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24篇
  免费   2095篇
  国内免费   1985篇
林业   2819篇
农学   3328篇
基础科学   2123篇
  4184篇
综合类   6490篇
农作物   1234篇
水产渔业   878篇
畜牧兽医   3098篇
园艺   625篇
植物保护   1625篇
  2024年   284篇
  2023年   358篇
  2022年   674篇
  2021年   935篇
  2020年   888篇
  2019年   854篇
  2018年   546篇
  2017年   799篇
  2016年   808篇
  2015年   1074篇
  2014年   949篇
  2013年   1171篇
  2012年   1359篇
  2011年   1475篇
  2010年   1355篇
  2009年   1289篇
  2008年   1219篇
  2007年   1330篇
  2006年   1186篇
  2005年   1102篇
  2004年   551篇
  2003年   435篇
  2002年   382篇
  2001年   393篇
  2000年   487篇
  1999年   619篇
  1998年   506篇
  1997年   500篇
  1996年   433篇
  1995年   424篇
  1994年   351篇
  1993年   318篇
  1992年   284篇
  1991年   257篇
  1990年   201篇
  1989年   157篇
  1988年   160篇
  1987年   92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The development circumstance about Handhold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described in details, resum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and elabor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country's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ced foreign technology. Beside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of Windows CE and Handhold Computer.  相似文献   
122.
The solution of the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for the universities is given. The detail steps on developing an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through Lotus Notes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23.
为了确定隔离布防护转基因水稻基因漂流效果,设计了隔离布防护措施的田间试验,研究防护区内、外水稻冠层上方的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背风面不同风向角的1 m高度风速变化规律基本相同,1~2.5 H(H为隔离布高度,2 m)区域内风速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2.5~5 H区域内,而在5~10 H区域内风速降低幅度相对较小;随着风向角的增大,风速降低幅度有所减小。迎风面不同风向角的1 m高度风速在2.5 H处风速降低幅度最大,为60%~70%。隔离区内1 m高度风速整体减小,越靠近隔离布,风速减小越明显。因此,隔离布防护风障降低隔离区内外风速明显,可有效缩短转基因水稻花粉扩散距离。  相似文献   
124.
为了合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红豆草种子产量,试验以奇台红豆草为材料,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通过对株高、分枝数、荚果数、千粒重、种子产量等指标的测量,探寻密度与红豆草生殖格局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30 cm×25 cm时,单株花序数、荚果数、千粒重和种子产量最高,依次是81.1个、839.2个、23.8 g、1995.8 kg/hm2。通过相关性分析,种子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1;种子产量与单株荚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98。  相似文献   
125.
为探索水稻发育的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与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试图找出研究耐热品种和热敏品种差异的最适时期。本研究分别在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了高温胁迫处理。灌浆结实期发生高温胁迫,品种间差异较大,耐热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64%)明显高于热敏感品种(32%),耐热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增加了41%),而热敏感品种减少幅度较大(减少了16%)。耐热品种和热敏感品种产量性状的差异在灌浆结实期表现的尤为突出,耐热品种还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谷重,而热敏感品种反之。灌浆结实期可能是研究水稻耐热性差异的一个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26.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 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 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 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7.
为了模拟树冠内叶片光能利用效率(LUE)三维分布,构建了三维树冠净光合速率(Pn)和LUE耦合模型,LUE由Pn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比值求出。以27年生开心形‘富士’苹果树(Malus domestica Borkh. cv. ‘Fuji’)为试材,通过实测确定三维树冠内叶片和PAR分布,并据2011—2012年测定数据拟合相关模型参数。模拟结果表明,当光合有效辐射低于约750 μmol/(m2?s)时,树冠整体LUE随PAR的增加而增加,超过750 μmol/(m2?s)后,LUE随PAR的增加而略有降低;LUE随空气CO2浓度和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光照充足时[PAR=1500 μmol/(m2?s)],从树冠底部到顶部,树冠整体LUE从0.02481 mol/mol降低为0.01250 mol/mol,降低了50%,树冠两侧和内膛的差异不到10%。在一天当中苹果树冠LUE整体呈双峰曲线,晴天的LUE比阴天高22.7%,约为0.01148 mol/mol。研究显示,该模型可模拟出不同环境条件下苹果三维树冠LUE的三维分布和日变化。  相似文献   
128.
‘鸡嘴荔’果实发育及其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适应‘鸡嘴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分别测定了果重等7个指标,运用多项式回归和导数方法,建立了果实纵径、大横径、小横径、果重、皮重、肉重及核重的累积量、累积速度和累积加速度的动态变化模型,依据模型分析了‘鸡嘴荔’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制订提高鸡嘴荔产量和果实品质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9.
为了探讨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利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木荷人工林的MBC,研究其时空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龄林(Middle-aged plantation, MAP)与成熟林(Mature plantation, MP)木荷人工1—2月、3—4月、5—6月、7—8月、9—10月、11—12月的MBC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出现2个峰值,第1峰出现在3—4月,第2峰出现在9—10月,最低值均出现在11—12月;(2)MAP与MP木荷人工林的MBC存在明显垂直分布规律,在0~20 cm、20~40 cm、40~60 cm各土层中,以0~20 cm土层的MBC最大,20~40 cm土层的MBC次之,40~60 cm土层的MBC最小,且各土层的MBC的差异也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木荷人工林MBC与SOC呈线性关系:y=21.654x+54.128(R2=0.984, P<0.01);(4)在MAP与MP木荷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熵(MBC/SO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SOC逐渐由0~20 cm土层向40~60 cm土层转移,土壤处于碳积累状态,土壤呈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30.
The hydrolysis efficiency of excess sludge by the two surfactants (SDS and SDBS) was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COD dissolution rate,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carbohydrate and soluble prote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lysis of excess sludge was improved by using the two surfactants. When the dosage was in low range, SCOD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dosage increasing. But the increase of SCOD was not obvious when the dosage was higher than 50 mg/g dw. SCOD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from 638.5 mg/L to 6 446.8 mg/L (SDBS) and 4 857.2 mg/L (SDS) respectively. COD dissolution rate increased from 5.8% to 37.3%(SDBS) and 30.2%(SDS)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DS and SDBS dosage in the range of 0~150 mg/g dw,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oluble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increased linearly. Soluble carbohydrate increased from 3.54 mg/L to 95.56 mg/L(SDBS) and 64.20 mg/L(SDS) respectively. Soluble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from 11.72 mg/L to 706.30 mg/L(SDBS) and 541.08 mg/L(SDS)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and VFA also increased with the SDS and SDBS dosage. Ammonia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from 4.21 mg/L to 130.33 mg/L(SDBS) and 102.74 mg/L(SDS) respectively. VFA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from 21.27 mg/L to 358.30 mg/L(SDBS) and 283.12 mg/L(SD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