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6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625篇
林业   635篇
农学   836篇
基础科学   517篇
  989篇
综合类   1853篇
农作物   313篇
水产渔业   251篇
畜牧兽医   1004篇
园艺   195篇
植物保护   40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31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针对纵轴流联合收获机在收获稻麦时出现的脱粒不彻底、分离不完全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分段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锥形脱粒滚筒、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360°分离式凹板筛、作业参数电控调节系统等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获得了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的开关板针对小麦和水稻脱粒的最佳开关状态。为寻求装置作业参数对脱粒效果的影响规律及最优参数组合,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试验。以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凹板筛分离间隙及喂入量作为影响因素,以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为试验指标,建立了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凹板筛脱粒间隙、导流板角度、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脱出物含杂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损失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分析,确定装置进行小麦脱粒的最优作业参数组合为脱粒滚筒转速905 r/min、导流板角度69°、凹板筛脱粒间隙18 mm、凹板筛分离间隙19 mm、喂入量4 kg/s。在该参数组合条件下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纵轴流脱粒装置相比,整机作业破碎率由1.46%降为1.00%,含杂率由1.85%降为1.43%,损失率由1.72%降为1.20%,各指标实测值与模型优化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该装置有效解决了破碎率高、脱粒不干净、分离不彻底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纵轴流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的结构改进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2.
针对工程领域载荷样本长度确定方法对农业机械载荷适用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时间扭曲(DTW,Dynamic Time Warping)距离计算载荷样本长度的方法。首先,运用无线扭矩传感器获取犁耕作业下拖拉机传动轴的动态载荷,结合传动轴犁耕作业下的载荷特点,划分作业工况;再将作业循环叠加并经过归一化处理后进行DTW距离计算,确定传动轴载荷样本长度;最后,计算参数外推中均值混合正态分布函数的拟合参数相对误差。结果表明,运用DTW距离方法确定的载荷样本长度,能够使均值双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得到的参数相对误差保证在10%以内。近似均值精度估计法和均值曲线拟合法的拟合参数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26.06%和80.62%,而基于DTW距离计算方法的拟合参数相对误差最大值为5.43%,验证了基于DTW距离的载荷样本长度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拖拉机传动轴田间试验载荷样本长度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土壤功能及其分类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功能及其分类与评价相关研究,可以为农业、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国际上对土壤功能有着不同的划分与评价方法,我国也正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对土壤功能分类与评价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分别整理了国内外土壤功能的概念与发展,归纳了土壤功能分类与评价的研究进展。不同学者根据其研究需要对土壤功能有不同划分,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缓冲过滤、栖息地和基因库、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原材料生产、建设承载等几个方面;在已有土壤功能评价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在整体上对土壤的不同功能进行评价,有的则选择其中一到两个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讨论了我国土壤功能分类与评价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4.
榆林市风沙区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榆林市风沙区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可有效降低风沙危害、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根据该区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以小叶杨、沙柳、沙棘、柠条、爬地柏等乔灌木为主,提出4种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1)对于平缓沙丘及丘间低地,采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或每隔1个沙丘进行乔灌混交的种植模式;2)对盖沙土梁峁坡及沟坡,采用在沟坡配置灌木纯林,梁峁坡为乔灌混交的模式;3)沟谷地川滩地地势平坦,坡度较小,以农田防护林带建设为主;4)盐碱土河滩地主要选择耐盐渍的树种和草种,与河水主流方向成30°~45°交角栽植林带,采取行间混交或带状混交。这些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可为同类地区的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5.
黄土坡面细沟径流输沙对水动力学参数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沟径流输沙是细沟侵蚀产沙的重要过程,阐明细沟径流输沙与水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揭示细沟径流输沙的动力学机制,并为建立细沟侵蚀过程物理模型奠定基础。采用具有定流量人工放水的组合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黄土坡面细沟径流输沙对水动力学参数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一次降雨径流产生的细沟输沙模数对水动力学参数平均值响应关系大小顺序为平均水流断面单位能量(R=0.99)>平均水流功率(R=0.88)>平均水流切应力(R=0.82)>平均单位水流功率(R=0.76);2)降雨径流过程中,细沟输沙率对水动力学参数瞬时值响应关系为水流切应力(R=0.88)>水流功率(R=0.47),水流断面单位能量和单位水流功率的相关性较差,细沟输沙率对水流切应力的响应关系呈幂函数方程关系。  相似文献   
96.
通过不同棉花栽培方式的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的栽培措施对棉田径流拦截和肥料保持的效果。结果表明,棉花间种蔬菜、棉田翻耕覆盖及棉田免耕覆盖技术均可以有效地减少棉田的水土和肥料流失,且以免耕覆盖的泥沙流失量和翻耕覆盖的径流量、养分流失量最小,分别较常规栽培减少52.99%和50%、10.71%。  相似文献   
97.
The amyloid-like fibrillation of soy β-conglycinin subunits (α, α', and β) upon heating (0-20 h) at 85 °C and pH 2.0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circular dichroism (CD), binding to amyloid dyes (Thioflavin T and Congo red),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The fibrillation of all three subunits was accompanied by progressive polypeptide hydrolysis. The hydrolysis behaviors, fibrillation kinetics, and morphologies of amyloid-like fibrils considerably varied among α, α', and β subunits. Faster hydrolysis rates and special fragments were observed for the α and α' subunits compared to the β subunit. However, the order of the fibrillation rate and capacity to form β-sheets was α' > β > α, as evidenced by CD and Thioflavin T data. Moreover, sequential growth of twisted screw-structure fibrils, leading to macroscopic fibrils with distin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s observed for β-conglycinin and individual subunits. The different fibrillation kinetics and morphologies of α, α', and β subunits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and typical sequence of peptides. Besides, the disruption of ordered structure of fibrils occurred upon further heating (6-20 h) due to extensive hydrolysis. These results would suggest that all subunits are involved in the fibrillation of β-conglycinin, following multiple steps including polypeptide hydrolysis, assembly to amyloid structure, and growth into macroscopic fibrils with a fibril shav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98.
黄土坡面细沟径流输沙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细沟侵蚀是黄土地区坡面最主要的侵蚀方式之一,输沙过程是细沟侵蚀中的重要环节,阐明细沟输沙过程对理解细沟侵蚀发生发展过程机理及治理坡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具有定流量人工放水的组合小区模拟降雨试验,对黄土坡面细沟径流输沙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坡度下,细沟径流输沙率随径流过程的变化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都随径流历时的增加而逐步递增,可用幂函数方程很好地描述;(2)细沟径流输沙模数随降雨强度及坡度的增大皆相应增加,可分别用幂函数方程及指数方程很好地描述;(3)雨强及坡度的综合作用可用二元幂函数方程很好地描述,其中,二者的影响基本相当;(4)水流切应力是与细沟输沙动力学过程关系最密切的水动力学参数,细沟输沙动力学过程的发生发展根源于细沟水流剪切力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纳米Fe^0与纳米Fe_3O_4。单一与复合体系对溶液中PCB77的降解动力学,以及影响降解效率的不同因素。结果表明,投加纳米Fe^0对PCB77有显著的降解效果,反应240min后PCB77残留率为8.94%;投加纳米Feo同时配以不同比例的纳米Fe_3O_4。能明显影响PCB77的降解速率,纳米Fe^0/Fe_3O_4投加比例为1:0.1、1:0.2和1:1时,PCB77的残留率分别为6.46%、10.23%和38.20%。溶液pH对纳米FFe^0/Fe_3O_4复合体系降解PCB77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溶液pH为6.8时,纳米Fe^0/Fe_3O_4复合体系降解PCB77的效果最好。纳米Fe^0/Fe_3O_4复合体系对PCB77的降解是一个还原脱氯的过程,随着PCB77残留率的减小,氯离子浓度不断增大,同时反应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不断降低。研究结果将为环境中残留PCBs提供一种高效去除方法,并为PCBs污染水体和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基于GIS/RS和USLE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变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分别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ETM+影像分类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结合鄱阳湖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流域降雨资料分别获取USLE模型中各因子值的空间分布,最后计算流域2个年份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赣江上游,信江上游,抚河上中游和修水上游地区;鄱阳湖流域1990年和2000年大范围土地经受着Ⅰ级微度与Ⅱ级轻度侵蚀,其侵蚀面积之和分别占流域面积的97.38%和97.30%;而流域产沙主要来源于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所占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58.16%和51.20%,其中中度以上等级的侵蚀对产沙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1990年到2000年土壤侵蚀等级变化呈现了由中等级侵蚀(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向低等级(Ⅰ级微度侵蚀)和高等级侵蚀(Ⅴ级极强度和Ⅵ级剧烈侵蚀)的2个极端演化的趋势。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从1990年到2000年增长幅度达6.3%;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都约为1 100 t/(km2·a),属于Ⅱ级轻度侵蚀。分析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发现鄱阳湖流域湿地和农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均是造成土壤侵蚀量增加的因素,而降雨侵蚀力因子空间格局也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