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27篇
  免费   2345篇
  国内免费   5215篇
林业   5912篇
农学   8093篇
基础科学   4603篇
  8158篇
综合类   13814篇
农作物   2459篇
水产渔业   1820篇
畜牧兽医   6541篇
园艺   1524篇
植物保护   3363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426篇
  2022年   1213篇
  2021年   1953篇
  2020年   1708篇
  2019年   1780篇
  2018年   1200篇
  2017年   1641篇
  2016年   1645篇
  2015年   2274篇
  2014年   2083篇
  2013年   2572篇
  2012年   3020篇
  2011年   3297篇
  2010年   3086篇
  2009年   2897篇
  2008年   2682篇
  2007年   2686篇
  2006年   2624篇
  2005年   2604篇
  2004年   1162篇
  2003年   970篇
  2002年   793篇
  2001年   820篇
  2000年   1007篇
  1999年   1336篇
  1998年   1192篇
  1997年   1010篇
  1996年   942篇
  1995年   869篇
  1994年   869篇
  1993年   770篇
  1992年   714篇
  1991年   583篇
  1990年   484篇
  1989年   392篇
  1988年   260篇
  1987年   186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9篇
  1965年   9篇
  196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为了解新疆天山野果林中塞威士苹果Malus sieversii与其林下伴生植物短距凤仙花Impatiens brachycentra两种植物叶斑病病原菌的多样性及同源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ITS序列BLAST同源性比对,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分类,并依据科赫氏法则测定致病性。结果显示,从新疆新源县天山野果林中的塞威士苹果及短距凤仙花病叶上共分离得到18株菌落形态各异的病原菌,分属于2属4种,绝大多数属于半知菌亚门。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为塞威士苹果和短距凤仙花叶斑病病原真菌中的优势菌群。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其中11株病原真菌对塞威士苹果具有致病性,7株病原真菌对短距凤仙花具有致病性;塞威士苹果所有的病原真菌对短距凤仙花均有致病性,而且短距凤仙花所有的病原真菌对塞威士苹果也有致病性。推测2种植物叶斑病可能由相同来源的病原真菌引发,短距凤仙花染病加剧了塞威士苹果叶斑病暴发,可能是野果林退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2.
为探讨大气环流指数和地面气象要素对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影响,利用1962—2009年逐月大气环流指数和逐日地面气象要素资料,根据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等级,结合因子膨化、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筛选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大气环流指数和地面气象要素,构建等级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大气环流指数依次为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北美区极涡面积指数、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和印缅槽,显著影响时段为上年7月至当年4月;地面气象要素有平均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温≥20℃的日数、小雨日数和平均风速,显著影响时段为上年10月至当年1月;基于大气环流指数、地面气象要素、大气环流与地面气象综合因子的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为74.3%~78.8%、74.7%、94.6%~98.3%,表明基于大气环流和地面气象综合因子的模型准确率较高,可作为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的中长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43.
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高,茶叶生产安全备受关注。炭疽菌是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茶产品品质,威胁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树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茶树炭疽菌种名使用混乱,茶树与炭疽菌的互作研究也较为薄弱,而简单依靠药剂防治病害也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并明确了危害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总结了现有的茶树和炭疽菌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识别免疫(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模式是茶树防御炭疽菌的主要机制;对茶树病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制定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选育茶树抗病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44.
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紫外敏感视蛋白基因Bo-uv的作用及其与趋光性的关系,利用常规PCR方法克隆获得Bo-uv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了其敏感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2种昆虫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运用qPCR技术检测了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及不同光强度下Bo-uv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Bo-uv基因cDNA全长2 757 bp,开放阅读框1 542 bp,编码514个氨基酸。韭菜迟眼蕈蚊紫外敏感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2种昆虫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21.93%~43.00%,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Bo-uv基因在韭菜迟眼蕈蚊蛹末期、成虫期表达,在成虫头部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在0~10 000 lx光强范围内雌、雄成虫体内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1 000 lx光强度下其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10 000 lx时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表明光强度能够有效地调控Bo-uv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在韭菜迟眼蕈蚊感知外界光刺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5.
昆虫免疫及五种重要入侵昆虫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我国入侵昆虫种类繁多、为害范围广,在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领域备受关注。昆虫免疫是指昆虫识别"自己"和"异己"成分、破坏或排斥外来有害物质,从而维持自身健康并延长寿命的反应机制,在入侵昆虫的传入、定殖和为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模式昆虫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免疫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5种代表性入侵昆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er)、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ngustica Spinola、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的免疫机制以及该机制在其生物入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加强重要入侵昆虫免疫机制研究的展望,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更多种入侵昆虫的免疫机制,另一方面应将关注点逐步从免疫现象的发现深入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46.
为明确分离自山东省寿光市甜瓜上的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和遗传变异情况,利用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简并引物进行RTPCR检测,利用RACE技术结合RT-PCR方法克隆CCYV山东分离物2条RNA链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与GenBank中其它地区CCYV分离物的全长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同源性,并基于CP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山东分离物经RT-PCR检测和测序后确定为CCYV。CCYV山东分离物与其它CCYV分离物的RNA1链和RNA2链的全基因组序列一致性的平均值分别为99.82%和99.88%,且2条链的5′末端均比较保守,没有碱基突变的情况发生;RNA1链3′末端存在2个碱基变异,RNA2链3′末端存在1个碱基变异。CCYV不同地区分离物主要分为3个簇群,其中山东分离物和中国其它地区分离物、日本分离物、苏丹分离物、黎巴嫩分离物和塞浦路斯分离物聚类在一起。研究表明CCYV基因组序列比较保守,该病毒的分化可能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7.
为实现对田间土壤软腐病病原菌的定量检测,基于魔芋软腐病优势病原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的Fyu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C1/PCC2/PCC3,建立TaqMan荧光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并对魔芋根系土壤中软腐病病原菌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基于FyuA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好,仅能特异性检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当模拟带菌土壤中病原菌浓度低至1.88 CFU/g时也能检出,灵敏度高;发病魔芋根际土壤中软腐病病原菌检出率为100.00%,病原菌DNA浓度最高达到了7.52×10~7ng/μL,健康魔芋根际土壤中也存在病原菌,检出率为40.00%;不同种植模式中,林下魔芋土壤中软腐病病原菌数量较少;连作时间与病原菌数量、病情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连作时间越长,病原菌积累越多,魔芋病情指数也越高,魔芋连作4年土壤中病原菌DNA浓度最高达到4.03×10~4ng/μL;对魔芋土壤软腐病病原菌进行全年监测,病原菌数量随着月份增长逐渐上升,在8—10月达到峰值543.20 ng/μL后下降,病原菌数量与魔芋病情指数变化规律一致,但田间魔芋软腐病的发生相对滞后。表明建立的TaqMan荧光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用于田间魔芋软腐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948.
<正>柑橘褪绿矮缩病是一种新发生的危险性病害,自20世纪80年代在土耳其被发现以来,已成为该地区柑橘上最严重的病害(Loconsole et al.,2012)。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云南省也有发生(Guo et al.,2015;Zhou et al.,2017)。该病可危害大多数柑橘种类,仅甜橙有一定耐病性,在敏感品种上可引起植株叶片变形、扭曲、花叶、节间变短等症状,造成果实变小,  相似文献   
949.
四种除草剂在水稻上的消解及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四种水稻用除草剂(苄嘧磺隆、吡嘧磺隆、丙草胺、丁草胺)的消解及残留规律,建立了四种除草剂在土壤、糙米、稻壳中的分析检测方法:四种除草剂在各基质中三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均在70%-110%范围内,变异系数在1.5%-14.9%之间;基质标准曲线在0.01~1mg/kg的线性范围内,可决系数均在0.98以上,线性相关性良好,可满足检测要求。土壤检测结果显示按照推荐剂量和二倍推荐剂量施药10d后,四种除草剂的残留量均小于本方法定量限;四种除草剂最终残留量均小于糙米中最低残留限量,表明在水稻上按照推荐剂量使用这四种除草剂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50.
为促进中国和阿根廷的农药进出口贸易发展,本文分析了阿根廷农药进出口贸易情况,展望了阿根廷农药进出口贸易趋势,提出了促进中国和阿根廷农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有关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