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08篇 |
免费 | 684篇 |
国内免费 | 106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87篇 |
农学 | 659篇 |
基础科学 | 491篇 |
1147篇 | |
综合类 | 6045篇 |
农作物 | 1068篇 |
水产渔业 | 421篇 |
畜牧兽医 | 1587篇 |
园艺 | 847篇 |
植物保护 | 5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249篇 |
2022年 | 579篇 |
2021年 | 594篇 |
2020年 | 515篇 |
2019年 | 451篇 |
2018年 | 335篇 |
2017年 | 584篇 |
2016年 | 387篇 |
2015年 | 585篇 |
2014年 | 637篇 |
2013年 | 736篇 |
2012年 | 1062篇 |
2011年 | 1054篇 |
2010年 | 924篇 |
2009年 | 877篇 |
2008年 | 868篇 |
2007年 | 768篇 |
2006年 | 682篇 |
2005年 | 534篇 |
2004年 | 347篇 |
2003年 | 212篇 |
2002年 | 240篇 |
2001年 | 219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冬季种养结合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及有效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双季稻冬闲田种植绿肥与养鸡结合的新型种养制度为平台,通过冬季绿肥和鸡粪还田,减少水稻生育期化肥用量,探讨“冬季绿肥-双季稻”轮作种植制度和“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分别为冬闲(F)、冬季种植黑麦草(R)、冬季种植紫云英(M)、冬季种植黑麦草与养鸡结合(RC)以及冬季种植紫云英与养鸡结合(MC)。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的动态过程中,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低总体趋势表现为绿肥养鸡>绿肥>冬闲,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种养结合-双季稻”种养制度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3月24日达到最大值,RC、MC、R和M处理微生物量碳最大值分别为492.22,464.91,432.34和435.48 mg/kg;微生物量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18.20,101.03,70.13和85.46 mg/kg;可溶性有机氮的最大值分别为1001.47,926.21,832.80和870.75 mg/kg;可溶性有机碳在早稻苗期达到最大值,RC、MC、R和M最大值分别为278.95,266.40,246.13和249.84 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的高峰在早稻移栽初期、晚稻孕穗期和灌浆期,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早稻分蘖期、齐穗灌浆期和晚稻孕穗期,可溶性有机碳在稻田养鸡及成鸡出栏后较高。与冬闲田种植绿肥和休闲相比,冬闲稻田种植绿肥结合养鸡对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的贡献更大,并显著提高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氮,间接反映了种养制度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矿化速率和土壤的活性有机碳氮以及满足水稻生长期间自身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72.
73.
本试验旨在通过探究不同桑叶提取段及桑叶粗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筛选出一种较有效的桑叶提取方法。试验使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85%)和水(60~70℃)制得桑叶提取物,另外使用水煎煮的方法制得桑叶粗提物,分别记为A、B、C、D和E。选取108只5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桑叶提取物A、B、C、D和E(1 200 mg/kg),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小鼠,预试期3 d,正试期28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E组小鼠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提高(P<0.01);2) C、D和E组小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 <0.05),B、D和E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B和D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B和E组在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 相似文献
74.
禽流感病毒夹心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以禽流感病毒(AIV)湖北分离株(H9N2亚型)提纯物为免疫原,制备出鸡抗AIV和兔抗AIV抗体,经用琼脂扩散法测得效价分别为1:32和1:16。以纯化的鸡抗AIVIgG为包被抗体,兔抗AIVIgG为第二抗体,建立了检测AIV抗原的夹心ELISA法。结果表明,鸡抗AIVIgG的最佳包被浓度为1μg/mL,兔抗AIV IgG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μg/mL;对已知的阳性样品,用夹心ELISA法测得的病毒滴度比血球凝集滴度高16倍以上,且能检出其它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痘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等无交叉反应,说明本方法有很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对14个鸡场送检的、患有呼吸道疾病或有腹膜炎、眼炎、产蛋下降、怀疑为禽流感感染的病鸡进行了检测,结果有7个鸡场为阳性。本方法的建立为禽流感病鸡群的临床检验提供了一种方便、敏感、快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5.
76.
试验以新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材料,以海法作对照,通过设置不同的微喷灌水频率(1、3、5、7 d/次),研究白三叶各品系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在白三叶建植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频率的减小,海法,S82,S92,S96品系的叶面积逐渐减小;叶绿素含量先下降,再小幅度增加后趋于稳定;叶片相对含水量无明显差异;游离脯氨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S82和S96品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S92却出现相反趋势;丙二醛含量呈现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根据白三叶各项生理指标的数据综合分析认为,白三叶适宜的灌水时间为年5 d/次,4个品系的抗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82S92海法S96。 相似文献
77.
用EcoR Ⅰ酶切伪狂犬病病毒疫苗株Tk-/gE-/LacZ 基因组,与含有猪2型圆环病毒(PCV2)ORF2基因的重组转移载体pIEORF2共转染IBRS-2细胞.收集病变细胞,经空斑纯化和PCR鉴定,获得了新的重组病毒Tk-/gE-/ORF2 .用Southern blot杂交证明该重组病毒构建正确,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证日月该重组病毒可表达PCV2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Cap蛋白.重组病毒在IBRS-2细胞上连续传15代后,遗传稳定.该重组病毒在IBRS-2细胞上增殖滴度为10-7.1 TCID50/0.1mL,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滴度为10-4.8 TCID50/0.1mL,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滴度为10-6.8 TCID50/0.1mL.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讨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NIDRS)快速定量分析饲料添加剂L-赖氨酸硫酸盐中L-赖氨酸含量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L-赖氨酸硫酸盐添加剂76个,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样品中的L-赖氨酸含量进行化学赋值;用光栅型近红外光谱仪扫描L-赖氨酸硫酸盐样品,获取了不同物理状态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依据L-赖氨酸含量将样品分为定标集和验证集,运用适当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算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L-赖氨酸硫酸盐的近红外定标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全波长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烘干、60目粉碎后的样品结合CARS算法建立的定标模型最优,定标集校正决定系数(R2C)为0.954,校正集标准偏差(SEC)为0.510,交互验证标准偏差(SECV)为0.659;验证集预测决定系数(R2P)为0.952,预测标准偏差(SEP)为0.554,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3.83。由此可见,NIDRS定量分析L-赖氨酸硫酸盐具有一定可行性,对于丰富我国氨基酸盐及其他氨基酸制品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9.
坏死梭杆菌FN(A)p2001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鹿源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以3×108、3×107、3×106、3×105、3×104、3×103个/只等不同菌量,分别接种于6组小鼠,每组10只,逐日观察小鼠感染情况.结果表明,3×106、3×107、3×108个/只菌量感染组小鼠,在接种后3 d~8 d先后死亡,5 d后死亡小鼠的病理变化明显,并从死亡小鼠内脏及脓汁中均检到长丝状及小杆状等多形态典型的坏死梭杆菌;3×104个/只和3×105个/只菌量感染仅表现体重减轻,3×103个/只菌量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由此表明,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具有很强的感染毒力;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6个/只菌量;腹腔接种是适宜的感染途径.从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