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1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林业   213篇
农学   308篇
基础科学   252篇
  346篇
综合类   704篇
农作物   122篇
水产渔业   126篇
畜牧兽医   338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17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71.
福建省森林景观类型及地理分布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建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生物多样性繁多 ,森林景观类型丰富。本文根据森林景观类型等级系统 ,将福建省森林景观划分为 10个森林景观组和 4 0多个森林景观型 ,概述了各类森林景观的不同特征及其地理分布状况 ,为全省森林旅游区划及合理改造和配置森林景观类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本文作者介绍了构造柱的设置、施工程序等 ,并且对其施工质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项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3.
王军  韦爱梅  孙思 《林业科学》2007,43(7):51-54
通过接种青枯菌与非病原的大肠杆菌,对2个桉树无性系和1种非寄主树木的根表吸附菌量及根内含菌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枯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多于对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多于对抗病寄主但少于对非寄主根部的侵入量;病原菌较非病原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大,但二者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则依据根部伤口的有无而互有高低.青枯菌接种24 h内,感病寄主根表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呈上升趋势,在抗病寄主及非寄主根表的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却呈下降趋势.从统计学上看,青枯菌对寄主根部的吸附和侵入都显示出了一定的选择性,但由于病原细菌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部,非病原细菌也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桉树根部,因此这种选择性的生物学意义不大,青枯菌对桉树根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识别行为.  相似文献   
74.
[目的]紫薇具有红色、紫色和白色等显著不同的花色以及形态、大小和颜色明显不同的2种雄蕊,使其成为花色多态型和异型雄蕊研究的良好材料.对紫薇花部综合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系统研究,探究紫薇不同花色植株的繁殖策略以及2种雄蕊在传粉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通过野外定点观测,采用传粉昆虫调查、人工授粉以及人工控制套袋试验等方法对紫薇3种花色植株的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传粉式样以及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进行检测.[结果]1)3种花色植株的花期和单花开放进程基本相同(单花花期为4~5天).2)3种花色植株的花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3)3种花色植株的短雄蕊数表现为白色花植株>紫色花植株>红色花植株,花色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色花植株的单花花粉量和P/O值显著低于其他2种花色植株(P<0.05).4)3种花色植株的花粉活性和柱头可授性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花粉寿命与柱头可授期有部分重叠,长雄蕊花粉活性最高时期早于柱头最佳可授期,短雄蕊的与柱头最佳可授期同步;白色和紫色花植株的柱头最佳可授期比红色花植株的长(约2h).5)2种雄蕊在形态、颜色、花粉量、人工控制试验条件下的结实率和结籽数以及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2种雄蕊在传粉过程中存在功能分化,即黄色短雄蕊主要起招引昆虫作用,暗黄色长雄蕊主要起传粉作用;但2种雄蕊在花粉活性、花粉组织化学成分以及人工控制授粉后的结实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二者在生理上尚未分化;去除雄蕊试验表明,雄蕊的排列方式是影响2种雄蕊功能分化程度的重要因素.6)P/O值、套袋试验以及传粉昆虫观察结果表明,紫薇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主动自交和自交不亲和现象,其交配方式是以异交为主、自交亲和的兼性异交繁育系统.7)传粉昆虫对红色花植株有明显偏好,访问该花色植株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花色植株(P<0.01);人工授粉后,白色和紫色花植株的结实率显著提高.[结论]在自然条件下,紫薇的白色和紫色花植株存在一定的花粉限制.此时,增加对雄性功能的投入、延长柱头最佳可授期是其维持繁殖成效的适应策略;在传粉过程中,2种雄蕊既有分工,又有协作.2种雄蕊花药开裂时间不同步,花粉活力维持时间也不同,花粉的这种装配机制是紫薇提高花粉输出效率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75.
为了优选锥栗中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固比为试验因素,以锥栗总黄酮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对锥栗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锥栗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0%乙醇,超声提取20min,固液比为24,提取温度为50℃。按此工艺提取,总黄酮的提取率为0.0685%;且此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76.
A series of pyrazolo[5,1-d][1,2,3,5]tetrazin-4(3H)on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for their herbicidal activities where some of these compounds provided >80% control of Brassica campestris at 10 microg/mL.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these compounds using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electronic, Verloop, or hydrophobic) as independent parameters and herbicidal activity as a dependent parameter, where herbicidal activity correlated best (r > 0.8) with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in this set of molecules. The herbicidal activity against B. campestris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molar refractivity (MR) for R1, Taft (Eso) for R2 or R6, Verloop (Lm) for R3 or R5, and electronic parameters (Hammett's constants) for R4. The optimal MR for herbicidal activity is 0.95. The herbicidal activity against Echinochloa crus-galli was mainly related with the substituents' hydrophobic parameter. The optimal pi parameters for R1 and R4 for herbicidal activity are 0.72 and 0.68,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these compounds showed greater herbicidal activity toward B. campestris than E. crus-galli.  相似文献   
77.
ABSTRACT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s of flumorph (a novel fungicide)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alterations of hyphal morphology, cell wall deposition patterns, F-actin organization, and other organelles in Phytophthora melonis. Calcofluor white staining suggested that flumorph did not inhibit the synthesis of cell wall materials, but disturbed the polar deposition of newly synthesized cell wall materials during cystospore germination and hyphal growth. After exposure to flumorph, zoospores were able to switch into cystospores accompani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cell wall, whereas cystospores failed to induce the isotropic-polar switch and did not produce germ tubes but continued the isotropic growth phase. In flumorph-treated hyphae,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change was the development of periodic swelling ("beaded" morphology) and the disruption of tip growth. Newly synthesized cell wall materials were deposited uniformly throughout the diffuse expanded region of hyphae, in contrast to their normal polarized patterns of deposition. These alterations were the result of F-actin disruption, identified with the fluorescein isothiocynate (FITC)-phalloidin staining. The disruption of F-actin also was accompanied by disorganized organelles: each swelling of subapical hyphae was associated with a nucleus. Vesicles did not undergo polarized secretion to the apical hyphae, but diffused around nuclei for the subapical growth; thus, the cell wall was thickened with periodic expansion along the hyphae. Upon removing flumorph, normal tip growth and organized F-actin were observed again. These data, as well as data published earlier, suggest that flumorph may be involved in the impairment of cell polar growth throug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isrupting the organization of F-actin. The primary site of action by flumorph in the disruption of the F-actin organization is und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主基因 + 多基因遗传分析及 QTL 定位,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 的遗传机理,选育优质甜玉米品种。【方法】选用果皮厚度差异显著的甜玉米自交系 T15 与 T77 配制杂交组合 T77×T15。以该组合的 F2 群体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方法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合 F2 群 体各单株的果皮厚度及 SSR 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进行 QTL 定位。【结果】甜 玉米果皮厚度的最适模型为 A-1,即受 1 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和部分显性的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 69.10%。 在第 5、8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出 3 个与果皮厚度相关的 QTL,其中第 5 染色体 bin5.04 区域检测到 2 个 QTL, 分别位于标记区间 bnlg150~bnlg653 和 bnlg653~bnlg1208,加性效应值分别为 -2.39 和 -3.01;位于第 8 染色体 的 QTL 在 bin8.03~bin8.04 区域,标记区间为 umc1741~bnlg2046,加性效应值为 -3.06,表型贡献率为 22.02%。 【结论】甜玉米果皮厚度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在育种实践中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遗传改良选择。试验检测到的 QTL 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79.
[目的]桃溪蜜柚果实品质好,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不同大小果实的品质存在差异,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大小桃溪蜜柚果实的品质特性和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桃溪蜜柚的高品质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树势基本一致的5年生枳砧桃溪蜜柚为材料,果实成熟后采收,根据桃溪蜜柚单果质量,分为<600 g,600~700 g,700~900 g,900~1100 g,>1100 g 5个等级,通过测定桃溪蜜柚果实的外观品质、物理特性和风味品质,对不同等级的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等权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加权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大小的桃溪蜜柚果实品质存在差异,随着单果质量增大,果实的横径、纵径、种子数和可食率增大,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则下降.果实果形指数、果皮厚度、囊瓣数、出汁率,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在不同大小果实中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桃溪蜜柚果实大小与果实的横径、纵径、种子数和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81、0.981、0.978和0.976,与果实的可溶性固性物呈显著负相关水平(P<0.05),相关性系数为0.945.3种综合评价方法中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权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可作为不同果实大小桃溪蜜柚品质综合评价方法.果实单果质量700~900 g的综合品质最佳,其次是单果质量>1100 g,然后是单果质量900~1100 g,单果质量600~700 g、单果质量<600 g.[结论]果实大小对桃溪蜜柚果实的外观品质、物理特性和风味品质均有影响,其中大果的横径、纵径、单果质量和可食率优于中小果,而中小果的风味品质优于大果,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果的综合品质最佳,其次是大果和小果.该研究结果可为桃溪蜜柚果实分级标准修订和花果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桃溪蜜柚果品商品率和果品品质,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0.
  目的  为提高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的利用率,探索不同处理方式对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加快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恢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使其保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  方法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剩余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粉碎、尿素、EM菌和木醋液4种处理方法,进行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剩余物进行25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方式随时间变化对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结果  分解率最高的9号处理(0.3 ~ 0.5 cm的颗粒直径,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1 0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0的木醋液)是分解率最低的22号处理(大于1.0 cm的颗粒直径,3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0的EM菌,稀释倍数为1 000的木醋液)的2.04倍。4个因素对剩余物分解最有利的水平分别是:0.3 ~ 0.5 cm的颗粒直径,3 ~ 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5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600 ~ 800倍的木醋液。从最优9号处理组合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的水平不一定都在最有利的水平之内,推测其中可能存在综合效应的影响,但还需进行试验证明。  结论  通过研究使用不同处理方式处理抚育剩余物,得出颗粒直径对剩余物分解率的影响最大,而4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分解率的影响普遍大于单一的尿素溶液、EM菌和木醋液的处理。为加速人工林抚育剩余物分解,以保持林分较高的生产力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