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88篇
  免费   4391篇
  国内免费   7386篇
林业   5834篇
农学   4465篇
基础科学   3843篇
  8064篇
综合类   38337篇
农作物   5617篇
水产渔业   3252篇
畜牧兽医   12265篇
园艺   5619篇
植物保护   3769篇
  2024年   672篇
  2023年   1669篇
  2022年   3912篇
  2021年   3580篇
  2020年   3507篇
  2019年   3546篇
  2018年   2427篇
  2017年   3970篇
  2016年   2652篇
  2015年   3972篇
  2014年   4063篇
  2013年   4950篇
  2012年   6812篇
  2011年   6992篇
  2010年   6479篇
  2009年   5551篇
  2008年   5569篇
  2007年   5238篇
  2006年   4194篇
  2005年   3319篇
  2004年   2067篇
  2003年   1339篇
  2002年   1304篇
  2001年   1241篇
  2000年   1092篇
  1999年   428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8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1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6篇
  1955年   1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了解昆明市某猪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一步探究病毒基因型及分子进化情况,为戊型肝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该猪场随机采集39份新鲜粪便,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HEV ORF2部分基因片段扩增、克隆及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PCR检测结果发现:该猪场核酸阳性率达35.9% (14/39)。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4株流行毒株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HEV I~IV 型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77.4%~83.9%、81.0%~83.2%、78.8%~86.9%和90.5%~98.5%,全部流行株均属基因IV型。进化分析结果表明:YN-KM-9与该猪场其他流行毒株同源性较远,应属不同基因亚型。结论该猪群HEV IV感染率较高,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2.
目的明确玉米、辣椒单作和间作种植后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与病害发生的关系,解析土壤微生物在玉米和辣椒多样性种植中控制病害的作用。方法比较玉米/辣椒间作和分别单作后根围土壤微生物对玉米小斑病和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处理根围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单作玉米的根围土壤微生物能显著抑制辣椒疫病的发生(P<0.05),辣椒单作、玉米/辣椒间作后玉米根围土壤微生物降低玉米小斑病的趋势明显。根围土壤细菌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根围气单胞菌属堆囊菌属和固氮螺菌属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间作玉米和单作辣椒根围(P<0.05);单作辣椒和间作玉米根围土壤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上调,并且其中的拟杆菌属、农研丝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和Muribaculum的相对丰度也显著上调(P<0.05)。结论玉米/辣椒间作和间作后有利于帮助彼此降低病害的发生。单作或间作后导致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是其缓解病害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对分离于西藏黑耳中的上升炭角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对野外采集的黑耳进行组织分离获得菌种,对得到的菌种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平板特性培养和木屑菌包驯化栽培。结果鉴定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菌株为珍稀药用菌上升炭角菌(Xylaria hypoxylon),其菌丝最适生长因子为果糖、酵母浸膏、pH 6.0和23 ℃。驯化栽培显示:上升炭角菌可在多数阔叶树木屑中生长,菌包A菌丝生长速率为0.87 cm/d,明显高于菌包B。菌包A和菌包B长满菌丝分别需要15和25 d,菌包长满菌丝15~20 d后菌丝体由白变黑,菌包变黑25~35 d后开始出现原基,原基出现10 d后可采收第一潮子实体。结论本研究首次纯人工不覆土驯化栽培出分离于黑耳中的上升炭角菌,并初步探明了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该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滇楸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贵州不同气候区域13个县、市151个半同胞家系种子千粒重及1年生播种苗苗期性状高、地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楸种子千粒重、苗高和地径不仅在气候、地理种群、而且在各家系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种子千粒重及苗期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种子千粒重和苗高遗传力分别为0.906 1和0.855,其遗传变异较丰富,遗传特性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35.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显得极为重要。对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a、Fe、K、Mg、Mn、Zn共6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明显发生了变化,化学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含量排序为Ca〉K〉Mg〉Fe〉Mn〉Zn,其中Mn元素的增长倍数最多,但6月份Mn和Zn元素浓度都出现负增长。树干茎流各项指标均增长很多,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Ca〉K〉Mg〉Mn〉Fe〉Zn。枯落物水中K和Ca元素浓度增加最大。(2)大气降雨中Zn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853;K和Ca元素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158,0.163。落叶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Fe元素3.115,Mg元素为1.288,Fe元素为2.139。(3)经过淋洗后水样中各元素的浓度均有所增加,穿透水、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K、Ca增加较多,Fe、Zn的淋溶量较少。  相似文献   
36.
共享数据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提供丰富的支撑。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系统调查已经成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经常性工作,数据的获得成为很容易的事情,并且形成惯例成为数字化产品序列,使指标的实施有了可操作的定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试图给出确定森林群落树种丰富度的方法,解决物种丰富度测度问题,完善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方法 采用Monod模型表达种-面积曲线,通过数学手段确定最小森林群落面积和最大树种数。 结果 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对不同气候带森林物种丰富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热带森林群落具有更高的最大树种数和更大的群落最小面积,物种丰富度随气候带由热带到寒温带逐渐减少。 结论 用最大树种数能够确切表达不同气候带森林群落树种丰富度,克服了现有研究中直接把不同大小调查面积上的树种数量视为树种丰富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阶段水分亏缺(亏水+不亏水WLWH、不亏水+亏水WHWL、亏水+亏水WLWL、不亏水+不亏水WHWH)和不同施氮量(NZ:0,NL:0.2 g/kg,NH:0.4 g/kg)对小桐子生长、生理指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发现WLWH的生长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WHWL;作物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NL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与高水高氮的处理NHWHWH相比,中水低氮处理NLWLWH节约灌溉水27%,节约氮肥使用量50%,小桐子株高减少31%、总干物质量减少35%,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13%,但茎粗增加13%,根冠比增加20%.可见小桐子在第一阶段处理(40~90 d)幼树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小,适度的亏缺灌溉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小桐子在第二阶段处理(90~140 d)处于旺长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增大灌水量可大幅度促进小桐子生长及其干物质量的积累.全生育期实施亏缺灌溉,可提高小桐子自身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抗干旱胁迫能力也逐渐增强,但WLWL水平下的小桐子生长缓慢.经综合分析,认为处理NLWLWH可作为干旱地区条件下的小桐子灌溉和施氮制度.  相似文献   
39.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有机肥对石油醚提取物及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有机肥均能增加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其中T3(无机化肥+芝麻饼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中、上部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最大,分别为7.76%、8.75%;2)施用有机肥处理对上部叶的增香效果优于中部叶,有机肥处理的上部叶有24种香气物质含量均高于CK,中部叶有18种高于CK;其中T3处理的中、上部叶致香物质总量最大,分别高达1 291.45、1 524.34μg/g,较CK处理分别增加3.32%、34.86%。  相似文献   
40.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uerarin on blood pressure in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 and to measure puerarin-induced changes of apelin-12, angiotensin II (Ang II) and nitric oxide(NO), the factors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Sixty-five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used, of which 8 ra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sham operation group, and the remaining were used to make two-kidney, one-clip model. The rats that met the criterion for Goldblatt hypertensive rat model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5 groups: high-, middle- and low-dose puerarin groups, captopril group, and model group. The drugs were administered for 6 weeks.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every 2 weeks. Six weeks after treatment, all rats were sacrificed under deep anesthesia. Blood and kidne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level of apelin-12 in serum and kidneys was detected by ELISA. The level of Ang II in plasma and kidneys was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 NO level in serum was examined by nitrate reductase assay. RESULTS: Puerarin had an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Marked decreases in the level of serum apelin-12 in high- and middle-dose puerarin groups were observed(P<0.01). Puerarin at low dose did not cause obvious change in the content of apelin but still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P<0.05). As the dose of puerarin went up, the level of apelin-12 in the kidneys was gradually decreased. Puerarin at high and middle doses obviously reduced the level of AngII in plasma, while purarin at low dose did not produce any significant effects. Puerarin at high and middle doses marked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NO in serum, but puerarin at low dose did not induce any significant changes. CONCLUSION: Puerarin has an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and its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inducing the changes of apelin, Ang II and NO, and regulating the balance among those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