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17篇 |
免费 | 860篇 |
国内免费 | 6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06篇 |
农学 | 931篇 |
基础科学 | 589篇 |
1282篇 | |
综合类 | 2629篇 |
农作物 | 424篇 |
水产渔业 | 364篇 |
畜牧兽医 | 1019篇 |
园艺 | 266篇 |
植物保护 | 4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7篇 |
2023年 | 211篇 |
2022年 | 346篇 |
2021年 | 411篇 |
2020年 | 378篇 |
2019年 | 394篇 |
2018年 | 251篇 |
2017年 | 321篇 |
2016年 | 289篇 |
2015年 | 390篇 |
2014年 | 342篇 |
2013年 | 417篇 |
2012年 | 439篇 |
2011年 | 473篇 |
2010年 | 441篇 |
2009年 | 402篇 |
2008年 | 417篇 |
2007年 | 330篇 |
2006年 | 317篇 |
2005年 | 267篇 |
2004年 | 150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37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55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贵州西部气象因子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影响研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的选育、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根据2007和2008年在贵州西部地区水城的玉舍(海拔1950 m)、盘县的四格(海拔2250 m)和六枝的堕却(海拔1610 m)各3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5月上旬至中旬,若日平均温度低于20 ℃,且连续3 d相对湿度超过75 %,同时连续降雨日超过5 d的情况下,一般在15~20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3 d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4.
酪氨酸脱羧酶与发酵食品中酪胺的产生密切相关。根据GeneBank中乳酸菌酪氨酸脱羧酶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克隆并测定了植物乳杆菌Uvs44酪氨酸脱羧酶的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克隆的酪氨酸脱羧酶基因大小为744 bp,与目前已知的四株乳酸菌酪氨酸脱羧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Uvs44与Lactobacillus brevis IOEB 9809的亲缘关系最近,为98.3%,与Enterococcus hirae 158的亲缘关系最远,为78.8%,不同乳酸菌的酪氨酸脱羧酶基因之间存在普遍的序列相似性,可为进一步构建酪氨酸脱羧酶基因缺失工程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5.
哈佛大学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规律之上的关于大学理想境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其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产生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产生于历史文化的积淀.通过对哈佛大学教育理念的研究,探讨我国研究型大学创建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的人才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选用9个小麦叶锈菌菌系接种36个已知基因载体品种(系)、‘武农148’和‘西农928’进行抗叶锈基因苗期推导分析,在2014—2015和2015—2016连续两年两点对其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并结合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与系谱分析;利用9个与已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标记进行标记检测,从而得出供试材料的抗性和携带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西农928’中可能携带抗病基因Lr30、Lr42和携带有未知微效抗病基因,所检测的2个品种均不含抗病基因Lr1、Lr9、Lr10、Lr19、Lr20、Lr24、Lr26、Lr34和Lr46。针对西农928中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小麦抗锈病育种中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97.
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中国北方不同管理方式对土壤固碳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il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ossible carbon(C) sink for sequester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_2).However,soil organic carbon(SOC) dynamics in agro-ecosystems is affected by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climate,soil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which hinder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s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APSIM) model to simulate the long-term SOC dynamic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at four long-term experimental sites,Zhengzhou and Xuzhou with double cropping systems and Gongzhuling and Uriimqi with single cropping systems,located in northern China.Firstly,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us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sites and literature,and its performance to predict crop growth and SOC dynamics was examined.The calibrated model was then used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includ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irrigation,and residue retention,on C dynamics in the top 30 cm of the soil by scenario modelling.Resul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SOC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through improved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nitrogen(N) fertilizer application,stubble retention,and irrigation.Optimal N fertilization(N_(opt)) and 100%stubble retention(R100) increased SOC by about 11.2%,208.29%,and 283.67%under irrigation at Gongzhuling,Zhengzhou,and Xuzhou,respectively.Soil organic carbon decreased rapidly at(U|¨)rumqi under irrigation,which was due to the enhanced decomposition by increased soil moisture.Under rainfed condition,SOC remained at a higher level.The combination of N_(opt) and R100 increased SOC by about 0.46%under rainfed condition at Uriimqi.Generally,agricultural soils with double cropping systems(Zhengzhou and Xuzhou) showed a greater potential to sequester C than those with single cropping systems(Gongzhuling and(U|¨)r(u|¨)mqi). 相似文献
98.
作为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品类型,子粒用玉米收获时含水率是决定玉米子粒机械化直收质量、储藏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化粒收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影响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与安全生产、限制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经济与技术问题。对国内外促进玉米子粒脱水的农艺措施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未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在选用适宜子粒机械化直收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应结合各区域不同熟期品种的精细化布局,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模式、优化养分和水分精准运筹方式,创新适时冠层结构调控措施,研发高效促脱水化学调控产品等关键栽培技术途径,建立生育后期子粒灌浆和脱水动力学协同关系,营造通透群体微区环境,加速子粒水分散失;收获时间调节方面,除了依据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前后的子粒脱水动力学进程、种植规模、市场供需格局和农机调度管理等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田间倒伏、落穗、穗腐、虫害及野生动物破坏导致的产量损失;此外,应加强与关键技术措施相配套的轻简化农机装备的有效研制,将农艺农机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玉米子粒机械化直收技术应用,促进我国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与安全,提升玉米生产竞争力,实现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土壤养分、微生物与土壤酶特性及其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与土壤的关系,为湿地生态修复和有效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酶与养分和微生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湿地由白茅群落到光板地的逆向演替,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与其相似;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差异性,各种酶之间蛋白酶活性最高;土壤养分质量含量基本都随着湿地逆向演替的进行而递减,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差异显著;退化湿地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性,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在各类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白茅群落阶段细菌和真菌数量最多,柽柳群落阶段放线菌数量最多;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细菌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密切关系,真菌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
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能够导致小麦产量的大幅降低和品质的严重损失。为探索赤霉病生物防治方法,本试验从扬花期被禾谷镰刀菌侵染的麦穗上分离得到28株芽孢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对其进行筛选,其中20株菌对禾谷镰刀菌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这20株拮抗菌分别被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1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2株)、枯草芽孢杆菌(2株)、暹罗芽孢杆菌(3株)和特基拉芽孢杆菌(2株)。这些菌株能够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发病程度和病情指数,其中菌株JS62N、JS15E和JS29I能够将赤霉病发病率降低80%以上;菌株JS29I、JS62N、JS39C和JS39D能够将赤霉病发病程度降低80%以上。16株菌能将病情指数降低80%以上;所有菌株均能极显著增加小麦的百粒重,JS12Q效果最好(+101.4%)。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生物防治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