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5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504篇
林业   304篇
农学   201篇
基础科学   260篇
  512篇
综合类   2364篇
农作物   320篇
水产渔业   190篇
畜牧兽医   939篇
园艺   346篇
植物保护   16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457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了探寻氮限制条件下作物光能截获特征的变化规律,为黄淮海平原一年两熟农作制中夏播作物配置策略调整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在河南省获嘉县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常规施氮和不施氮2种施氮水平,副区为玉米、大豆、花生3种不同夏播作物,分析限氮处理条件下3种作物的光能截获和干物质量相关性状的关系.在作物生育期中共选取5个时间点,测量叶...  相似文献   
112.
盐胁迫下大豆耐盐性与籽粒化学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研究了不同耐盐类型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现和耐盐性与籽粒化学品质的关系。在14-15ds/m低盐浓度下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降低,18-20ds/m高盐浓度下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提高,脂肪含量极显著降低,高盐浓度对蛋白质的胁迫效应和方向与低浓度相反。在低盐浓度下棕榈酸,亚油酸降低,油酸,硬脂酸,亚麻酸相对含量对IUFA(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提高。高盐浓度下油酸提高,其它脂肪酸降低,耐盐品种的油酸,亚油酸变化方向与敏感品种相反。相同盐浓度对不同耐盐类型品种作用效应不同,耐盐 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及IUFA高于盐敏感品种,品质优于敏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大豆蛋白质,亚麻酸,亚油酸与IUFA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及油酸与IUFA极显著负相关。同一性状在不同盐浓度下相关方向有异同。  相似文献   
113.
芸芥自交亲和系与自交不亲和系 sOD、POD和CAT酶活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芸芥( Eruca sativaMill)自交亲和系( SC)与自交不亲和系( SI)柱头SOD、POD和CAT三种酶活性进行 了测定。自交亲和系和自交不亲和系在授粉后都能引起SOD、POD和CAT三种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比较SC和 SI的酶活性发现,在未授粉时二者SOD酶活性差异显著,而POD和CAT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差异;异花授粉后SC 和SI的三种酶活性表现了相似的趋势,在各个时间段上无差异;自花授粉后自交亲和系的酶活性显著高于自交不 亲和系的酶活性。结果表明, SOD、POD和CAT三种酶活性的变化与自交亲和系所具有的自交亲和基因的调控有 关。  相似文献   
114.
为研究浙西地区不同播期对鲜食春大豆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以鲜食春大豆品种衢春豆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月16日、3月23日、3月30日、4月6日、4月13日、4月20日和4月27日共7个播期处理,比较不同播期下鲜食大豆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棉子糖、蔗糖和水苏糖等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营养生长时间缩短,生殖生长时期逐渐变长,且各处理差异显著;大豆农艺性状中单株荚重、单粒荚数、主茎节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百粒鲜重、每荚粒数和百荚鲜重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而底荚高度逐渐增高,秕荚数逐渐增多;大豆可溶性糖除棉子糖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可溶性总糖、蔗糖、水苏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变化趋势,4月6日播期下的大豆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水苏糖含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07.60,42.20和34.67 mg·g-1,且这3种可溶性糖含量和百荚鲜重、单株荚数、百粒鲜重和每荚粒数4个荚相关性状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产量综合分析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浙西地区春季大豆种植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15.
大豆品种鼓粒期田间抗旱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鼓粒期缺水是制约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鼓粒期对大豆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可为大豆抗旱育种和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依据。选取不同地区育成的代表性品种(品系)46份,在鼓粒期田间干旱与灌水条件下,分析其产量、产量性状、生育期与形态性状、籽粒品质性状等指标,并且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干旱区46份材料平均产量1 759.6 kg/hm²,灌水对照区平均产量2 223.1 kg/hm²,46个品种平均耗水系数1.079 t/kg。干旱对三粒荚影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物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影响极显著。干旱区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水区,比对照区提高幅度4.47 %;平均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灌水区,比正常灌水区降低幅度4.19 %。干旱条件下品种百粒重下降,生育期提早均属于品种抗旱性的适应反映,与抗旱性无关。适于呼伦贝尔的品种推荐为北豆14、黑河50、黑河43、华疆3、登科1号、蒙豆15、北豆37、黑河36、北豆38等。  相似文献   
116.
为了解旱作区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通过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双免耕覆盖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以及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与传统耕作(对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1.2%、20.5%、31.7%,胞间CO2浓度降低12.68%,蒸腾速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分别平均提高13.1%、16%和30.7%。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根长密度在行内平均较对照分别提高47.13%和14.43%,在行间平均分别提高38.18%和 33.61%;两个时期的根干重密度在行内平均分别增加21.44%和14.42%,在行间平均分别提高19.96%和 12.56%。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产量为4 872.0 kg·hm-2,较对照增产18.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双免耕覆盖可促进旱作冬小麦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其高产。  相似文献   
117.
亏缺灌溉对大豆根系生长和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方法以新大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土壤水分处理(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70%、60%、50%)对春大豆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亏缺加重,根干重、根系吸收表面积、根伤流、根活力均呈现显著降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80%>70%>60%>50%;7月20日前后亏缺灌溉降低大豆根...  相似文献   
118.
镉胁迫对不同水稻基因型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6,他引:61  
 以籽粒镉积累水平不同的两种品种(丙97252,低积累型;秀水63,高积累型)为材料,研究了镉胁迫对水稻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采用水培试验,镉处理设0.0、0.1、1.0和5.0 μmol/L 4个水平。结果表明,镉胁迫抑制植株生长和叶绿素合成,改变植株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抗氧化酶活性上,根和地上部对镉胁迫的反应存在着差异。总体上,SOD、CAT和POD活性随镉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而MDA含量则表现相反。根和地上部MDA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镉浓度提高而增加,且增加幅度秀水63明显大于丙97252。与对照相比,生长在5.0 μmol/L Cd处理下的植株, SOD活性在孕穗期下降46%~52%,在分蘖期仅下降13%~19%。高浓度镉胁迫下,两品种在MDA含量的增加幅度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幅度上表现不同,显示出它们对镉的耐性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19.
为了给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藁城8901和弱筋小麦品种山农1391为材料,设置不同氮素水平,研究了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颗粒粒径分布特征及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小麦籽粒GMP颗粒粒径范围为0.375~200 μm.GMP颗粒体积分布总体上呈双峰曲线变化,<12 μm的GMP颗粒体积百分比为11.2%~45%,>12 μm的GMP颗粒体积百分比为55.0%~88.8%.与弱筋小麦山农1391相比,强筋小麦藁城8901有较高比例的>12 μm颗粒.GMP颗粒数目分布表现为单峰分布,<4 μm和<12 μm的颗粒数目百分比分别为97.5%~98.0%和99.9%,表明小麦GMP颗粒中绝大多数为<4 μm的小颗粒.在施氮0~240 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2 μm颗粒体积百分比显著降低,12~90 μm、>90 μm颗粒体积百分比增加,说明适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GMP大、中颗粒比例.过量氮素不利于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0.
根际pH值对杂交稻幼苗光能转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模拟土壤pH值对杂交稻两优培九幼苗叶片光合速率、类囊体膜的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室温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以及多肽组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土壤pH值小于5.0或大于7.0时,叶片光合速率、PSⅠ和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以及类囊体膜室温荧光发射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尤以pH 4.0试验组的降低幅度最为显著;pH 4.0与pH 8.0两个试验组使类囊体膜的室温吸收光谱峰值得到增强,但未使多肽组分发生明显改变。研究证明,与酸性环境相比,水稻幼苗对碱性环境的耐受能力更强,其生长的最适土壤pH值为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