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87篇
  免费   2884篇
  国内免费   5311篇
林业   3430篇
农学   2844篇
基础科学   2765篇
  5424篇
综合类   26107篇
农作物   3696篇
水产渔业   1823篇
畜牧兽医   9419篇
园艺   4097篇
植物保护   2677篇
  2024年   496篇
  2023年   1237篇
  2022年   2737篇
  2021年   2521篇
  2020年   2351篇
  2019年   2379篇
  2018年   1744篇
  2017年   2645篇
  2016年   1765篇
  2015年   2699篇
  2014年   2849篇
  2013年   3266篇
  2012年   4650篇
  2011年   4693篇
  2010年   4549篇
  2009年   4018篇
  2008年   4096篇
  2007年   3574篇
  2006年   2797篇
  2005年   2166篇
  2004年   1437篇
  2003年   800篇
  2002年   857篇
  2001年   789篇
  2000年   764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1年   6篇
  1962年   10篇
  1956年   25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本文根据我国西北不同地区近50年来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区沙尘暴活动特点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我国西北沙尘暴发生总体呈波动减小趋势,这主要与新疆和内蒙古等沙源区向暖湿方向发展有关,而1999—2002年沙尘暴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气候要素中的降水量变化与沙尘暴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气温的高低也与沙尘暴的发生呈负相关,但没有与降水量的关系明显。在沙尘暴多发的60—70年代,沙尘暴日数减少与春季降水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在80—90年代,冬干气候对沙尘暴日数增加作用明显。在沙尘暴多发的60—70年代,拉尼娜年对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减少作用;相反,在沙尘暴较少的80—90年代,厄尔尼诺年对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982.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葫芦科作物上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其病原菌为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本研究以野生型菌株Ac-5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双交换的方法,构建了LuxR家族功能基因luxR_(4229)的全基因缺失突变株,并对突变株进行致病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和运动能力等生物学特性测定。同时,qRT-PCR定量检测了鞭毛基因fliR和fliC以及III型分泌系统功能基因hrpE和hrcN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株致病力明显降低,运动能力减弱,而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fliR、fliC、hrpE和hrcN基因在突变株中的表达量下调,luxR4229对fliR、fliC、hrpE和hrcN基因均为正调控。基因luxR_(4229)在对西瓜嗜酸菌致病力、运动能力及生物膜的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83.
为解决竹红菌甲素(HA)做为光活化农药易降解与难溶于水的瓶颈问题,本文通过振荡培养法制备竹红菌甲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水溶液(HA-HP-β-CD),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HA乙醇水溶液(HA-E-W)与HA-HP-β-CD中HA的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两者抑菌率。结果表明,水、氧气和光照均能促进HA降解,环糊精包合能显著提高HA的抑菌率与光热稳定性。26℃、12000 Lx光照处理10 h,HA乙醇溶液(HA-E)、HA-E-W与HA-HP-β-CD中HA保留率分别为92.1%、39.0%与83.6%;HA-E-W去除氧气后HA保留率达99.6%。黑暗条件下26与50℃处理10 h后,HA-E-W中HA保留率分别为94.9%与57.1%,而50℃处理10 h后,HA-HP-β-CD中HA保留率可达95.3%。26℃、12000 Lx处理6 d,浓度10 mg/L的HA-HP-β-CD对苹果腐烂病菌和山核桃干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3.1%和37.3%,均极显著高于HA-E-W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68.7%和25.4%。可见,环糊精包合是HA绿色农药制备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84.
包气带是连接大气层和含水层的关键地带,研究土壤中硝酸盐的迁移累积规律对防止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至关重要.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敦煌盆地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各土壤剖面中的Cl-和NO3-浓度,探究硝酸盐的迁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l-和NO3-主要集中在0~40cm近地表层土壤中,其硝酸盐的累积量占总累积量的80%以上,NO3-在1m的土壤剖面中呈S型迁移规律,适宜的含水率、疏松的土质和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均有利于NO3-的垂向迁移;NO3-和Cl-在沙漠中呈活塞式迁移规律,二者显著正相关并与含水率负相关,短暂的降雨和强烈的蒸发使硝酸盐在地表大量富集,深层土壤的含量高表明了硝酸盐的淋吸效应,较高的NO3-/Cl-说明硝酸盐在干旱时富集度高.  相似文献   
985.
姜瘟病菌拮抗放线茵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各地区姜田随机采集土样30份,利用稀释分离法分离到放线菌菌株621株.采用琼脂移块法测定这些菌株对姜瘟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拮抗作用,共筛选出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53株.选择抑菌活性最强的菌株Y7进行进一步研究.菌株Y7孢子丝顶端呈小螺旋形或钩状,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在5种供试培养基中,菌株Y7只在燕麦培养基上产生黄色色素.该菌株能利用麦芽糖、葡萄糖、果糖、L(+)树胶醛糖、半乳糖和山梨糖,不能利用蔗糖、木糖、肌醇、纤维二糖和山梨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Y7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tes lavendulae).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发酵条件是小米培养基pH 7.0,28℃,培养14 d.  相似文献   
986.
通过对长安双竹村夏、秋季不同性质土层CO2释放量的测定,本文研究了不同性质土层CO2释放规律及其差异。资料表明,从当日早晨到次日早晨,不同性质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层性质有密切关系,马兰黄土土层CO2释放量最高,其次是黏性土,释放量最低的是含砾石中细砂土;土层CO2释放量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987.
本研究采用纳米磁珠提取法(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改良的Li Cl沉淀法、CTAB法、TRIzol法和RNeasy Plant M ini Kit 5种方法提取感染啤酒花潜隐类病毒(Hop latent viroid,HLVd)的啤酒花叶片总RNA,结果显示Li Cl沉淀法、CTAB法和M NP法提取的RNA的质量较好,而M NP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操作简便,环境友好和批量提取的优势,适用于啤酒花潜隐类病毒RNA的快速提取。体外转录制备HLVd RNA标准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绘制标准曲线,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进行评估。应用纳米磁珠提取啤酒花总RNA,结合实时荧光RT-PCR技术,建立了HLVd的快速、高效的M NP-RT-q PCR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88.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快速检测辣椒疫霉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菌,能造成植株坏死、果实腐烂,严重影响产量[1]。辣椒疫霉侵染植物的早期病症并不明显,易被忽视。因此,对辣椒疫霉早期快速、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动植物病原物检测的重要方法,但需要较昂贵的仪器、试剂与耗材,后期的电泳检测也费时费力,致使这一技术很难在生产一线普及推广。Notomi等2000年研发了环介  相似文献   
989.
本文研究内生菌醇提取物WS对水稻稻瘟病的诱导抗性,在水稻3叶1心期喷施3种浓度WS,通过诱导抗病效果筛选WS最佳使用浓度,同时研究最佳浓度对水稻相关抗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50 ng/mL WS喷雾处理时诱导抗病效果最佳,病情指数降低12.89,诱导效果达到55.5%.能够显著提高PAL、PPO、几丁质酶活性,PAL活性高于CK处理30.28%,PPO、几丁质酶活性分别是CK处理的1.18、1.70倍.  相似文献   
990.
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喷施试验,设置CK、喷Zn、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4个处理,以揭示锌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施方式对小麦籽粒千粒重及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及喷Zn使籽粒Zn含量由CK的25.9 mg·kg~(-1)分别提高到32.2、52.4 mg·kg~(-1)和52.7 mg·kg~(-1),增加幅度分别为24%、102%和103%;喷三唑酮和喷Zn+三唑酮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植酸含量,相比对照分别降低23.8%、15.9%,使植酸/Zn摩尔比明显降低,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锌生物有效性。Zn与三唑酮配合喷施下提高籽粒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还能兼顾防治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