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51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26篇
  72篇
综合类   181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解决大蒜机械化收获时损伤率与损失率较高的问题,结合大蒜物理特性和种植模式,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双行手扶式大蒜联合收获机,主要由挖掘装置,矫正装置,夹持装置,切割装置,收集装置等组成,可一次完成大蒜的挖掘,姿态矫正,夹持输送,茎根切割,低损收集等作业工序。为提高大蒜收获作业质量,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前进速度、挖掘深度、链条距离为试验因素,以损伤率和损失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参数优化试验。建立各影响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响应值的交互影响,获得最优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0.51 m/s、挖掘深度97.2 mm、链条距离7.6 mm,对应的损伤率、损失率分别为0.65%、1.28%,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损伤率为0.63%、损失率为1.25%,各评价指标与预测值均很接近。研究结果可为大蒜联合收获机进一步完善结构设计和工作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为明确不同Wx基因对小麦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以及筛选面条品质优异的基因型,以糯小麦品系Caiwx (aabbdd)为3个Wx基因隐性突变供体亲本,以扬麦01-2 (AABBDD)为轮回亲本,利用连续回交结合花粉碘染、STS标记和同工酶标记检测方法,创制了8种Wx基因纯合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其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利用这些基因型探讨了不同Wx基因对直链淀粉含量及面条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系的直链淀粉含量为0.9%~24.8%,系间差异显著;糯小麦型(aabbdd)直链淀粉含量最低,双缺失型和单缺失型其次,双缺失型中aaBBdd型含量最高,单缺失型中AAbbDD型含量最低,表明Wx-B1对直链淀粉的合成作用最大。糯小麦型面条的色泽、表观、软硬度、黏性、韧性得分以及总分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及轮回亲本扬麦01-2;单缺失型面条的色泽、表观得分、总分显著高于轮回亲本扬麦01-2,其中aaBBDD型面条品质表现突出,与市售优质面条粉“雪花粉”制作的面条得分相当,而其他7种基因型及轮回亲本扬麦01-2的面条评分均显著低于雪花粉。说明可以通过遗传操作Wx基因培育优质面条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究黄土丘陵区天然侧柏种群结构特征及生存状况,为该区森林草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遥感影像选择10 000 m2典型样地为研究区,利用每木检尺法调查采集数据;采用时间代替空间、匀滑技术等方法在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利用动态变化指数量化分析数量特征,结合时间尺度上的谱分析及时间序列模拟预测,对侧柏种群进行综合生存分析。[结果] ①侧柏种群的高度、冠幅和径级结构均表明幼树丰富。②侧柏种群存活曲线近Deevey-Ⅱ型,种群对外界干扰有敏感度。③种群动态表现为前期生存能力强,中期生长稳定,后期生命衰退的特点。时间序列模拟和预测分析说明侧柏种群个体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且具较强生长恢复能力。[结论] 黄土丘陵区天然侧柏种群结构稳定且呈增长趋势,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  相似文献   
44.
不同基质配方对黄瓜育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旨在比较泥炭、蛭石、珍珠岩、炉渣和沙的不同配方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能筛选出能降低泥炭用量和适合黄瓜育苗的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45.
本试验旨在研究基于不同地区取样点土壤成分条件下,木质素降解菌的生长特性,并为筛选出降解农作物秸秆中木质素的优势菌奠定基础.通过对扬州、南京、临沂、潍坊和连云港地区5个取样点的土壤成分测定,并利用选择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RB亮蓝与PDA-Bavendamm平板显色反应鉴定不同土壤中木质素降解菌生长量及其木质素降解酶特性,依据各取样点菌株的生长特性最终选择优势菌株.结果表明,扬州取样点土壤中木质素降解菌密度[(5.67±0.58) 105g-1]极显著高于另外4个取样点(P<0.01),所获得的木质素降解菌的产酶特性亦优于其他取样点.可知,5个取样点土壤中木质素降解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并与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呈强正相关(r=0.84,P<0.01).  相似文献   
46.
轴类工件在磨削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因此需要中心架来辅助加工。提出了一种滑块式自定心中心架,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将该中心架的运动分解为4个过程,剖析其工作原理,同时分别分析了滑块-机爪和4个夹头的运动学原理并建立参数化设计模型。通过分析该中心架的微调结构,得到了定位中心线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偏移的微调原理,对滑块式自定心中心架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低纬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及群体结构特点,2016-2018年以该区新育成的3个旱地小麦新品种(系)(易2011-1、弥136-7和云麦69)为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昆明、丽江、德宏3个生态区进行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生态区之间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数变化、叶面积动态、旗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三品种(系)产量均表现为丽江德宏昆明,丽江2年平均产量较昆明分别高30.85%、31.97%和31.33%,较德宏分别高12.31%、28.96%和9.39%。丽江的单位面积穗数与昆明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德宏;千粒重和穗粒数均表现为德宏丽江昆明,德宏千粒重与昆明差异显著。拔节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在丽江和昆明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德宏。分蘖成穗率在三生态区之间差异不显著。孕穗期至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丽江昆明德宏。开花期至花后14 d丽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低于德宏和昆明,花后21~28 d光合速率则表现为丽江德宏昆明;拔节期群体干物重在生态区间差异较小,孕穗期至成熟期丽江干物质积累较快,干物重显著高于德宏,德宏高于昆明。本试验条件下,丽江的小麦产量最高,群体结构最优。  相似文献   
48.
以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下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1)采伐带、保留带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明显高于对照样地(P<0.05)。10m、8 m、6 m、4m采伐带、保留带的天然更新幼树幼苗分别是对照的10.63倍、9.38倍、7.92倍、7.50倍和3.33倍、3.75倍、4.38倍、6.04倍。(2)采伐带、保留带、对照样地内的更新幼树幼苗的树高均显现为左偏单峰结构,且均以树高≤0.1m的幼苗数量最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内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高度分级占比不尽相同。(3)所有处理下的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均呈聚集状分布的状态,且聚集强度较大。(4)除柏木外,天然更新的树种种类多以香樟、香椿、乌桕等喜阳或半喜阳的为主。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为提高还田秸秆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设5个不同处理:对照CK(不添加秸秆),T_0(表面覆盖),T_(10)(10 cm还田),T_(20)(20 cm还田),T_(30)(30 cm还田)处理。[结果]①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98%~29.36%,2.72%~45.52%,10.48%~56.64%,铵态氮降低了7.75%~39.20%;②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分别增加了5.01%~35.78%和9.69%~52.56%;③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估了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质量状况,综合得分次序为:CKT_(30)T_0T_(20)T_(10),在10和20 cm深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水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提高具有较好的作用,且以10 cm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为明显。[结论]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氮素水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改良土壤性状,在秸秆还田深度为10和20 cm效果较好,尤其10 cm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氮素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0.
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志龙家庭农场新昌黑木耳栽培基地为例,简述黑木耳简易设施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其主要技术环节有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菌棒排场、出耳管理、采收、田间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