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31篇
  免费   19591篇
  国内免费   31916篇
林业   11145篇
农学   8873篇
基础科学   10291篇
  37610篇
综合类   52283篇
农作物   9327篇
水产渔业   7673篇
畜牧兽医   15131篇
园艺   6184篇
植物保护   8121篇
  2024年   1338篇
  2023年   2072篇
  2022年   3626篇
  2021年   3496篇
  2020年   4822篇
  2019年   7890篇
  2018年   7017篇
  2017年   8726篇
  2016年   8657篇
  2015年   9619篇
  2014年   8852篇
  2013年   9688篇
  2012年   10668篇
  2011年   9797篇
  2010年   8607篇
  2009年   7714篇
  2008年   6646篇
  2007年   6480篇
  2006年   5591篇
  2005年   4611篇
  2004年   3951篇
  2003年   3104篇
  2002年   2851篇
  2001年   2499篇
  2000年   2127篇
  1999年   1598篇
  1998年   1277篇
  1997年   1260篇
  1996年   1112篇
  1995年   1170篇
  1994年   1155篇
  1993年   914篇
  1992年   936篇
  1991年   787篇
  1990年   609篇
  1989年   594篇
  1988年   536篇
  1987年   396篇
  1986年   406篇
  1985年   213篇
  1984年   196篇
  1983年   190篇
  1982年   190篇
  1981年   241篇
  1980年   192篇
  1979年   150篇
  1978年   130篇
  1975年   109篇
  1965年   137篇
  1964年   1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赵欣  郝林 《植物保护学报》2020,47(1):110-118
为明确新型生防菌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HRH317菌株对病原菌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对HRH317菌株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经HRH317菌株发酵上清液处理后的串珠镰孢菌菌丝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HRH317菌株发酵上清液对串珠镰孢菌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圈平均直径可达33.31 mm。扫描电镜结果显示,HRH317菌株发酵上清液处理24 h时,串珠镰孢菌菌丝体出现断裂现象;处理72 h时,串珠镰孢菌菌丝体断裂较严重,多处裂解;处理96 h时,串珠镰孢菌菌丝体彻底瓦解,且无完整菌丝体。透射电镜结果显示,HRH317菌株发酵上清液处理72 h时,串珠镰孢菌菌丝体细胞形态扭曲变形,细胞内结构紊乱,遭破坏。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经PI染料染色处理12 h时,串珠镰孢菌细胞有少数细胞被染成红色,细胞膜通透性受一定程度破坏;处理16 h时,串珠镰孢菌细胞大面积被染红;处理20 h时,串珠镰孢菌细胞被染色面积增大;处理24 h时,串珠镰孢菌细胞膜受破坏程度增加,细胞内大面积被染色。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HRH317菌株对串珠镰孢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有破坏作用,能抑制病原菌串珠镰孢菌菌丝体生长。  相似文献   
252.
利用问卷星平台在某普通高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中发放自拟问卷,匿名收集基本情况、对大学的认识和目标相关认知信息.运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共回收1029份1~5年级学生有效问卷.总体来看,学生对大学有正确的认知,入学时和目前目标明确率分别是27.7%和61.5%,在中学阶段51.5%的...  相似文献   
253.
邻烯丙基苯酚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含毒介质培养法测定了邻烯丙基苯酚(银果)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影响。通过培养观察发现,邻烯丙基苯酚可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促进灰霉病菌菌核的形成及苹果腐烂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光学显微观察表明:用50μg/mL的邻烯丙基苯酚处理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后,菌丝伸长缓慢,分支间距缩短,分生孢子形成受到抑制。电镜观察表明:经邻烯丙基苯酚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内液泡增多,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细胞壁增厚,小麦纹枯病菌菌丝中内质网处泡囊增多。  相似文献   
254.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8-溴代辛醇、三苯基膦和正丁醛为原料,分别以二甲亚砜钠盐和二甲亚砜作为强碱和溶剂,通过Wittig试剂合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收率30%。产物结构经IR、NMR、MS分析得到证实。提出的合成方法原料易得,路线短,副产物少,操作简单常规。  相似文献   
255.
<正>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多种病毒侵染,其中马铃薯帚顶病毒(potato mop-top virus,PMTV)致病性强、危害严重,被我国列入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该病毒于1966年在爱尔兰和北苏格兰被首次发现(CalvertHarriso,1966),随后扩散蔓延到世界诸多马铃薯主产区。感染该病毒的植株主要表现为帚顶,上部叶片出现褪绿V型环纹,基部叶片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环纹和  相似文献   
256.

质膜H+-三磷酸腺苷酶 (plasma membrane H+-ATPase,PMA),简称质膜ATP酶,属于质子泵家族蛋白,广泛存在于植物和真菌的质膜上;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营养摄取所需的跨膜电化学质子梯度和调控pH值。质膜ATP酶是真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该酶缺失后,突变体的生长出现明显缺陷甚至无法生长,这使其具有作为杀真菌剂靶标的潜力;另外,由于真菌和植物的质膜ATP酶同源性较低,故以质膜ATP酶为靶标开发的杀真菌剂具有生物安全性。最近明确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质膜ATP酶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其六聚体的状态,阐明了质膜ATP酶的作用机制,为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对真菌中质膜ATP酶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阐述,并对质膜ATP酶作为新型杀真菌剂靶标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杀真菌剂的发现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7.
本文利用1983~1984年及1986年在福建省福州市郊区的田间调查资料,采用Hurlbert(1971)提出的种间相遇机率(PIE)和Shannon-Wiener(1949)提出的平均信息量(H')公式分别测定群落的多样性,同时采用Pielou(1966)提出的(E)公式测定群落的均匀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区、不同田型或水稻的不同生育期,稻田节肢动物落群的物种数目、个体数量、多样性数指值、均匀性指数值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现象一方面与研究对象的生物学特性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受到环境因素及水稻生长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8.
广东水稻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1 ̄1995年对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稻瘟病菌小种分布及发生动态相对稳定,优势种群为ZB群,ZC群;优势小种为ZB13、ZB5、ZC13和ZB1,不同生态稻区优势小种有差异。品种间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本省育成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稻瘟病属中等的抗性水平,个别品种抗性偏低,属于中感至感。粳籼89等的抗病性逐年下降,这些主栽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有小种的  相似文献   
259.
为评价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引发的膳食风险。2016年-2018年开展了3年12地规范残留试验,构建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一般人群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马铃薯样品使用2%乙酸乙腈提取,C18净化,外标法定量,UPLC-MS/MS检测。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85%,相对标准偏差为3%~8%。12地最终残留试验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2次,最后1次施药后14、21 d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量分别≤0.018 mg/kg和≤0.01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蚜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633 9 mg/kg,风险商(RQ)为86.4%。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260.
利用来自不同育种环境的10份白菜型冬油菜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分析其抗寒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不同浓度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C处理,分析DNA去甲基化对白菜型冬油菜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及低温胁迫下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种环境选育的材料,其半致死温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材料2018-FJT、DT-7、DT-9与MXW-1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04℃、-15.98℃、-15.63℃、-15.04℃;材料CT-2360、CT-2380、CT-2400、CT-2420、CT-2440、CT-2460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1.32℃、-11.6℃、-11.42℃、-11.44℃、-12.97℃、-13.28℃。依据半致死温度,10个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2018-FJTDT-7DT-9MXW-1CT-2460CT-2400CT-2380CT-2420CT-2440CT-2360。抗寒性的形成与育成环境的纬度和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选择抗寒性及产地不同的4个材料CT-2360、MXW-1、2018-FJT、DT-7进行生理测定,结果表明,1 000μmol·L~(-1) 5-azaC处理能显著抑制幼苗的根生长,4个材料的根长较对照减少93.14%~95.06%;低温下5-azaC处理对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以及强抗寒性材料DT-7幼苗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最显著(P0.05);低温处理过程中,4个材料的SOD、POD、CAT活性均上升,以低温处理5d最显著(P0.05),其中2018-FJT的SOD活性增幅最高,为45.85%,DT-7的POD活性增幅最大,为460%,CT-2360的CAT活性增幅最显著,为321.02%。HPLC分析发现常温下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的甲基化水平为77.48%,高于其他3个抗寒性强的材料;经过5-azaC处理后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证明抗寒能力受DNA去甲基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