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5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林业   486篇
农学   629篇
基础科学   378篇
  833篇
综合类   2542篇
农作物   398篇
水产渔业   188篇
畜牧兽医   1080篇
园艺   464篇
植物保护   334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94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306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526篇
  2010年   482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量,为玉米安全生产、储藏加工以及检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玉米乳熟期及完熟期,采集黄淮海夏玉米区4个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90个市/县的玉米果穗,每个市/县采集表面未发生病症且果穗饱满的玉米穗4个,共采集720个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籽粒外部及内部带菌量及带菌种类的检测,外部检测采用洗涤检测法,通过统计菌落总数与稀释倍数,计算籽粒表面的孢子负荷量及分离到的各菌属的分离比例;内部检测采用PDA平板法,对籽粒外部检测过的10个籽粒消毒后置于PDA平板上进行培养,统计每个籽粒带菌情况,计算籽粒带菌率及各菌属的分离频率。并且对籽粒内部分离频率较大的菌群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供试样本带菌量较大,乳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0—1 886个/粒,均值为439个/粒,籽粒带菌率在0—65.0%,均值为23.6%;完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18—2 658个/粒,均值为942个/粒,籽粒带菌率在10.0%—100.0%,均值为59.6%。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但部分地区乳熟期带菌量仍较大。不同地区玉米籽粒带菌量存在差异,河南省的玉米籽粒带菌量较大,安徽省带菌量最少,河北省与山东省居中且差异不明显。玉米籽粒内部以及外部均携带的真菌类群有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根霉菌(Rhizopus spp.)、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pp.)、毛霉菌(Mucor spp.)。乳熟期籽粒外部和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59.1%和36.1%,说明玉米在乳熟期时即有大量镰孢菌侵入;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8.9%与0.7%,籽粒内部的分离频率分别为6.0%与1.9%,说明乳熟期青霉菌与曲霉菌也已经开始侵染玉米果穗。完熟期籽粒外部与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71.9%和58.5%,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17.0%和0.9%,籽粒内部分离频率分别为9.3%和2.6%,说明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为本研究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携带的主要真菌。形态与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镰孢菌属中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为29.7%,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的分离频率为25.9%,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分离频率为1.3%,表明轮枝镰孢为优势菌;青霉菌主要分离到绳状青霉(P.funiculosum)和草酸青霉(P.oxalicum),分离频率分别为5.0%和3.6%;曲霉菌主要为黄曲霉(A.flavus)和黑曲霉(A.niger),分离频率分别为1.4%和1.2%。【结论】表面无症状的玉米籽粒在乳熟期及完熟期均携带大量病原菌,且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镰孢菌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分离频率最大,轮枝镰孢为当地玉米籽粒携带的优势真菌。  相似文献   
992.
小麦水浸提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小麦Triticum sestivum对入侵植物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的化感作用机制,采用培养皿生物测定法,依据萌发率、苗高、根长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了小麦茎叶和根系水浸提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茎叶和根系水浸提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幼苗苗高和根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小麦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节节麦幼苗生长表现出质量浓度效应的化感胁迫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节节麦幼苗相对电导率不断增加,叶绿素质量分数逐渐下降,当浸提液质量浓度达100 g·L-1时,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 < 0.05)。此外,SOD活性、脯氨酸质量分数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呈逐渐增加变化,其中,前期(0~5 g·L-1)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较对照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可能与节节麦自身调节有关,之后增加迅速,且较对照增加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 < 0.05),表明节节麦幼苗生长受到小麦水浸提液化感胁迫作用的加剧。综合化感效应值显示,浸提液质量浓度为25~100 g·L-1时,小麦对节节麦幼苗化感抑制作用强弱为茎叶≥根系。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水培方式种植蕹菜,研究以尿素态氮作唯一氮源条件下,不同浓度镍对蕹菜生长、脲酶活力和某些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镍对蕹菜生长、脲酶活力和氨基酸合成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镍产生毒害作用。施镍20μg/L处理的蕹菜鲜重最高、比对照高12.1%,但镍浓度高于320μg/L时蕹菜鲜重下降,施镍1 280μg/L处理的蕹菜表现出受害症状;适量的镍(20~80μg/L)可显著提高蕹菜叶片的脲酶活力,最高幅度达13.6%,脲酶含量也显著提高,最大增幅19.0%,但过量镍(大于640μg/L)会抑制脲酶活力。研究足量镍(60μg/L)影响蕹菜脲酶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镍可能先是提高脲酶比活力,然后参与脲酶合成而提高脲酶含量,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脲酶活力。叶片中总氨基酸含量在镍0~40μg/L范围内随镍浓度提高而升高,最高升幅44.7%,镍大于10μg/L时效果极显著,之后保持稳定水平;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在过高浓度镍处理(大于640μg/L)时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994.
穆淑琴  李驰  闫峻  李宁  刘通  王文杰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0):1422-1428
旨在研究季节性短期冷刺激对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因子水平以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60头体质量为(116±5)kg的育肥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头。试验期间大幅降温,对猪群造成冷刺激。试验第9、13和25天每头猪前腔静脉采集血液,测定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冷刺激导致育肥猪血清中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葡萄糖、生长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含量显著升高;冷刺激导致育肥猪血清中IgA、IgG、IgM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著降低,一氧化氮含量显著升高,并造成育肥猪免疫力下降;冷刺激导致育肥猪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降低,皮质醇含量升高,并造成育肥猪抗氧化能力降低。表明季节性短期冷刺激能通过改变育肥猪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导致猪只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95.
高校专家学者文库建设是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专家学者文库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和信息来源,介绍了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最后对文库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96.
转C_4基因水稻籽粒产量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C_4基因导入C_3水稻后对其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日本水稻品种‘Kitaake’(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及其转玉米PEPC、PPDK、ME基因水稻为材料,测定C_4光合酶活性、光合速率、产量以及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转C_4基因水稻的4种光合酶活性显著增加,PEPC基因的导入使光合效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各转基因株系籽粒中水分、灰分和淀粉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而含有PEPC基因株系的蛋白质和脂肪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降低。可见,PEPC基因的导入加强了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从而使转基因水稻千粒质量和单株穗数显著提高,这可能是转基因水稻光合生产力提高的生理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索茉莉酸(JA)对辣椒素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该研究利用100μmol/L的JA处理朝天椒果实0、4、12、24和48h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辣椒素合成途径基因mRNA表达变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处理0、1、3、6、10和15 d后果实辣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JA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朝天椒中pal、C4h、Comt、4Cl、Hct、Pamt、Bcat、FatA和pun1基因的mRNA表达,进而促进辣椒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了解不同规模牛场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分型,为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来自不同规模牛场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25株,采用K-B法检测其对9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应用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对菌株进行DNA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分离到25株产气荚膜梭菌;在耐药检测的9种药物中,耐药率超过50%的有4种,其中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92%),其次是对青霉素(84%),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最低(4%),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在12%~52%之间;ERIC-PCR谱型表现为9个基因型(Ⅰ~Ⅸ),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不同的克隆株,且有2个克隆株的相似度为100%。[结论 ]奶牛场的产气荚膜梭菌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分子多样性复杂;产气荚膜梭菌来源广泛,不同地区、环境和条件下,同一种病原菌的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存在多个基因型。  相似文献   
999.
研究氧化钕经鼻滴注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进一步考察氧化钕的神经毒性是否存在剂量和尺寸效应。选取健康的ICR雌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纳米(L-nm)氧化钕组(1μg/mL)、高剂量纳米(H-nm)氧化钕组(40μg/mL)和低剂量微米(L-μm)氧化钕组(1μg/mL)。经鼻染毒,共10d,隔天1次;染毒第2次之后进行水迷宫试验,定位航行试验7d,1d一个单元,同时在第7天进行空间探索试验;取血,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取脑置于100g/L甲醛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剂量效应显示,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钕对小鼠经鼻滴注,高纳米组与低纳米组相比,目标象限游程占总游程百分比较高(P0.05),但在此尺寸条件下剂量效应不明显。尺寸效应显示,相同浓度纳米氧化钕对小鼠经鼻滴注,L-μm组海马颗粒细胞排列稀疏,细胞脱落;L-nm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可见部分细胞核固缩在此试验浓度条件下尺寸效应不明显。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查试验显示,氧化钕经鼻滴注会对小鼠肝功能、肾功能产生一定的损伤。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钕经鼻滴注,对小鼠有轻微的刺激学习记忆的作用,但剂量效应不明显。低微米氧化钕对小鼠神经系统有轻微的损伤,但与低纳米氧化钕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尺寸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蛹、雌蜂、雄蜂以及不同日龄的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明确红颈常室茧蜂蛹、成虫和滞育蛹耐寒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显著低于成虫、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显著低于非滞育蛹;相同温度下,雄蜂和雌蜂之间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差异不显著;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着滞育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在滞育150d时,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3.36±0.60)℃与(-22.92±0.65)℃。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推测此蜂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区,并对其大规模繁殖和滞育蛹的保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