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0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林业   184篇
农学   166篇
基础科学   121篇
  235篇
综合类   1129篇
农作物   156篇
水产渔业   95篇
畜牧兽医   639篇
园艺   216篇
植物保护   10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T4代的转基因番茄为材料,研究细胞壁蔗糖转化酶(CWIN)活性上调对番茄果实和种子发育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CWIN活性上调增加了单果鲜重,但单果种子数量、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下降,表明CWIN在促进番茄果实生长发育的同时,抑制了种子的生长发育。进一步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造成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有2个:(1)CWIN活性上调导致果实中储存的淀粉含量下降,同时己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显著上升,表明转基因果实利用过剩光合产物所积累的淀粉的能力增强,从而可以利用的糖分增加,但这些糖分主要被用于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己糖的积累,而不是用于种子生长发育。(2)CWIN活性上调还导致果实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推测这可能会导致果实的光合作用下降,从而造成种子生长发育得不到充足的糖分供应,因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总之,CWIN活性上调可抑制种子发育和促进果实发育,这将为进一步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2.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芦苇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外援褪黑素提高芦苇抗盐胁迫能力的生理机制,以芦苇幼苗为试验材料,探究叶片喷施外源褪黑素(0.01 mmol/L)对盐胁迫下(150 mmol/L NaCl)芦苇幼苗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渗透物质含量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了芦苇幼苗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对幼苗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喷施外源褪黑素通过增加芦苇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提高光合性能,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增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活性氧和MDA含量,缓解盐胁迫对芦苇幼苗的生长抑制。因此,叶面喷施褪黑素通过提高盐胁迫下芦苇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积累量,有效清除过量的活性氧,缓解氧化损伤,来增强幼苗的抗盐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993.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力量,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通过对15所重点农林高校编制发布的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统计,并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等进行了分析,了解到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维度提出有效解决对策。政府决策部门要立足区域并结合国家需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高校要多措并举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和质量,毕业生要不断增强就业主体意识以实现积极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不同生长期内根际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根际效应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作用,为北方大型灌区盐碱化农地土壤的植物改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当地土著耐盐牧草紫花苜蓿为试验植物,通过盆栽根袋模拟装置,采集分析不同生长期内(20、40和60 d)紫花苜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盐分和养分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随着紫花苜蓿的生长,其根际土壤的电导率、pH、Na+、K+、Mg2+、Cl-和CO32-含量逐渐降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Na+/K+和Cl-/SO42-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根际土壤中Cl-/SO42-相对于非根际土壤降低程度较明显.非根际土壤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根际土壤中总氮含量相对稳定,总磷含量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紫花苜蓿根际效应可降低河套灌区盐碱化土壤的pH、电导率和主要盐分离子浓度,提高磷的有效性,有助于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及有效肥力的增强,且其影响作用随紫花苜蓿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995.
The variation in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 has been widely documented at vari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However, an accurate method for examining the attribution of explanatory factors for change in SOCD is still lacking. This study aims to attribute and quantify the key climatic factors,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soil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SOCD change in the native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by comparing data between the 1960s and the 2010s. In 2007 and 2011, we resampled 142 soil profiles which were originally sampled during 1963–1964 in the native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SOCD was determined in A horizon(eluvial horizon) of the soil. We selected the explanatory factors based on a random forest method,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D change and each of the explanatory factors using a linear mixed model.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in SOCD varied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of Inner Mongolia, and SOCD was 18% lower in the 2010s than in the 1960s. The lower SOCD in the 2010s may primarily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ing in mean annual 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 which explained approximately 10% and 50% of the total variation and explainable variation in the change in SOCD, respectively. The sand content of the soil is also a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factor for the decrease in SOCD, which explained about 4% and 21% of the total variation and explainable variation in the change in SOCD,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collection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grazing frequency and duration may also help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s that govern the change in SOCD.  相似文献   
996.
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下潮土干团聚体有机氮组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托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施肥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1/2OM)、有机肥(OM)处理,对比研究27a连续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及其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中大于2 mm团聚体的比例,较CK提高了33%,较NPK增加了17%。施肥显著提高耕层团聚体中有机氮含量,以OM处理效果最明显,大于2 mm、2~0.25 mm、小于0.25 mm团聚体中酸解有机氮含量分别为776.4、837.7、625.3 mg·kg~(-1)。各团聚体中有机氮以酸解铵态氮为主,氨基糖态氮最少。长期单施化肥主要提高了大于2 mm团聚体中酸解铵态氮比例,施用有机肥提高了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及分配比例。长期施用有机肥使潮土结构明显改善,有利于耕层团聚体中全氮及有机氮各组分的积累,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非酸解有机氮主要赋存于2~0.25 mm团聚体中,而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在大于2 mm团聚体中分布较多,有效地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提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少山洪灾害对山区居民的人身财产损害,结合水利部门信息化建设要求和国家山洪灾害防治要求,阐述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建设目的及主要建立方法.临界雨量计算是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单站临界雨量法、区域临界雨量法及P-Ⅲ型频率分析法这3种常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流域模型法计算临界雨量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并利用流域模型法计算了山西省大同县部分沿河村落不同时段不同持水度条件下的临界雨量值,将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测数据介于土壤含水率较低和较高临界雨量值之间,说明该方法合理可行.以流域模型法为基础建立了大同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促进了大同地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98.
采用野外调查及采样测定的方法,选择 4个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典型灌木群落多样性和土壤理化特征以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驼绒藜群落、霸王群落、四合木群落、油蒿群落的均匀度指数(E)均大于白刺群落,且均与白刺群落差异显著;四合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R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D)变化规律一致,四合木群落>驼绒藜群落>霸王群落>油蒿群落>白刺群落。限制驼绒藜群落多样性的关键是土壤全钾、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限制霸王群落多样性的关键是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而限制四合木群落多样性的是土壤全盐量、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限制油蒿群落多样性的是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限制白刺群落多样性的是土壤全盐量、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丰富度指数(R)主要受土壤有效磷、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均匀度指数(E)、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D)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筛选出红薯叶粉最佳干燥方式,为丰富红薯叶产品种类、延长货架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喷雾干燥4种方式对红薯叶进行干燥并制粉,研究干燥方式对红薯叶粉物理特性、微观结构和成分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变异系数权重法对不同干燥方式得到的红薯叶粉进行综合评分。【结果】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红薯叶粉色差值较小,分别为3.98和3.86,均呈现较好的色泽;热风干燥红薯叶粉的堆积密度最大,为0.76g/mL;喷雾干燥红薯叶粉吸湿性最小,为10.05%;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红薯叶粉均具有较小的中位径。喷雾干燥红薯叶粉的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18.71及27.85mg/g,显著高于其他3种干燥方式下的红薯叶粉(P0.05);真空冷冻干燥红薯叶粉的总酚含量和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52.22和48.46mg/g。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喷雾干燥4种干燥方式下红薯叶粉综合评分分别为-0.684,-0.275,0.450和0.508,可知喷雾干燥红薯叶粉品质最好,其次为真空冷冻干燥红薯叶粉。【结论】红薯叶粉干燥建议选择喷雾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出苗期遇雨对不同播种方式棉花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黄河流域棉花一般采用播后覆盖地膜、齐苗后人工放苗的传统播种方式,但人工放苗费工费时;膜上播种可以减免放苗环节,在少雨的西北内陆棉区已经广泛应用,但能否应用于黄河流域棉区取决于出苗时遇雨是否会影响棉花出苗。研究明确降雨对不同播种方式棉花出苗及产量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棉区选择简便适用的播种方式,促进棉花轻简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2014-2015年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ium L.)品种K83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人工模拟降雨(0和10 mm)为主区,以露地直播(SWM)、播后覆膜(SBM)、膜上播种(SAM)和双膜覆盖(SDM)4种播种方式为裂区,在山东省临清市研究了降雨和播种方式对棉花出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降雨和播种方式对棉花出苗、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铃数和产量均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未遭雨时,膜上播种和双膜覆盖的出苗率、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铃数和产量与传统播后覆膜相当,露地直播则分别降低了13.6%、19.0%、13.3%、24.7%和27.7%;遭遇降雨时,膜上播种的出苗率、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铃数和产量分别降低了32.2%、43.1%、26.3%、25.8%和29.2%,露地直播分别降低了42.8%、55.8%、47.2%、35.0%和40.1%,而双膜覆盖的相关指标与传统播后覆膜相当或略好。【结论】出苗期遭遇降雨显著影响膜上播种棉花的出苗和生长,导致减产;双膜覆盖无论是否遭遇降雨都能达到播后覆膜的效果。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特别是播种期降雨概率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是保证一播全苗、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