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69篇
  免费   2081篇
  国内免费   4443篇
林业   4094篇
农学   5151篇
基础科学   2993篇
  6175篇
综合类   13452篇
农作物   2572篇
水产渔业   1835篇
畜牧兽医   5800篇
园艺   1566篇
植物保护   2655篇
  2024年   171篇
  2023年   528篇
  2022年   1228篇
  2021年   1623篇
  2020年   1508篇
  2019年   1471篇
  2018年   1117篇
  2017年   1552篇
  2016年   1316篇
  2015年   1787篇
  2014年   1750篇
  2013年   2208篇
  2012年   2720篇
  2011年   2686篇
  2010年   2718篇
  2009年   2496篇
  2008年   2333篇
  2007年   2313篇
  2006年   2088篇
  2005年   1728篇
  2004年   924篇
  2003年   979篇
  2002年   1126篇
  2001年   941篇
  2000年   898篇
  1999年   898篇
  1998年   675篇
  1997年   586篇
  1996年   575篇
  1995年   558篇
  1994年   512篇
  1993年   452篇
  1992年   415篇
  1991年   324篇
  1990年   266篇
  1989年   237篇
  1988年   181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4年   9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马恒  杨洪  郅军锐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13,39(3):122-127
为掌握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特点,对纵卷叶螟绒茧蜂在单作稻田和水稻-玉米邻作类型田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玉米模式中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在玉米的扬花期明显高于单作稻田,最高值为单作稻田模式的3.36倍,但是田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率并不高于单作稻田模式.在单作稻田未施药系统田,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显著高于施药系统田;并且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数量密切相关.不论在何种种植模式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雌性比一直处于低水平,在单作稻田下,雌性比为0.2~0.3,在水稻-玉米邻作田,其雌性比为0.25左右.  相似文献   
72.
森林对维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其服务功能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五台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1.47×108元,单位面积价值量为6.80元·m-2·a-1,其中供给功能价值为0.44×108元(占0.43%),支持功能价值为31.34×108元(占30.89%),调节功能价值为65.83×108元(占64.88%),文化服务功能价值为3.86×108元(占3.80%);从不同的服务功能类型来看,其价值量为:防风固沙维持营养物质循环涵养水源气候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休憩娱乐净化空气提供林产品控制侵蚀;不同森林类型价值量差异较大,灌丛最大,针阔混交林最小,从单位面积价值量来看,松杉类最大,灌丛最小;五台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该结果对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为探明土壤水对旱地作物产量形成的有效性,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农田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能够增加作物生长期间总蒸散量(ET),麦-豆和豆-麦两种轮作序列下春小麦田和豌豆田的总蒸散量均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加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土壤棵间蒸发量(E)均高于保护性耕作,春小麦田的土壤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S>T>NT>NTS,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E/ET)依次为53.8%,48.8%,37.2%,34.9%;豌豆田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TS>NTS>NT,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依次为44.1%,40.9%,35.1%,33.3%。蒸散量及腾发比与产量和WUE在其主要受影响的月份呈正相关关系,且产量与WUE随蒸散量与腾发比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4.
补奖标准的制定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文中结合2013年锡林郭勒盟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数据,从牧民视角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下禁牧及草畜平衡补奖标准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过低,补奖标准的制定要由生态环境的需求方(以政府为代表)与生态环境的供给方(牧户)共同决定,满足“补奖金额=牧民减少的那部分牲畜所能创造的纯收入”;另外,补奖标准的制定要服从牧民意愿,应具有地域性、动态性;最后,补奖资金的发放应该采取“先减后补”的滞后方式,即牧户当年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在下一年按照统计的实际减畜情况进行发放.  相似文献   
75.
油菜菌核病生防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脂肽化合物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采用平板拮抗筛选,分别从西藏日喀则地区和拉萨地区杂草根围土壤中筛选到2个对油菜菌核病菌有显著拮抗活性的芽孢杆菌菌株RJGP16和YBWC43。通过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鉴定菌株RJGP16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菌株YBWC4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离体叶片试验结果显示,菌株RJGP16和YBWC43对油菜菌核病菌防治效果分别为50.24%和100.00%。脂肽化合物种类分析显示,菌株RJGP16产生脂肽化合物表面活性素和芬枯草菌素,菌株YBWC43产生杆菌霉素D和芬枯草菌素。表明菌株RJGP16和YBWC43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与其产生的脂肽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76.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77.
广西玉米纹枯病菌培养性状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玉米主产区的8个县市秋玉米的纹枯病病株中分离出8个玉米纹枯病菌株,经生物性状的观察和菌丝融合群测定表明,它们都属于立枯丝核菌AGk-1-IA融合群;腐生定殖能力和致病力测定表明,菌株GX4、GX1的腐生定殖能力和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78.
辽宁省不同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智  朱赫  祁之秋  纪明山 《植物保护》2016,42(5):214-216
为明确辽宁省不同地区间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咯菌腈与其他杀菌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腐霉利、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辽宁省6个不同地区分离的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咯菌腈的平均EC50差异不显著,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咯菌腈对不同地区共117株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平均值为(0.007 3±0.004 5)μg/mL,且咯菌腈与腐霉利和多菌灵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药性。  相似文献   
79.
水稻白叶枯病菌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生物膜形成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不同培养和测试条件(塑料和玻璃表面、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地区来源的Xoo野生型菌株、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结果表明,在聚苯乙烯表面生长、用M210培养基在23 ℃下静止培养24 h是Xoo生物膜形成比较适宜的条件;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鞭毛相关基因fleQxoo、fliExoo和rbfCxoo以及H2O2降解调控基因oxyRxoo的缺失突变均影响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80.
杂交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稻区的3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有9个组合兼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仅抗其中1种飞虱的各占6个。采用经过改进的生存率及蜜露测定法,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证明:杂交稻多数组合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以耐害性为主,其中部分组合兼有一定程度的抗生性;而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多数组合表现以抗生性为主。对白背飞虱在某些地区推广杂交稻后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