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7篇
  33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泛克里格和回归克里格三种方法,结合由DEM获取的地形属性因子预测了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的残差较大,模型对总方差的解释仅18.6%,采用泛克里格方法后,预测残差降低,预测结果的极差范围变宽,低碳密度区的局部变异得以体现,模型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提高到53%.而回归克里格方法应用后预测残差和均方根预测误差进一步降低,模型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提高到65%,回归克里格方法也能更好地反映碳密度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局部变异.三种方法中回归克里格预测效果最好,泛克里格次之,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最差.  相似文献   
52.
再生水高效安全灌溉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再生水灌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再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可能带来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风险,不合理再生水灌溉引起的系统安全和环境污染风险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以实现系统稳定、环境持续和调控有效为目标,深入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研究是保证再生水高效安全灌溉的关键。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再生水灌溉对灌水器、灌溉系统、农田环境以及农产品等不同尺度介质的影响,阐释了再生水中的养分、盐分、微生物和典型污染物等的行为特征及相互作用机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再生水灌溉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微观机制与宏观特征、对环境影响的动力学过程、对养分吸收利用及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高效安全调控机制等关键理论和技术,为实现再生水的高效安全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强烈人为作用下城镇周围汞的空间变异及其积累迁移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梅  黄标  孙维侠  赵永存 《土壤学报》2011,48(3):506-515
研究土壤中汞(Hg)元素积累的空间变异和迁移转化规律对土壤利用、环境评价和污染修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选择经济发展迅速的苏南某地为研究区域,对土壤、水稻和大气降尘中的Hg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全汞平均含量达1 345μg kg-1,有效汞(HC l-Hg)平均含量51μg kg-1,水稻Hg平均含量20μg kg-1,大气Hg沉降量为5.13 g km-230 d-1。土壤和水稻高含量Hg主要积聚于城镇周边,随着与城镇距离的增加其含量逐渐减少。大气Hg沉降量在空间上变化不大。进入土壤中的Hg主要在土壤表层0~20 cm范围内富集,但直至60 cm深处依然存在积累现象,整个剖面土壤活性态汞和半活性态汞含量占全汞的比例变化不大。研究区土壤出现了明显Hg积累,导致水稻Hg吸收明显增加,不少样点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300μg kg-1)和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20μg kg-1),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较低的大气Hg沉降量和土壤积累的Hg已与土壤条件达到平衡的事实表明,目前Hg的积累已明显减少。今后应采取措施修复污染土壤或者通过改变作物种类来减少土壤Hg含量或抑制作物对Hg的吸收,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

Purpose  

Mercury (Hg)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in soil ecosystems has been altered on local, regional, and even global scal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risk has increasingly been a concern to the public and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相似文献   
55.
为研究水肥一体化对鲁中地区夏玉米生长的影响,进而探索水肥一体化下减氮的可行性,在田间条件下,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水肥一体化减氮施肥(W1N1)、水肥一体化施氮(W1N2)、常规水肥管理减氮(W2N1)、常规水肥管理施氮(W2N2)共5种水肥管理模式,研究水肥一体化下减氮对玉米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不施肥处理。同等施氮量下,水肥一体化能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W1N2显著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花后对氮素的吸收积累能力。与CK相比,W1N1的氮素转运量提高了120.51%,氮素转运率提高了72.78%。W1N1在保障玉米籽粒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说明水肥一体化减氮处理能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能够在稳产的前提下,实现氮肥的减量施用。  相似文献   
56.
以栅格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自然条件、结构状况、生态干扰和生态建设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RCGIS软件与综合指数法对平顶山市土地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平顶山市不同地区土地生态质量差异明显,其中鲁山县中西部土地生态质量最好,处于优等级;鲁山县东部、汝州市、宝丰县、叶县、舞钢市为良好等级;郏县除城关镇外为中等级;郏县城关镇、湛河区的北渡镇和曹镇乡、新华区土地生态质量一般;石龙区、湛河区白龟山水库管理区、卫东区土地生态质量最差。土壤污染程度和人口密度是土地生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林地与防护林面积比例、无污染高等级耕地面积比例、生态基础设施用地面积比例和植被生物量为土地生态质量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7.
李福后  王伟霞  吉苗  孙强 《北方园艺》2018,(13):152-156
以工厂化栽培菌株杏鲍菇Y1为试材,结合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方法,研究3种植物激素(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赤霉素)对杏鲍菇菌丝体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培养中加入赤霉素和萘乙酸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二氯苯氧乙酸(2,4-D)在低浓度下促进菌丝的生长,高浓度则抑制菌丝的生长。液体培养中50mg·L~(-1)赤霉素有利于多酚氧化酶和漆酶活性提高,而2,4-D和萘乙酸则抑制降解酶活性;赤霉素和2,4-D均有利于发酵液中菌丝球密度的积累。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外源植物激素能够增强酯酶同工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8.
论述了核心出版社的评价原则,建构可行的评价体系,运用AHP法对出版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为图书采访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59.
为探究嫁接对红色樱桃番茄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3个红色樱桃番茄品种实生苗和嫁接苗果实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T18013S含有57种挥发性物质,包括5种特有成分,其中庚醛为主要风味物质;CT18013J含有69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7种特有成分,其中乙酸丁酯和愈创木酚为主要风味物质。粉星S含有5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3种特有成分;粉星J含有60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1种特有成分,其中1-硝基-2-苯乙烷为主要风味物质。红星S含有57种挥发性物质,包括6种特有成分;红星J含有64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3种特有成分,其中庚醛、苯乙腈、1-硝基-2-苯乙烷、E,E-2,4-癸二烯醛为主要风味物质。综合比较3个红色樱桃番茄品种实生苗和嫁接苗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嫁接苗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数量均高于实生苗。与实生苗相比,嫁接提高了3个红色樱桃番茄品种果实中苯乙醇、E-2-庚烯醛、苯乙醛和正壬醛的含量。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番茄风味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研究了饲喂替代饲料后改喂自然猎物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对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Horn)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黑瓢虫成虫分别用不同替代饲料饲喂15、25、35 d后改喂烟粉虱,都能在1~4 d内恢复产卵。但小黑瓢虫成虫随着替代饲料饲喂天数的增加,产卵期缩短,产卵量降低。不同替代饲料分别饲喂小黑瓢虫成虫35 d后改喂烟粉虱,以饲喂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的小黑瓢虫产卵量最大(246.00粒)、产卵期最长(68.33 d),其次为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Linnaeus)蛹脱脂粉(203.33粒,61.00 d)和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老熟幼虫脱脂粉(128.33粒,57.0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