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2篇
  免费   717篇
  国内免费   1165篇
林业   1165篇
农学   1274篇
基础科学   600篇
  1345篇
综合类   4942篇
农作物   805篇
水产渔业   568篇
畜牧兽医   1836篇
园艺   723篇
植物保护   716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529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496篇
  2019年   492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504篇
  2016年   380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574篇
  2013年   716篇
  2012年   924篇
  2011年   946篇
  2010年   863篇
  2009年   744篇
  2008年   806篇
  2007年   762篇
  2006年   672篇
  2005年   579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抗附红细胞体有效药物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PCR检测附红细胞体呈现阳性,且镜检染虫率达909/5以上的猪血样为研究对象,选择几种附红细胞体敏感的药物(血虫净,附红净,庆大霉素,博士914,土霉素,三毒清,红弓链914,附红120,红弓链克,乌金土霉素)和对支原体敏感的恩诺沙星,对立克次氏体敏感的红霉素,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体外药效试验。附红净对附红细胞体的作用效果最明显,而庆大霉素对附红细胞体基本无效,其他药物对附红细胞体也有一定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52.
以SPF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为种源,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屏障设施饲养清洁级实验小鼠和大鼠。经过两年饲养繁育的结果表明:动物微生物学质量符合清洁级动物国家标准,质量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3.
通过采集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6、18、24年)高山柳林下3种优势植被藏沙蒿、裂叶独活和镰荚棘豆,分别测定分析3种植被叶片、根部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林下植被C含量整体下降;叶N含量呈上升趋势,根N含量随年限增长而下降;除藏沙蒿外,林下植被P含量变化不显著;C∶N变化范围为1.92~12.86;C∶P为29.18~196.88;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N∶P间虽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主要受到P限制,表明该区域植被生长主要受P限制,应注意P养分的适当补充。  相似文献   
54.
以紫花苜蓿幼苗为材料,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介质人工模拟干旱条件,外源喷施NO供体硝普钠(SNP)、钙信号试剂CaCl2、NO抑制剂亚甲基蓝(MB)和Ca2+通道阻断剂LaCl3,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特征、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图谱进行研究,探讨了渗透胁迫下NO介导的Ca2+信号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作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条件下,施加SNP、CaCl2均能够有效缓解叶片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及总叶绿素含量降低,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气孔限制值(Ls),而对胞间CO2浓度(Ci)没有缓解作用。SNP、CaCl2及SNP+CaCl2处理提高了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其中共处理时效果最为显著,第4天 SOD、POD、CAT活性较PEG处理升高了39.29%、30.41%和56.24%,脯氨酸含量增加了45.59%,MDA含量降低了45.59%。POD同工酶图谱在第4天时酶谱带数最多,POD活性最强,且SNP+CaCl2共处理下出现新酶带。而添加外源NO的同时添加Ca2+通道阻断剂LaCl3,紫花苜蓿幼苗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均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添加Ca2+信号的同时施加NO抑制剂MB也具有相同的作用,说明Ca2+信号参与NO信号转导过程并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渗透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生理应答响应。  相似文献   
55.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56.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57.
58.
陈堞  林凯程  林沁  陈霞  陈鑫珠 《草地学报》2020,28(2):565-570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Hubb.)中耐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对大米草青贮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大米草青贮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试验采用传统培养法筛选出耐盐浓度为10%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法综合鉴定筛选的菌株,并将其添加到大米草原料中进行青贮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42株乳酸菌菌株,耐盐溶度最高为10%的4株乳酸菌均为同型发酵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命名为C1、C2、C3和C4。4株乳酸菌均能提高大米草的青贮发酵品质,其中C4显著提高青贮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含量(P<0.05),显著降低青贮料的氨态氮含量(P<0.05);另外,C4处理组的干物质含量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菌株处理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和丁酸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3个菌株处理组,青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9.
旨在揭示大肠埃希菌内毒素(ET)对大鼠小肠黏膜的结构、绒毛长度、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并探讨多价阳离子A(CA)对上述指标的保护效应。选用72只140g~150g 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ET组和CA保护组,经相应处理后分别在3、4、8、12h采集十二指肠、空肠组织作为检测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ET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长度在3、4、8、12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CA保护组(P0.01),ET组十二指肠、空肠IEL数量在3、4、8、12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A保护组十二指肠和空肠IEL数量在4、8、12h均显著高于ET组(P0.01)。结果显示,ET在不同程度上能够破坏小肠黏膜的正常组织结构,降低小肠绒毛长度,减少IEL的数量,从而影响小肠正常的吸收和免疫功能,而CA则能明显降低ET所导致的毒性作用,发挥其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60.
叶面喷施吲哚乙酸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敏感)和苏油4号(耐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吲哚乙酸(IAA)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蕾薹期渍水持续10d,渍水结束后,叶面喷施浓度为0.1mmol/L的IAA,随后的0~15d调查油菜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渍水后生物量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升高;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上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渍水结束后喷施IAA,对敏感的秦优7号缓解效应更明显;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升高,5d后显著恢复生长;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降低,降低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减少蔗糖的分解;尤其是喷施15d后IAA对渍水胁迫的缓解作用最明显,苏油4号根干重显著增加,而秦优7号的根干重和茎干重均显著增加。叶面喷施IAA有效缓解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产量的降低,但对抗氧化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