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7篇
林业   78篇
农学   100篇
基础科学   105篇
  102篇
综合类   267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108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选取150只健康乌苏里幼貉(Nyctereutes ussurienusis Matschie),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各试验组按25%、50%、75%、100%比例用膨化大豆替代鱼粉饲料进行饲养试验,通过对针、绒毛的长度、粗细和皮板长度等反映毛皮质量各项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得出:彭化大豆代替鱼粉能满足乌苏里貉冬毛生长的需要,不影响乌苏里貉毛皮质量.  相似文献   
52.
试验旨在研究蚯蚓发酵液对安义瓦灰鸡生长性能、体尺指标、血清抗氧化及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20只60日龄安义瓦灰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组),试验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蚯蚓发酵液的试验日粮(按0.01、0.02、0.03 mL/g添加蚯蚓发酵液)。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蚯蚓发酵液对安义瓦灰鸡的生长性能及体尺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与Ⅰ组相比,试验Ⅱ、Ⅲ、Ⅳ组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对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与Ⅰ组相比,试验Ⅱ、Ⅲ、Ⅳ组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HO)的含量(P<0.05);试验Ⅱ、Ⅲ组显著提高白球比(A/G)(P<0.05)。综上,蚯蚓发酵液可改善鸡的血清抗氧化及生化指标,以0.02 mL/g蚯蚓发酵液添加量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对大口黑鲈消化能力、血清代谢指标、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配制成维生素K3含量分别为0.78(K0组)、5.80(K5组)、10.82(K10组)、15.84(K15组)和20.85 mg/kg(K20组)的5种试验饲料,对初均重为(12.96±0.07)g健康大口黑鲈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K3的各组胃和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K0组(P<0.05)。K10组、K15组和K20组的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K0组(P<0.05)。K20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随着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的增加,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的趋势。K15组的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中C16∶1n7和C18∶1n5含量均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肌肉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可以改善大口黑鲈肌肉氨基酸组成,但当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5.80 mg/kg时会使大口黑鲈的消化能力下降,并且高剂量的维生素K3会改变大口黑鲈的蛋白质和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54.
伐区采集作业方式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伐区几种主要的采集作业方式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和架空索道集材两种作业方式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5.
人工林伐区木材运输作业模式选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南方人工林伐区的常用4种木材运输作业模式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作业条件下,不同木材运输作业模式,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不同.建议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在选择人工林伐区运材作业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有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应优先选择船运木材或排运木材;在无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则应优先选择农用车运材.  相似文献   
56.
不同季节麻栎树干贮水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个体和群体耗水特性对区域水量平衡的影响是评价森林生态效应的重要依据.以往有关林木耗水的测定技术和计算方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在单枝、叶片、单木、林分空间尺度上逐渐趋于成熟 (刘奉觉等,1997;孙慧珍等,2004),应用上述方法研究林分个体和群体的耗水性已经成为近年来林木水分生理生态和森林水文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7.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毛竹在森林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竹林不同经营措施的影响,进而了解植被生物量碳库及影响土壤碳库的状况。【方法】利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排除地形因子等影响,选取施肥和采伐留养方式2个因素,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各土层2010—2013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变化影响。【结果】1)不同经营措施0~1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最大,介于-0.52%(±0.62%)~0.75%±(0.44%)之间,其中A2B3(中等施肥弱度采伐)与A1B1(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2)中等施肥0~50 cm土壤有机碳贮量增量分别是大量施肥和不施肥的3.61倍和5.05倍,大量施肥和中等施肥0~10 cm层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3)弱度采伐0~50 cm土壤有机碳贮量增量分别是强度采伐和中度采伐的5.51倍和1.63倍,强度采伐和弱度采伐0~10 cm层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4)不同经营措施0~50 cm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介于-15.56(±10.21)~53.15(±37.81)t C·hm-2之间,其中A2B3(中等施肥弱度采伐)与A1B1(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5)结合效应图得出结论,A2B3(中等施肥弱度采伐)的经营方案对0~5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的积累效果最佳,而A1B1(大量施肥强度采伐)的经营方案最不利于0~5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的积累。【结论】大量施肥强度采伐方式虽然可以保证竹材的大量输出,却会破坏原有的竹林生态结构,同时对土壤碳含量和贮量的影响尤为不利,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积累角度考虑,并不是最可取的竹林经营方式。同时经营过程中,不同经营措施不仅会对土壤碳库产生影响,更会显著改变植被碳库状况,并伴随着碳排放和碳泄漏问题,这都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经营对竹林生态系统碳综合影响的各个因素和环节。  相似文献   
58.
为确定导致安徽和县某猪场猪只发病的病原,从该猪场送检病料(心、肺、脾、肝)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PCR鉴定及生化试验结果,确诊为猪丹毒杆菌。spa 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与猪丹毒杆菌G4T10(Gen Bank登录号:KF150604.1)有99%的同源性。全自动生化反应报告该菌为丹毒丝菌的概率高达95%。小鼠攻毒试验表明,试验组小鼠在腹股沟皮下注射该菌后,4 d内全部死亡;死亡小鼠剖检可见全身败血性出血,各脏器均有病变,从死亡小鼠的血液、心、肝、脾、肺等组织中分离到与该感染菌株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林可霉素和磺胺异恶唑耐受。  相似文献   
59.
探讨了龙须草叶片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技术以及扫描电镜下电压的选择。结果表明:取叶组织直接镀金观察的效果与通过戊二醛固定经丙醇脱水后再镀金观察的效果相差不大,研究龙须草叶片结构可以用直接制片法。为了获得清晰的龙须草叶片扫描电镜图,在扫描电镜下选择用10 k V的电压为最佳。  相似文献   
60.
为筛选出具有较强免疫功能的益生菌用于临床研究,对分离自健康鸡粪便样品中的20株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体外抑菌、黏附、胞外多糖含量测定试验以及小鼠免疫功能检测,并结合上述试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筛选出20号菌株为目的菌株,耐酸、耐胆盐试验表明,该菌株在pH=2时的存活率为72.7%,在胆盐浓度为1.0%的环境中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