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7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804篇
林业   453篇
农学   582篇
基础科学   385篇
  866篇
综合类   3511篇
农作物   548篇
水产渔业   336篇
畜牧兽医   1159篇
园艺   514篇
植物保护   383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481篇
  2021年   485篇
  2020年   429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290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308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468篇
  2013年   500篇
  2012年   633篇
  2011年   590篇
  2010年   565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458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组织培养法培育桐柏大枣苗,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MS 6-BA2.0mg/L KT0.5mg/L 2,4-D0.2mg/L 3%蔗糖,生根培养基为MS 6-BA0.01mg/L IBA1.0mg/L IAA0.5mg/L 3%蔗糖,用幼树枣头顶芽制备外植体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2.
提出一种基于层次聚类法的EMD-ELM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用来解决目前风电站功率预测精度不够的问题.该方法利用层次聚类的聚合算法将天气情况相似的数据经行聚类,使用EMD方法来分解各组功率序列,可以得到相对平稳的数据分量,最后采用ELM模型对各分量经行预测并且重组.由于相似天气情况的数据特征更加的明显,所以经行聚类会使预测...  相似文献   
993.
IGF-Ⅰ及其受体基因在牙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图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是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其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与其特异的膜受体(IGF-Ⅰ receptor,IGF-IR)结合而调节.因此,IGF-Ⅰ及其受体表达特征的分析对于阐述IGF系统调控的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荧光实时PCR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胚胎为材料,分析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两种受体基因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图式.结果显示,牙鲆IGF-Ⅰ、IGF-IR-1和IGF-IR-2基因均有母源转录本,且各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发育性变化.IGF-Ⅰ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仅有少量的mRNA存在,而合子基因的表达在晶体出现至出膜前阶段逐步增加.两种IGF-Ⅰ受体基因则展现出迥然不同的表达时序.IGF-IR-1基因在受精卵、卵裂及囊胚期的早期胚胎发育中有相对较少的转录本,至原肠期其合子基因强烈表达,且在神经胚、晶体出现、心跳和出膜前各阶段均有高量的表达;相反,IGF-IR-2基因在受精卵至原肠期的早期胚胎中有丰富的转录本,但合子基因的表达在后期胚胎形成中却相对降低,暗示了二者可能在调节牙鲆胚胎发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毒时间。本研究在(27.0±0.5)℃条件下,使用药物浸泡的方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孵化效果的影响。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臭氧处理分1 min、2 min和3 min共3个梯度。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药物的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中25 mg/L、50 mg/L与75 mg/L各处理与对照组无差异,100 mg/L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 mg/L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 mg/L、0.7 mg/L及1.0 mg/L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极显著,0.5 mg/L处理2 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00%。试验结果证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中,其受精卵的适宜消毒药物、浓度范围及处理时间分别为:聚维酮碘20–70 mg/L处理10 min,臭氧0.3–0.5 mg/L处理1 min;二氧化氯、甲醛对受精卵刺激显著,而且对环境及人体有毒副作用,建议在生产中尽量不要使用。  相似文献   
995.
为比较铺设海马齿生态浮床的鱼、贝混养池塘(实验塘)和鱼、贝单一养殖池塘(对照塘)的养殖质量,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黄鳍鲷、尼罗罗非鱼、鲻3种鱼的鳃、内脏和肌肉及近江牡蛎、泥蚶两种贝类软体部分的Ni、Cu、Zn、Cd和Pb 5种重金属含量,并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同时,测定了两种模式下养殖的黄鳍鲷与尼罗罗非鱼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一般营养成分,以进行肌肉品质评价。结果显示,实验塘中各种水产品食用部分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水产品相关限量标准;对照塘中近江牡蛎软体部分中Cu和Cd的含量分别为57.113 mg/kg wet wt.和1.163 mg/kg wet wt.,泥蚶软体部分中Cd含量达到1.231 mg/kg wet wt.,均超过了限量标准。黄鳍鲷、尼罗罗非鱼、鲻3种鱼类肌肉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两组鱼肉的摄入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实验塘黄鳍鲷肌肉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塘,而实验塘尼罗罗非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鲜味氨基酸含量DAA均显著高于对照塘(P0.05);实验塘两种鱼肌肉中粗蛋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P0.05)。研究表明,实验塘鱼体肌肉的营养价值高于对照塘,且肉质更加鲜美。  相似文献   
996.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  相似文献   
997.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细胞产毒能力最高为(7.05±0.52)fg/cell;扇贝12 h内摄食5×10~7个产毒藻细胞后,体内AZAs毒素含量已超欧盟安全限量,达165.3μg AZA1eq/kg,蓄积效率为78.2%。AZAs毒素在扇贝各组织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脏团其他可食组织外套膜闭壳肌。AZA2在扇贝中潜在转化方式为羟基化、去羧基化和氧化,共生成4种代谢产物:AZA6、AZA12、AZA19和AZA23,其中AZA19为最主要代谢产物,约占总毒素40%,其他代谢产物含量较低。本研究证明中国近海分布氮杂螺环酸产毒藻毒性危害较强,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AZAs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998.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999.
不同源壳聚糖对鲫生长和抗感染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80尾平均体质量(25.1±1.5)g/尾的鲫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饲喂3种饲料(基础饲料、基础饲料+0.50%普通虾蟹壳壳聚糖、基础饲料+0.50%昆虫壳聚糖),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研究不同源壳聚糖对鲫生长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昆虫源壳聚糖显著提高了鲫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P< 0.05),昆虫壳聚糖处理组的生长性能高于普通壳聚糖处理组(P< 0.05);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抗嗜水单胞菌感染的半致死浓度LD50(P< 0.05),昆虫壳聚糖处理组的LD50高于普通壳聚糖处理组(P< 0.1).  相似文献   
1000.
扇贝异源三倍体诱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荧光显微观察表明,20℃水温下,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的卵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精子可以正常受精和发育,具备人工诱导三倍体的可行性.亲贝充分促熟后,分开催产,以20:1的精卵比授精;在50%的受精卵排出第1极体时,以60mg/L 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受精卵10~25 min,可诱导75.23%~92.14%的三倍体;6-DMAP处理15 min综合诱导效果最好,三倍体诱导率可达88.56%,孵化率可达53.52%.得到的三倍体幼虫经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验证,为含有2套栉孔扇贝染色体组和1套海湾扇贝染色体组的异源三倍体.孵化后诱导组与杂交对照组(未经6-DMAP处理)幼虫生长越来越缓慢,受精后14 d其幼虫存活率分别下降到0.000 67%和0.002 24%,没有幼虫度过附着变态期.GISH分析显示,栉孔扇贝与海湾扇贝不同倍性的杂种后代早在担轮幼虫阶段就出现母本偏向性染色体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