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90篇 |
免费 | 389篇 |
国内免费 | 92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97篇 |
农学 | 963篇 |
基础科学 | 604篇 |
1081篇 | |
综合类 | 2546篇 |
农作物 | 392篇 |
水产渔业 | 299篇 |
畜牧兽医 | 999篇 |
园艺 | 334篇 |
植物保护 | 3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48篇 |
2022年 | 364篇 |
2021年 | 420篇 |
2020年 | 419篇 |
2019年 | 409篇 |
2018年 | 242篇 |
2017年 | 383篇 |
2016年 | 297篇 |
2015年 | 438篇 |
2014年 | 407篇 |
2013年 | 429篇 |
2012年 | 529篇 |
2011年 | 502篇 |
2010年 | 466篇 |
2009年 | 390篇 |
2008年 | 361篇 |
2007年 | 313篇 |
2006年 | 306篇 |
2005年 | 254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兔真菌性皮肤病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已感染真菌性皮肤病的吉戎兔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试验组Ⅰ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组Ⅱ和组Ⅲ皮下分别包埋5mg和10mg的两性霉素颗粒剂。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分别称重,并观察测定兔皮毛生长及秃斑恢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兔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末期组II和组Ⅲ秃斑恢复分别达95%和90%。因此,采用皮下包埋的给药方式有效地延长了两性霉素B的药效时间,可有效治愈兔真菌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52.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以下简称金葡菌)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BMEC)上清中分离外泌体,探究金葡菌与BMEC数量比值(MOI)和处理后培养时间对外泌体总浓度的影响,并对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的外泌体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金葡菌临床分离菌株以MOI=1和MOI=10分别处理BMEC 3 h,对已处理的BMEC继续无外泌体培养9、12、24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金葡菌处理对BMEC造成的超微结构损伤。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金葡菌诱导的BMEC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分别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技术及Western blotting法对外泌体形态、颗粒大小和特异性标志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检测外泌体总蛋白浓度评估不同MOI和处理后培养时间对外泌体总量的影响,明确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的最佳条件。【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金葡菌处理BMEC后,细胞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透射电镜观察分离的外泌体为圆形的双层膜囊泡,直径在30~150 nm,形态均一。通过检测外泌体总蛋白浓度显示,在MOI=10时,培养9、12和24 h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蛋白浓度均高于MOI=1,而培养12 h时释放外泌体蛋白浓度最高。对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的外泌体进一步鉴定,其平均直径约为116 nm;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外泌体标记物CD9、CD81和TSG101表达阳性。【结论】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证实获得的分离物为外泌体;金葡菌可以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当MOI=10时,金葡菌处理细胞3 h后继续无外泌体培养12 h,收获的细胞上清中外泌体蛋白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3.
Partitioning the respiratory components of soil surface CO2 efflux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carbon turnover and in identifying the soil carbon sink/source function in response to land-use change. The sensitivities of soil respiration components on changing climate patterns are currently not fully understood. We used trench and isotopic methods to separate total soil respiration into autotrophic (R A ) and heterotrophic components (R H ).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on a Robinia pseudoacacia L. plantation in the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China. The fractionation of soil 13CO2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δ13C of soil CO2 extracted from buried steel tubes with results from Gas Vapor Probe Kits at a depth of 50 cm at the preliminary test (2.0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autotrophic respiration (fR A )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The contribution of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fR H )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The contribution of autotrophic respiration was similar whether estimated by the trench method (fR A , 23.50%) or by the isotopic method in which a difference in value of 13C between soil and plant prevailed in the natural state (RC, 21.03%). The experimental error produced by the trench method was insignificant as compared with that produced by the isotopic method, providing a technical basi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54.
55.
解淀粉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作用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能提高秸秆饲草品质的微生物发酵菌剂,本研究在前期获得2株具有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的基础上,将两者混配成复合菌剂,考察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作用,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扫描电镜(SEM)及气质联用色谱(GC/MS)等技术对玉米秸秆的微观结构及降解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发现,复合菌剂可以有效降解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在发酵24 d时,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48.4%,30.5%和41.4%。FTIR和1H-NMR谱图中能观察到木质纤维素分子结构中主要连接共价键,如木质素单体间的β-O-4和β-β键、木质素与碳水化合物连接键以及碳水化合物中糖环内的价键等明显断裂,木质纤维素被部分降解;SEM扫描电镜图则显示发酵后秸秆的组织结构出现松散和破坏。发酵后秸秆中小分子物质的GC/MS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包含苯丙胺和苯丙酸等保留苯丙烷结构单元的木质素单体衍生物以及苄醇和苯甲酸酯类等木质素单体被进一步降解后的芳香族化合物。玉米秸秆中碳水化合物的GC/MS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可将玉米秸秆中的结构性多糖等大分子碳水化合物降解成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及乳糖等还原性单糖。并利用这些还原性单糖生长代谢,进一步产生乙二醇、丙三醇及短链脂肪酸类等代谢产物。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可有效降解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在玉米秸秆饲草化利用中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57.
为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应用RT-PCR方法对2004-2007年的7株广西IBV分离株的纤突蛋白S1基因、核(N)蛋白和膜(M)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存在广泛的基因点突变,部分毒株出现基因插入和缺失,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74.2%~98.7%;N基因无插入和缺失,但存在基因点突变,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1.7%~99.3%;M基因存在点突变和插入现象,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0.7%~98.2%。以疫苗株H120为参照,广西IBV分离株的S1、N和M基因都出现了变异,其中S1基因变异程度最大。7株广西IBV在S1、N和M基因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中分别集中在2、3和3个基因群中,其中4株的S1、N和M基因分型结果不一致。结果表明广西IBV分离株的S1、N和M基因已发生变异,广西IBV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缺失或插入现象。研究的结果提示流行株的遗传变异可能是目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我国畜牧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收集、研究、分析和发布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从而加强了以市场信息为重点的畜牧业经济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畜牧生产、经营和管理领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的建设愈来愈成为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59.
对2006—2007年分离于江苏省部分发病猪场的PRRSV,采用RT-PCR技术,进行ORF5基因序列以及Nsp2基因部分序列的扩增、克隆并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将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21株病毒ORF5基因大小均为603bp;与国内分离株之间同源性为87.7%~97.0%,与国外美洲型分离株同源性为85.6%~90.5%;21株PRRSV分离株与欧洲型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仅为54.1%~56.6%。14株用于扩增Nsp2基因部分序列的PRRSV在全基因组第2778~2780位及第2947~3033位分别缺3个和87个碱基,其中的2个江苏扬州分离株在第2747~2836位又缺失了90个碱基;14个毒株之间同源性为93.2%~99.0%,与VR-2332相比同源性为74.9%~78.5%,与国内河北、河南等地2006年的PRRSV分离株相比同源性为94.1%~99.1%。 相似文献
60.