...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了不同大豆品种对紫斑病的抗性,旨在建立大豆对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为大豆品种资源抗性筛选创造条件。对不同成熟期的37个大豆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对紫斑病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大豆紫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大豆成熟期和品种抗性的影响,由于避免了病害发生的有利时期,晚熟大豆品种紫斑病发生很轻或不发病。1998年和1999年,分别在防虫网室和温室人工接种鉴定45份大豆种质,两次的鉴定结果均表明大豆品种间对紫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温室条件下大豆紫斑病平均病情指数显著低于网室条件下的试验结果。为提高大豆对紫斑病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建议不同成熟期的品种同期鉴定时可对早熟品种进行摘花,保证接种时接种荚荚龄一致;对接种荚进行标记;设立高感对照;鉴定为抗病的材料进行重复鉴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